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雙學位學生就業需求與學位選擇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全球化、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及科研創新中學科交叉趨勢的增強,雙學位教育作為一種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大的關注,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雙學位教育模式發展的沿革,從社會就業需求與學位選擇角度對我國雙學位教育發展的趨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就業
現目前我國雙學位教育模式的發展現狀蓬勃繁盛,并且逐步開始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各類高校由于自身的建校和辦學特色不一,所以大部分學科綜合類高校以其學科優勢,遵循學科交叉,學貫中西原則辦學,而單科院校也開始逐步依靠重要專業,與主打學科專業相聯姻,目前國內理工科類高校則顯著呈現出以基礎學科與技術學科專業相互融合的特色。國內范圍內高校的雙學位教育模式正蓬勃開展,并相繼取得一些顯著的教學成果,積累了相關經驗。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在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整體統籌中,就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我國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有密切聯系。通過雙學位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自身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擴大和完善知識結構和范圍,有效增強學術生活的專業性和豐富學科知識結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就業市場的不斷發展,擁有雙學位等輔修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市場重視和青睞,雙學位教育也在高校中得到了普遍推廣。
一、社會就業需求
正如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指出的:“西方就業理論的理論基礎是不科學的,它所提出的就業對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就業間題。”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在具體研究國內社會的就業需求和人才就業上,我們需要慎重地對待西方相關理論,不可全盤照搬,需適當進行揚棄。同樣,我們更不可能依靠西方的就業理論對中國獨特的社會環境和市場就業需求進行指導,而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國情的就業理論。厲以寧先生認為,由于獨特的社會性質,加之長期在以往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實行“統包統配”的勞動分配制度,中國的勞動力就業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適應客觀需要,形成尾大不掉的格局。同時,由于生產力不發達,經濟結構不協調,因而工作崗位增長有限,就業出路狹窄,年年有大批需要就業人員等著國家分配。近年來雖然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迅速,但就業困難長期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形勢依然嚴峻,縱然有部分大學生另辟蹊徑,選擇自主創業以及出國深造等等多種途徑解決自身就業問題,但根據現目前調查情況來看,就業市場和社會就業需求的擴充速度是每一年大學畢業生工作需求人數不成正比的。就業市場的壓力,直接來自于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遞增趨勢。如,2000年大學生畢業生為107萬左右,2001年是114萬左右,2002年是145萬左右,2003年時候大學生畢業生的人數已經突破了200萬人,之后,由于擴招的形式,大學生每年增長人數在50萬~60萬,到2009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突破了600萬,2012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高達700多萬。由此可見,由于過度激增的大學生人數,使得當今就業趨勢普遍呈現出供大于求的現象,致使大學生就業率逐年呈下降趨勢,造成就業難,一畢業就失業等社會問題和隱患。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就業形勢和競爭壓力,也為加強通識教育,培養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極好的發展契機。在實踐中,擁有多個學位認證階段的復合型人才,往往因其突出的創新性和主觀能動性,而更被市場認可和接納。應該說,這樣的環境為雙學位教育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現實土壤。
二、復合型學位及人才培養
現目前,學術地位的劃分是一件復雜而又精密的事情。加之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審視的就業嚴峻形勢,對于人才學位資格的認證以及其中的學位等級的劃分顯得越來越重要。教育學研究表明在一些研究領域中,不同專業方向之間存在著一個大致的“啄食等級”:大概而論,硬科學領域比軟科學領域的地位高,純科學領域比應用科學領域地位高。如果試圖從社會學的角度理解,那么則是因為某些研究領域可能具有更多學科體系和分級體系,從而要比其他領域更具優勢。如果從政策角度分析,為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高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多元化的要求,眾多高校亟需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培養計劃的變革。雖然在當今形式下,今日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的神壇上走入大眾生活。但隨著大眾化教育的普及和社會變化與發展,就業市場對于精英或者說筆者認為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所以,目前國內高校不斷擴招的形勢也迫切地需要教育界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制定新的培養方案。其中關于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交叉學科建設的內容是大家普遍關心的核心問題。所以為了響應逐漸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和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就業要求,教育類別、教育層次、教育形式、人才規格也必須多樣化,并且在學科搭配要更凸顯復合型和交叉學科的優勢。
三、就業趨勢和雙學位選擇趨勢的結合
高等教育應對就業趨勢而產生的變化,就是所謂的上層建筑因為下層建筑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學者們紛紛從教育哲學的高度進行概括:“正如高等教育的界限埋嵌在歷史發展中一樣,高等教育哲學的許多方面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顯現的。事實上,這許多方面都是以滿足各自所書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來獲得各自的合法地位的。中世紀的大學把它們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滿足當時社會的專業期望上。接著,文藝復興后的……”由此可觀,從人類歷史上看高等教育以社會就業或社會對專業的需求為己任而進行改革和學位設置并非僅僅限于今世孤例。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變化速度顯著加快,客觀上要求高校人才培養必須不斷地調整教育目標、更新針對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各高校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改革和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興起,實際上也昭示著高校目前積極響應的以就業趨勢調整培養模式的號召。事實上,以目前高校的情況而言,為了尋求學科專業上的優勢,無論是正在修讀硬科學或軟科學的學生,都會因專業學位的特殊性而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尋求跟自己本專業性質互補的學位進行輔修,多數情況下修純科學專業的學生會找一個應用科學的專業輔修,修硬科學的學生會找一個軟科學的專業進行輔修。且此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再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初步試探,或是2000年初的起步發展,而是一種必然選擇,從教育理論到社會現實層面的必然趨勢。復合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相對應的就業前景也有充分理由對此表示樂觀。
四、結語
作為一個新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當前的雙學位教育雖然由于實行時間較短而存在學質量不穩定、學生基礎技能相對薄弱教、就業定位不明確等種種瑕疵,但其在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豐富學生跨專業領域技能、帶動不同專業學科間互動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而這種跨專業、跨領域間的學術互動,必將是未來學術發展的主流方向。選修數學雙學位對于就業趨勢的影響和幫助也會日漸凸顯出來。
作者:秦清 單位: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