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科雙學位教師教育模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師教育實踐環節薄弱
教育事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師范院校的學生從準教師成為一名成熟的專業教師,必須要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這一環節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實際運行中這一環節往往做得不到位。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多年,但各中小學校的升學壓力依然存在,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他們往往拒絕接收實習生。即使勉強接收,也很難讓實習學生完成規定的課時,這使得諸多師范院校的學生難以保證實習時間和質量。教育實習環節的缺失將嚴重影響師范院校學生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逐步抹殺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
二、社會轉型對高等師范院校的挑戰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師既是本學科領域的專家,又是教育教學專家,應兼具學術性與師范性。但長期以來,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陳舊、課程門類少,與實際應用相脫節,不能突出教師教育的專業性特征。與此同時,師范院校的痼疾,諸如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學術性不強、專業發展空間比較狹小等,在與綜合性大學的激烈競爭中也開始暴露出來。師范院校從總體上來說與綜合大學相比學術水平要相對偏低。因此,非師范院校正逐步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將在教師教育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雙學位本科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標
為適應高等教育和教師教育體系改革的要求,根據師范類高校綜合性發展的趨勢,逐步實現教師教育由定向培養向非定向培養的轉變,教育理論與技術教學由過去的課程教學向學位教育轉變,實行“學科基礎教育+學科專業教育+教師教育”的雙學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
1、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雙學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變過去由于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教師職業能力“雙薄弱”的現象,按照教師教育專業化的要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規格,逐步使學科教育和教師教育專業相分離,使學生進行學科學位和教育學學位兩個學位的學習,具備良好的基礎素養、專門化的學術知識和教育理論及教育能力。
2、提高教師素質的核心——學科教育水平
教師素質的核心應該是學科教育水平。雙學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把學科專業教育從原來“學科+教育”混編的教育模式中分離出來,對學生學科專業知識的教育以“綜合大學水平”為目標,并且在課程設置、學時安排、實踐教學等各環節也與“綜合大學”看齊,真正保證學生的專業水平,為學生今后的從教打下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的基礎。
3、實現雙學位培養目標,使定向培養與非定向培養相結合
改革的對象是師范學生和非師范學生,以及綜合大學和其他院校的學生,由于我國在高校設置、專業設置、招生就業等方面仍存在著師范教育的定向性,所以說雙學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定向培養的性質。但是雙學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重點是要在教師教育的模式上、內容上突破定向培養的模式,發展非定向培養,突破以往師范專業“老三門”課程和教學內容上的局限,在師范類學科專業學習之外,進行專門的教師專業教育。由過去的教師教育的課程教學轉為教育學的學位教育,重新構建包含教育學主干課程在內的新的課程體系,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培養復合型的教育人才,實現了定向培養與非定向培養的高度結合。
四、雙學位教師教育模式改革實施的主要步驟
1、改革教育實踐課程,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了切實增強教育實習的實效,增強雙學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得其能夠在修滿課程的同時,得到更多的“實戰”經驗。筆者認為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強化教育實習:一是創造條件保證低年級學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時間到中小學見習,增加對未來職業的感性認識和歸屬感。二是延長實習時間,逐漸探索10周乃至一個學期的實習模式,讓教育實習真正成為培養高素質教師的重要一環。實踐類課程包括課程實踐、專業實習、教育實習、中學教育調查、實驗教學、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生科研、科技文化實踐活動10項具體內容。同時,選擇一批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基本設施能滿足實習實訓要求、有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習實訓設計、有一支高水平指導教師隊伍、有一定辦學特色和良好社會聲譽的實習學校,作為示范性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建設;以示范性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推進分時段實(見)習、“頂崗實習”、開展綜合教育實踐活動等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實踐。
2、加強教材建設
雙學位教師教育可嘗試自編教材。自編教材應該體裁新穎,內容豐富,其中的教育學原理和心理學原理應通俗易懂,教學教法應容易上手,另外的教育學方面的其他知識應當結合實際,融會貫通。嘗試編寫教材是一個新的思路,編者對教學有什么要求、要達到什么教育目的,這個目的通過怎樣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現代的教學方法,這都應在統一的教學方法指導下來完成,才能更突出新教材的特點,教學效果會更理想。自編的形式應包括講義、教學參考資料、試題庫等。
3、改革教學方法
雙學位教師教育與教育學專業的教學目標不同,因而教學模式與教學重點也不同,不應盲目的拿教育學專業的教學大綱來要求雙學位學生。要切合實際,將教學教法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最好是可以將教育實習的時間融合到教學中間,這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領悟能力不僅可以提高,而且在課堂運用上也可以比較快的上手。五、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師教育模式我國教師教育體系正在經歷一場歷史性的變革,傳統的師范教育體系行將終結,一個新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正在建設中。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培養模式的變革。正如總理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的:教育不僅要言教,還要身教;不僅要立己,還要立人。師范教育必須貫徹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學知識、教書、做人相結合。這就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據培養不同學段、不同學科教師的要求,探索建立相應的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主要有以下四種改革模式:第一,雙專業混合模式。即在師范專業本科4年學制內實施模塊課程,將學科專業、教育專業和通識教育3個模塊課程,交叉實施。如東北師范大學建立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教育課程、教師專業教育課程3大模塊相互交叉融合。第二,雙專業雙學段教師培養模式。指在高度認可師范類本科教育雙專業的基礎上,在四年學制內分兩個學段,實現教育教學管理與課程設置的雙專業分離,一般采用“3+1”或“2+2”模式。第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模式。這是一種職業性專業教育模式,它是建立在教師工作專業化理念的基礎上,以教師職業崗位或從教領域設置專業而不按傳統的學科設置專業,特別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尤其重視實踐能力的訓練。比如,可以設“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等專業。第四,雙專業雙學位教師培養模式。即先接受4年專業學科的本科教育,再接受不同年限的教育專業教育,獲得教育雙學士或碩士學位。如北京師范大學的“4+2”模式和華東師范大學“4+1+2”模式。
在這個意義上說,教育部直屬和部分省屬師范大學試行的“4+x”教師教育雙學位、教育碩士或研究生模式應當是比較理想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但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地方院校辦學水平和層次與重點師范大學相比差異較大,服務區域不同,培養學生的規格也不同,將“4+X”模式作為教師教育的主體模式的時機尚不夠成熟。但是,從長遠來看,教師教育新的培養模式必須適應延長教師教育修業年限或提高教師教育學歷層次的需要,拋棄偏短的學制,采用“4+1”、“4+2”、“4+3”的長學制,并把教師教育的學歷層次置于大學本科以上,以保障有足夠長的學制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和教師專業素養。其中,上面提到的“4+1”模式只是近期內培養模式改革的過渡形式,它不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能較大限度地滿足我國教育發展需要的模式;較為理想的、能夠比較好地滿足我國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將是“4+2”和“4+3”模式。從稍遠的時期看,“4+2”模式將是最主要的模式,它在整個教師教育中將占主導地位,“4+3”模式將會逐漸壯大,發揮自己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吳新悅單位: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