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學校方面
學校是高中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高中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嚴重影響了高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1.1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被輕視
思政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廣大農村高中的思政教育課在提高高中生的思想素質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受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育的嚴重影響,相關部門和學校迫于升學壓力,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形成思政教育可有可無的局面,思政教育課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連教學課時都得不到保證。大部分學生也對思政教育課產生偏見,認為該學科是副課,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1.1.2 思政教育課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處于主動地位,起著主導作用。①農村高中缺乏高素質的思政教育隊伍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思政課的正常開展。農村思政教育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參差不齊,流動性大。由于思政課不被重視,大部分教師都出現了工作懈怠、沒有成就感的現象。不僅如此,在農村高中,相當一部分專業思政教師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些老師內心并不認同教育要求,只是例行公事地開展教育活動,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出現學生不愿學,老師不愿教的狀況。
1.1.3 教育方法不當,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首先,農村高中現行的思政課教學方式依然是簡單說教和灌輸,缺乏創新,忽視了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感到課程乏味,失去興趣;其次,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方法也采取管、壓、控、罰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帶有很大的強制性。高中生逆反心理強,管得越嚴,反抗得越厲害。教師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師生之間產生距離,師生關系不融洽。第三,農村高中思政教育的內容不科學,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應當前農村的情況,脫離農村高中生的具體生活體驗,難以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知行脫節現象,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響教育對象尤其是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一個基礎性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僅具有普遍性還具有特殊性。②
1.2.1 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缺位,隔代教育影響高中生思想素質健康發展
據全國婦聯2007年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總數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近3成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年限在5年以上。農村部分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對子女的思想教育關心和重視不夠,家庭教育薄弱,祖父母成為孩子的臨時監護人,形成了一種隔代教育的現象。隔代教育這種當前普遍存在的農村教育模式,不利于高中生的思想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1.2.2 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低下,教育目標及教育方法不當
農村家長的學歷水平和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力不從心。部分家長依然存在小農思想的狹隘意識,推崇讀書無用論,并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要求孩子中途輟學跟自己外出打工。盡管一些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性,采取了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平時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出了問題時不問原因就對孩子拳腳相加,堅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高中時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強,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子女教育環境,還會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③
1.3 社會方面
1.3.1 社會環境復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經濟迅猛發展,農村家庭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許多高中生都擁有了手機、電腦等現代通訊工具,農村高中也逐步配備了電腦、機房和網絡等現代教育設備,農村高中生通過網絡了解外界,開闊視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同時感受本土文化與異域思想的強烈碰撞。西方國家通過網絡對學生群體進行社會意識形態滲透,高中生心智很不成熟,對于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和知識無法分辨篩選,易在盲從中失去理性,產生思想上的混亂。部分高中生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從而加劇了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
1.3.2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困難加劇
目前大部分農村的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很嚴重,一些家長不僅自己相信,還對自己的家人灌輸迷信思想。高中生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鑒別能力,很容易被封建迷信思想迷惑,直接影響著他們優良思想品質的形成以及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封建迷信錯誤地引導了青少年學生對自己命運看法,是一些學生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甚至失去了競爭的勇氣與動力,這不僅阻礙了高中生對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吸收,還讓他們對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產生疑問,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大打折扣。
2 提高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總書記曾指出,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學校、教育部門、家庭和社會各個方面要一起關心和支持。只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成長起來。④面對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積極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綜合資源,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切實為提高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參考的視角。
2.1 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基本素質,創建一支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
首先,農村高中政治教師要樹立繼續學習的理念,努力學習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業務智能素質以及人文心理素質等,更新現有的教育教學觀念,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其次,學校要加大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學校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加大在思想政治課上的投資,引進一批專業的、年輕的政治教師。第三,政府要改善農村高中的教師待遇與辦學條件。政府通過加大對農村高中的教育資金投入,提高農村中學教師的待遇,只有物質生活得到保障,教師才會有更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也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的人才。第四,農村高中基礎設施落后,有些學校甚至連多媒體都沒有,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活動的開展。
2.2 學校轉變思想觀念,突出思政教育的地位
在農村高中,一直都將思想政治課作為副課來對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這是對思想政治課的極大誤解。農村高中的學校領導應當轉變思想觀念,堅定不移地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和重要性。同時,學校還應將思政教育寓于各科教學、各項校園文化活動以及日常教育管理之中。讓學生在學校的每分每秒都身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之中,從根本上提高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3 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由“師本”轉向“生本”。教師應該端正自己的身份,做到課堂上是師生,課堂下是朋友,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注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做到知、行、情相統一。擯棄落后的教學方法,建立積極引導—主動探究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現實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材施教,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容許學生存在不同的意見,課下和學生深入討論,讓學生愛上學習,主動學習。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思政教育切實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信任、和諧的教育氛圍,改善師生關系,促進思政教育的開展。
2.4 提高農村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優化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⑤要提高農村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須從家庭教育著手。首先,家長應該給孩子完整的愛。最好有母親在家照顧孩子,即使都在外,也要經常抽時間回家看孩子,只有在充滿愛的家庭里,孩子才能茁壯的成長。其次,父母應該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氛圍,對孩子要多寬容,少懲罰,與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換位思考,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再次,政府應該在農村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自身素質。
2.5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互動,形成一體化的思政教育環境
農村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互動,形成教育合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中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要經常與學校老師進行聯系溝通,讓學校幫助孩子教育。此外,還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我們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凈化社會環境,例如對學校周圍的網吧定期進行排查,限定學生上網時間,對家里父母封建迷信的要進行教育等等。通過這些措施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匯聚合流,從而取得良好的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注釋
①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80.
② 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7:150-151.
③ 孫青,韓春麗.當代農村中學的與問題探析[J].泰安:岱宗學刊,2009(4):120-122.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和統帥,是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日常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中學時期的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其形成初步的善惡美丑的價值取向,對于最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
一、當前農村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農村教育有了全面的改觀,但是近些年,社會上關于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據其原因主要是青少年中的思想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仍未真正正確樹立。學生們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源自于父母的言傳身教和社會環境。當前,農村中學生思想品德的主流是健康的,孩子們生長在農家、鄉村,與生俱來有著淳樸、善良、耐勞的優良品質,吃苦和奮斗精神較強,整體思想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一些學生對物質追求過高導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應試教育的弊端和一些學校、一些教師教學管理水平低下,再加上農村生活本身就較城市生活艱苦,造成部分學生厭學心理嚴重。
當前,農村學校在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缺失。當前,一些部門和學校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形成“有名無實”的格局。由于現行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教師工作績效考核還沒有一套能夠充分體現素質教育或更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的科學方法,一些學校和教師存在著片面的成才觀,沒能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在實踐中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很多也流于形式,許多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評比,并非有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教育的長期規劃,其實質是“對上”而非“對下”。有的學校還單以是否有事故發生來衡量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敗,只看結論不看過程。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陳舊。很多學校和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說教,是虛的,沒必要花多大氣力去搞;學生也會“樹大自然直”,不必在思想政治方面過多要求,只要保證學生在讀期間不出問題,不犯大錯,就是萬事大吉了。如果一些教師自身思想品德、修為品行和敬業精神上有問題,那問題就更嚴重了。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靠硬灌和壓服來教育受教育者的,單純的“硬灌”、“傳道”式教育,只能使教育對象失去興趣。但是在廣大農村學校,由于教學設備陳舊、教學資金有限,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仍停留在“一塊黑板、幾支粉筆”的教學方式上,尤其是在一些不發達地方,學校教育條件有限,教學方法局限于教師的一張嘴,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對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如網絡、電臺等)則應用得很少,因此就很難指望受教育者積極參與其中,自然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環境。學校教育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所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大一統的東西,短時間內很難在學生思想深處產生影響;并且,由于當前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涌入,農村產生了許多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但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護教育,也造成了許多農村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感、品行、心理等諸多方面出現偏差,直接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對策研究
加強農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更是一項系統工程。
第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在實際工作中,應該重視農村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校應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提升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努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校、班級、學科教學工作的有機融合,處理好加強與改進,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轉變教師思想政治課教育觀念。盡管思想政治課在中考中占有比較小的比重,但是思想政治課教育工作一樣重要。一方面,利用校內外的資源擴充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因為教師講課只有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排憂、解惑,才會使學生感到政治課的實際用途。
第三,轉變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觀念。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學生成才不僅需要數學、英語、語文等科目的分數支撐,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同樣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課是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和重要基礎。
第四,以人為本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現實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親和力。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須實現從管住學生向服務學生的觀念轉變,從滿足學生的需要出發,針對學生需要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對其中合理的需要盡量滿足。
第五,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當前由于市場濟條件下產生的負面影響及國際上的不良影響,以及少數的腐敗現象對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沖擊,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說服力。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地方部門和學校應積極應對,正確疏導教育學生,動員家庭與學校一道為學生成長提供較好的育人環境,使得學生自覺抵制環境中的消極因素,營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環境。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的分析,要克服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中暴露出的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與學習態度等諸多方面的許多問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只要能做到學校重視、教師投入,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營造良好氣氛為基本要求,就能得到極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對加強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劉日邦,鈕秀渠,《教育研究》,2009,5:163-164
[2] 《改變學校德育教育的兩個關鍵點》,黃解放,《寧夏教育》2011年第4期。
一、大學生“村官”計劃對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一)對大學生“村官”角色定位尷尬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大學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沒有辦法參與村委會的選舉,由國家選派到農村,因此大學生“村官”本身就與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相違背,大學生“村官”職位權利與義務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大學生“村官”身份受到尷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難以融入農村與大學生“村官”的角色尷尬有很大的關系,這也經常導致大學生“村官”角色的認同感較低,經常被忽視,話語權不重,對其工作熱情帶來了嚴重的挫傷。
(二)缺乏大學生“村官”持續性規劃
從最近兩年的政策來看,如《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大學生村官的后續發展給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大學生“村官”在三年任期過后沒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覓職業,形成了大學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現象,使得大學生“村官”的思想狀況極不穩定,部分大學生“村官”在崗不再職的現象非常之多。
為了鼓勵大學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遠山區如同其他地區一樣,開出了一系列的報考優惠政策,如公務員定向錄取、公務員考試加分、考研加分等,導致大學生“村官”只要求達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農村的工作績效,也沒有心思想要在農村干一番大事業,因此,偏遠地區大學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穩定。
(三)沒有涉及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所處的生活環境不佳,給大學生“村官”帶來了生活上的挑戰。大學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經習慣了交通便利、生活設施齊全的城市,然而到達偏遠山區后,沒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區是泥濘小路,公共設施缺乏,辦公設施和居住環境簡陋,給大學生“村官”思想上帶來極大的沖擊,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首先要解決生活環境給其帶來的心理偏差。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待遇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會較低,雖然大學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資,但是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待遇會比不上其他地區,雖然說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在進入農村之前,就應該做好待遇不好的準備,但有部分大學生“村官”還是抱著在農村大干一場的抱負來的,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如果大學生“村官”沒有在農村中有所作為,待遇又不好,根據激勵理論,那么對于偏遠地區大學生“村官”的正激勵就會消失。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所處的人際交往環境過于復雜。在偏遠山區,宗氏觀念非常嚴重,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群體構成一個宗氏群體,農村的人際關系由宗氏為基礎向外延伸,并且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會隨著姓氏或血緣的延伸變得疏遠,出了家族關系以外,還存在政治關系、幫派關系、經濟關系等錯綜復雜,農村的風氣習俗,如宗教迷信、傳統習慣等都給偏遠山區的人際交往環境增加了復雜程度。
二、偏遠山區缺乏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監督保障機制
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如何,沒有一套考核標準,在優化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同時,沒有監督保障機制來保障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正確性,以至于不能保證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長效性。目前來說,偏遠山區并沒有建立一套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體系,沒有相應的保障機制、考核機制和管理制度,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僅僅是國家組織或者湖南省關于大學生“村官”的制度體系。
建立一套制度體系,保證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確執行,一方面對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情況有指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對大學生“村官”進行正確的評價,從而鼓勵大學生“村官”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調動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性。目前,偏遠山區對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情況的評價在于相關領導機構的經驗,這種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沒有相關健全的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和評價制度,因此很難對大學生“村官”做出的業績進行準確評價,對優秀的大學生“村官”不能及時進行獎勵,也不能對落后的大學生“村官”進行糾正。
三、對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足
(一)沒有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在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視高校對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重視高校在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學生“村官”正確認識偏遠山區的形勢,對大學生“村官”和偏遠山區都有一個本質性的了解,能減輕大學生“村官”到偏遠山區后的思想落差,也給大學生“村官”任職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減輕了難度。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發展方向,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經過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進入了當地的公務員系統,或者是走向了事業單位的崗位,因此,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是偏遠山區的黨政干部的重點建設力量。偏遠山區對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要有新的認識,(下轉第70頁)
(上接第68頁)首先要使大學生“村官”在任期內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為以后大學生“村官”轉向黨政機關做準備,把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學生“村官”教育培訓的重要位置,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二)不能準確把握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于根據偏遠山區的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礎之上,將大學生“村官”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舉止培養成適合偏遠山區發展的要求。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出現單一呆板,不能很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偏離了目標,不能很好地為大學生“村官”計劃服務,也不能建設大學生“村官”隊伍,進而也沒能起到發展農村的作用。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應該定向于使大學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擁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嚴格遵守當的紀律和要求,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
四、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實現常態化發展
(一)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時間結合不緊密,一方面體現在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分割,另一方面體現在缺乏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對于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分割,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培養一年一般只發生兩次,并且是群體學習,地點局限于會議室,在理論學習時沒有實踐活動的輔助,在實踐學習時沒有理論學習的指導。對理論學習與時間學習之間的考核也是分開進行,并沒有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從而使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雖然有鄉鎮干部―村干部―大學生村官聯系機制,但是三者之間的溝通涉及到農村和農民的機會確實不多,鄉鎮干部和村干部沒有能正確引導大學生“村官”了解農村、處理農村事務,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能在農村進行實踐鍛煉的機會不多,因此鄉鎮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鄉鎮干部―村干部―大學生村官聯系機制,正確引導大學生“村官”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