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線上舞蹈教學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20年,各高校普遍開展了“云”舞蹈教學,慕課、騰訊會議、微信等網絡平臺成為炙手可熱的“教學助手”,線上教學為舞蹈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分析線上舞蹈教學模式后認為,教師應總結線上教學經驗,回到線下教學后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對舞蹈理論知識的學習,善于利用線上視頻材料輔助教學。線上教學雖有其優越性,卻始終無法替代線下教學,教師應通過此次線上教學尋找更多元的教學方式,優化線下教學,提高舞蹈教學質量。
關鍵詞:線上授課;舞蹈教學;教學模式;啟示
在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全國各地的學校紛紛開展了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對于舞蹈教學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師生通過授課平臺創建虛擬教室,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共同建立多元的教學模式,實現跨時間、空間和場景的舞蹈教學。科技在不斷發展和進步,教學環境在不斷更新,教育工作也應與時俱進。舞蹈教學要如何順應時展,開拓新的教學思路和建立更適合的教學方式,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舞蹈教學的發展趨勢
(一)數字化舞蹈教學
“在數字化時代,舞蹈藝術似乎是最后一塊未被開墾的領地。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新媒體技術才開始在舞蹈創作、記錄、教育及傳播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1]數字化舞蹈即利用數字化的技術進行舞蹈創作和傳播。舞蹈創作可以利用動作捕捉技術、計算機動畫制作、錄像技術、設計舞臺裝置等方式,讓作品更好地詮釋編導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在舞蹈傳播中,除了數字化的網站建設、舞蹈制作和表演,舞蹈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包括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基于網絡的線上教學。傳統的舞蹈實踐類教學在“三面一鏡”的教學環境里,教師以口傳身教的方式進行集體教學;舞蹈理論類教學則是在多媒體教室中進行,老師“教”,學生“記”。在線上教學中,師生在虛擬課堂中進行教學,教師“主導”,學生“自學”,豐富的網絡資源、多元化的授課平臺、個性化的教學輔助工具成為線上教學的有力幫手。
(二)政策的鼓勵與引導
2020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線上的慕課和省、校兩級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在慕課平臺和實驗資源平臺支持下,依托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校內網絡學習空間等,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表示,“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3]疫情不僅讓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紛紛開展“互聯網+”教學,形成了有史以來超大規模的線上教學隊伍,而且也孕育出了新職業,順應了時代的高速發展。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關于對擬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包含“在線學習服務師”在內的10個新職業[4]。由此可見,網絡與教學相結合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為教學帶來了新挑戰,如何創建依托網絡平臺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把控教學質量等問題成為廣大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此次疫情也為網絡與舞蹈教學相結合提供了契機,教師們通過使用慕課、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等網絡平臺,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線上學習,為舞蹈教學打開另一扇大門,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線上舞蹈教學實驗和創新。
二、線上舞蹈教學模式
(一)錄播
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這個術語是2008年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網絡傳播與創新主任DaveCormier與加拿大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BryanAlexander聯合提出來的。”[5]2011年始,美國三大網絡教育平臺———Udacity、Coursera和edX與高校聯合協作,為學生們提供優質的高校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根據需求選擇課程和學習時間,自己掌握學習進度,在虛擬課堂中互動討論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最終可獲得認證證書。2013年,作為舶來品的慕課傳入中國,陸續創建了“學堂在線”“智慧樹”“中國大學MOOC”“學銀在線”等中文慕課平臺。通過登錄以上五大中文慕課平臺官網,搜集和統計舞蹈課程開展情況,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截至2020年6月16日,在以上五大平臺官網中搜索“舞蹈”課程,搜索結果數量與該平臺全部課程數量相比占比很小;搜索結果中,專業性更強的課程,包括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現當代舞、舞蹈編創、舞蹈教學、舞蹈理論知識等相關課程的數量更少。例如在學堂在線平臺中搜索“舞蹈”課程的數量為21門,只有5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在中國大學MOOC中搜索“舞蹈”課程的數量為92門,只有26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不難發現,舞蹈課程數量占比較少,舞蹈類網絡課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專業性強的課程。第二,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學銀在線和智慧樹平臺都整合了各級各類高校的教學資源,但課程類型、學習時間和內容等各不相同。第三,在線學習人數規模大,遠遠超過線下傳統課堂的人數。第四,課程內容根據知識點被分為一個個精簡的短視頻。第五,教學過程中師生能夠進行互動交流。第六,每單元或全部課程結束后,會有相關測試和作業。第七,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可以申請認證證書,部分平臺中學生可用積分兌換學分。
(二)直播
除了慕課,利用直播和社交軟件進行教學也成為各學校開展“云”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之一。以直播軟件“騰訊會議”為例,教師可以快速創建或預定會議,支持手機和電腦等終端;教師作為會議主持人可以控制聲音和視頻開關,支持通過微信和QQ等軟件邀請學生進入虛擬課堂;視頻界面可同時呈現多個分畫面,師生可以共享屏幕、演示文件和音視頻,支持彈幕互動。但由于網絡原因可能會出現延時或卡頓的現象,受設備和場地的限制,鏡頭無法跟隨學生移動,學生在舞蹈過程中容易跳出畫面。社交軟件以“微信”為例,其應用面積廣,擁有全國最大用戶群體,操作便利。教師可以通過創建群聊,與學生實時溝通交流,可以將學習任務至群里;學生同樣也可以在群里視頻、文件、語音、文字等來回答老師的提問或進行回課。但用戶不能超大文件或視頻,除非通過其他軟件轉換或者刪減壓縮才能發送。
三、線上舞蹈教學之啟示
(一)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1.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線上教學中,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學習,身邊少了同學和老師的陪伴和監督,更加凸顯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回到線下教學,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能做的、最需要做的,就是通過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6]在田培培教授的線上教學案例“青少兒舞蹈教學與編創”中[7],教師先用問題導入課堂,學生再利用網絡查閱資料,并主動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以此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智慧樹”平臺上的課程《世界舞蹈史》中,教師會在互動問答區問題,讓學生回答或討論,2020春夏期(第三學期)已累計互動1.42萬次。諸如此類的互動教學設計也可以被運用于線下教學,教師應盡量關注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意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發言,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有效的雙向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改正問題的能力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教師指出學生的問題后仍然沒有得到改善,說明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在田培培教授的線上教學案例“劇目與表現”中[7],教師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舞蹈教學視頻并讓學生自學,學生在自學后需拍攝視頻回傳作業。如此,學生在拍攝視頻作業的過程中會有三輪發現和糾正問題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糾正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第一輪學生自己錄制視頻作業,自我發現和糾正;第二輪是教師檢查和點評學生的視頻作業;第三輪是學生之間互相點評。視頻錄制的方式能夠讓學生作為“旁觀者”來清晰地看到自身問題,對癥下藥,有效改善問題。在線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個別很難改正問題的學生,布置相應的錄制視頻的作業,讓學生通過鏡頭,站在他人的角度找出自己的問題,并努力改善。
(二)教師應重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線下課堂實行面對面教學時,教師更注重技能實踐的教學,容易忽視理論知識。線上教學對于實踐性強的舞蹈而言,雖存在一定的局限,但這也恰恰為理論知識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例如學生可以在“學堂在線”平臺上觀看學習北京舞蹈學院袁禾教授講解的《中國古代舞蹈史》;學校還可以邀請優秀的舞蹈前輩,利用騰訊會議中開展線上的學術講座和研討會。師生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多樣化的軟件設施,在虛擬課堂中共享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搭建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幫助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拓寬眼界。
(三)教師應善于利用線上視頻材料輔助教學
基于慕課的特性,課程教學視頻都具有精練的特點。知識點被錄制為短視頻教學材料,再將多個知識點串聯,梳理為知識線,最后形成系統的知識網。在線下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線上視頻材料反復觀看和練習重難點動作。例如“學銀在線”《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中,把線上練習視頻,平均十分鐘的視頻分析講解了基本動作,說明了練習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梳理和消化動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在數字智慧化的推動下,舞蹈除了建立在傳統面對面教學的基礎之上,還需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來協助傳統課堂教學。舞蹈教育工作者應汲取線上教學經驗,挖掘其中值得借鑒和延續之處,輔助和完善線下教學,促進舞蹈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伍若南 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