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詩傳統文化的多元闡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和諧融合的大家庭,留下了無數名傳千古的優秀作家作品和豐厚的文化傳統。在這些豐富的文化中,浸透著一種崇高的民族精神,就是這種民族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去浴血疆場,報效國家與民族;去勵精圖治,造福桑梓黎民百姓;去潛心磨礪,創造科技與文化的奇跡。這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融進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成為民族生命的靈魂和民族發展與振興的不竭動力。
而中國古代詩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燦爛的瑰寶。中國被世人稱為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與文化文明的神圣象征,積淀著整個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結構、思維模式、人文品質等。可以說,讀中國古詩,就是在浩瀚的書海里翻閱傳統文化的書簡。通過解讀賈島的五絕《尋隱者不遇》,就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寥寥幾筆,淺淺幾行的詩句看似簡單,好像就講一件尋人未果的事,但如果我們細細解讀,慢慢品味,就可以發現他字里行間,無處不散發出濃郁的傳統文化的氣息,就像一壺濃釅的老茶,令人回味悠長。
1體現了傳統的儒家思想
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用舍由人,行藏在我”等思想,給了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文化人以極大的影響。詩中的“隱者”是解讀全詩的關鍵。在世人的眼中,隱者應是學識淵博、品德高尚、視仕途如糞土的高潔之士,詩中這位隱者則是他們的代表。而本詩的作者賈島也是一位才華橫溢、名重一時,但屢試不中,懷才不遇的著名才子。不難看出,賈島對于這種隱逸思想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他們二人身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也就解釋了賈島為什么會不辭勞苦,大老遠地跑到山上去尋訪隱者的原因。
2詩化生活,表達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古詩采取問答體裁,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記錄了作者尋訪隱者的經歷。訪友未果,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極平常的事件,而詩人卻以詩的形式進行表達和描述,體現了詩人對中國民族精神的詩化,也展示出詩人用美學的心靈去觀察社會,美化生活,詩化人生,體現出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本以為找到童子,就一定能找到隱者,可是隱者卻不在家。詩人的情緒由興奮滑向失落,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審美沖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但是,隱者并未走遠,就在眼前深邃的大山之中。可是在云蒸霞蔚、白云飄渺、安謐靜美的連綿群山深處,怎樣才能找到那位神龍般的隱者?詩人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美麗的迷,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令人感到意蘊悠遠。
3體現了中和敦厚的傳統精神
季札強調“憂而不困,曲而不屈”的詩歌特點。孔子稱譽《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和精神一直貫穿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這種精神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一種文質彬彬、隱秀知仁的形象。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需要“修齊治平”,不斷修煉自己,反省自己。當前社會急劇的轉型中,隨著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樂主義來填充生命意義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夠超越這種粗淺的享樂主義泥潭的助力。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強調的對道德義務的絕對持守、以差等之愛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樂的精神等等,是現代人格構成所不和或缺的基石。孔子曾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隱者深居山中,與松濤做伴,與白云為伍,與蟲蛇為友,生活肯定是清苦的,但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獨善其身、著書立說、兼濟蒼生。采藥賣錢那樣的商業行為一直為儒家所不齒,他采藥的目的是為了治病療傷,解救蒼生于水火,不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高風亮節,浩氣逸韻的中和精神嗎?
4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崇尚“仁民愛物”“民胞物與”“推天道明人道”“推人道到天命”等思想。天人合一,即君子自強不息、樂天安命。天,就是大自然。隱者深居山中,并未泯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深居簡出,采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鑄就了他清新含蓄,與天地共存的品格。而這一切,又通過詩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注解,創造出優美而深邃的意境,深刻地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讀中國古詩,如品一杯香茗,如觀一抹風景,如吟一曲戀歌,如行一段險道,讓人多愁善感,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站在中國古典詩歌這一神圣的殿堂前,我們總有一種渺小的感覺。所以,我們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在浩瀚的詩海里遨游,在聳然的詩山上跋涉,在無際的詩路上徜徉,“博覽約取,厚積薄發”。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去領略中國古詩的神韻,無法通過詩歌與古人進行情思的交流,也無法勝任教書育人的神圣職業。
作者:鄭建偉 單位:重慶市江津區珞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