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既是高校服務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又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然而,由于傳統教育影響學生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時現在學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缺乏創新能力發展的環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團隊,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建立人才創新的制度,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多樣性的發展,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創新;培養;經濟發展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經濟,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這些都需要大力培養各個領域的創新型人才,發展核心技術和產品。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因此,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從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力,統籌全局、尊重規律、詳盡務實,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對于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的全方位部署,從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力,統籌全局、尊重規律、詳盡務實,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體現了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于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高等教育如何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為國家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目前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1]。
創新廣義理解是指力求將科學、技術、教育等與經濟融合起來,即創新表現為不同參與者和機構(包括企業、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等)之間交互作用的網絡。也就是說創新是一個多維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創新性實現的特定空間。然而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不強,創新精神不足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1傳統教育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教育的思想陳舊,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教師是執行教學的主導者,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習材料主要是教材或者老師推薦的參考資料,學習效果的評價以考試為主要手段,以高分為目的,自然而然的就養成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造成學生只尋找標準答案或唯一答案的習慣,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沒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尋求其他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受到了遏止。
1.2缺乏創新觀念和持之以恒的創新毅力當代大學生普遍認識到創新的重要作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創新動機,但他們缺少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去創新,不去用探索的勇氣和發展的眼光去改變現狀,日積月累就缺少了創新的欲望和創新的毅力。也有一些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受到專業上的限制,大部分學生沒有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知識面不寬且所學知識沒能完全與時俱進。在思考問題時存在片面性,不知道如何去創新,他們在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聯想能力等方面都還比較欠缺,需要加強培養和鍛煉。要想有創新必須有的毅力,雖然有些大學生也能認識到毅力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性,他們也想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但往往是虎頭蛇尾,缺乏鍥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創新是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而現在學生興趣往往隨著時間、環境、心情經常變化,對事物的認識缺乏深度和廣度。
1.3缺乏創新能力發展的外部環境創新是在廣博的知識做基礎,加上較強的對知識的整合能力、變通能力,基于一定的創新平臺,在創新興趣的正確的激勵,孜孜不倦、不怕困難而實現的。如果沒有知識做基礎,創新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在,大學生所學的知識較少,并且在學校里能夠進行時實踐活動也比較少。在課堂上依靠老師講解,課后不去主動地復習和鞏固,很多同學只學習本專業知識,不主動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就不善于把知識相互聯系、融會貫通,造成知識的僵化和知識的無力化。有的學校沒有學生的創新平臺,沒有經費的支持,沒有具有創新經驗和創新精神的教師團隊,要想取得創新顯得無能為力[2]。
2提高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途徑研究
2.1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當今經濟發展的形勢下,高校要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積極的進行教育改革,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創新教育。高校要從應試教育向創新型教育轉變;由傳授知識向強調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價值觀方向轉變,在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考察、學生評價這些最需要改變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貫穿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3]。要改變師生關系,從傳統的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向師生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轉變;從原來由老師課堂教學為主,以老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發揮學生主動性的主教學觀念轉變;要改革當前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個性的人才,教學上應該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2因材施教的進行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個性化、多樣性發展面對新的經濟發展形勢的壓力下,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發揮學生的特長,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開設選修課是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墨爾本大學為代表,建立了六大新本科課程,學生至少主修一門學科,并選擇25%比例的其他學科課程。因此,我們國家的大學教學也應該學習墨爾本大學的教學經驗,要求學生選擇除本專業以外一定比例的其他專業課程,允許學生跨系、跨學科、跨專業的選擇課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選修課程,擴展學生的視野,擴充不同的專業知識,這樣不僅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增強其創新的主動性。
2.3從發展的角度研究激發人才創新的制度制度是一種靜態的規范,要使制度發揮更為有效的作用,應該建立一系列的動態發展的運行機制。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校從內部、外部和激勵政策三個角度,建立創新人才的激勵制度。內部激勵主要是針對創新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和教師,首先要結合時代的要求提高學生對創新的認識,通過網絡或媒體讓學生了解優秀的、成功的創新典范,講解創新創業的方法和渠道,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然后學校要搭建好創新平臺,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做好創新、創業規劃,并且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適時修改;外部激勵起到的是一種鼓勵的作用,是激發創新的前提條件,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獎勵制度,設計科學公平的學生創新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新積極性;校園文化也是一種激勵。良好和諧的校園環境是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發揮作用的基礎,建設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大學校園文化,這樣學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自然而然的激發創新的興趣[2]。
2.4從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途徑帶領著他們進行創新嘗試。首先,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參加大學生挑戰杯,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參加各種技能大賽,實時關注各種創新論壇,了解專業前言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和提高創新的能力。其次,通過設立社團活動基金或活動獎勵基金,把學生課外創新實踐和相關評優措施掛鉤,激發學生參與活動、實踐、科研的積極性。最后,積極發展與當地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建立大學生企業實踐基地、創業市場,設立企業獎學金制度,使學生有場地、有平臺、有經費進行大膽地創新,真正做到在教學活動中實現產、學、研、創相結合[4]。
2.5建設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自古以來,老師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職責,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指導者,對學生的成長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今社會,學校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來激勵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高校應該加大投入,鼓勵教師進行創新研究和科學研究,并把這些研究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到研究中,為學生講解創新的方法和思路,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創新嘗試,對每種方法進行評價,這樣就激勵學生的創新性[5]。
【參考文獻】
[1]史洋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安徽大學,2014(4).
[2]吳慶憲,樊澤恒.多維度謀求創新人才培養新突破[J].中國大學教育,2012(2):77-79.
[3]熊丙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兩大誤區及調整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08(5):28-30.
[4]曾祥春,吳志鋒.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現狀及發展述評[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3):54-57.
[5]王琪琪.大學生創新素質現狀特征及創新意識培養開發的探索性研究[J].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35-40.
作者:秦補枝 單位:南京科技職業學院自動控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