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學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國古文學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教學的感染力,做到溫情感人。要實現上述目的就需要研究中國古文教學存在的問題,針對實際情況進行系統性分析。例如,高校課程教學體系在不斷的進行改革,導致中國古文教學課時量大量的減少,許多高校存在嚴重的課程內容信息量大,教授課時少且課程日期經常改變,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下面幾點建議。第一,高校進行教學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人才的需求。從古文教學方面來講,許多高校選擇的教材多為《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這種情況就很容易導致教學信息量大與教學課時量少兩者之間的矛盾。另外,針對高校教學中存在的課時變動且少的問題,可以通過抓重點的方式帶動學生自主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思路,鼓勵學生多參加學校開設的古文選修課程,增加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第二,現在許多學校在進行古文教學時,多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即教師教授完本節課內容之后,很少和學生進行現場交流溝通便離開。針對這種問題,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講授古文學時可以采用分組討論法、理論講授法以及學科論文等方式。所謂分組討論法是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時,針對某名家經典作品進行分組討論,最后選取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所謂理論講授法指的是教師可以借助教學輔助設備,圖文并茂的對某些理論知識、基本知識進行逐一講解,這樣有利于幫住學生理解文章的重點內容;所謂學科論文法指的是向學生提供必要閱讀書目,有目的的引導他們進行課外知識的學習,養成記讀書日記的習慣,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獨立寫作的習慣。
二、突出古文教學古為今用的特點
中國古文教學課程所包含的的內容多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優秀部分,能給予人精神層面的訴求,具有鮮活的時代意義,例如其中包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的觀念以及獨樹一幟的愛情觀等,是古人和現代人在精神層面的交合點。教師在講授古文教學時,可以將古文學中合理的優秀的內容和現代社會中的實例聯系在一起,做到學以致用。例如教授屈原、杜甫等人詩詞時,可以對屈原、杜甫兩位名家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對比,并將之引申到當代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講授李白的詩詞時,可以強調他詩詞中積極進取的精神意識,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借此可以鼓勵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努力進取,用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講授莊子、陶淵明等人時,可以分析他們在人性、尊嚴、自由以及不畏權勢等方面的閃光點。而當下社會,很多人被利欲熏心,早已忘記自己本來的面目,為了權勢阿諛奉承,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和人格,進而借古人之精神,喚醒當下人的民族氣節和尊嚴;講授詩經中的《關雎》時,可以對比古今人們的選美和擇偶標準,突出德美的重要性。通過這種古今對比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相聯系不僅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染學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設備的改進
當今社會是計算機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已然來臨,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并且逐漸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時下不論哪個行業的發展基本都離不開網絡,中國古文學是社會學科的一個分支,在教學中自然也離不開計算機的使用。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多媒體教學不僅包含的信息量大,形象內容生動具體,給人以直觀感受以及有效的表現力,還能夠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活躍課堂氛圍,為古文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但在多媒體教學時也需要注意下面幾點:第一,應合理安排多媒體教學課件,對幻燈片中表述的內容要清晰明白,圖文并茂且安排合理;第二,要有一定量的精美圖片供學生欣賞,從古至今留下了許多名家的經典畫跡,通過合理的圖片展示,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同時,加以適當的音樂作為主體背景,更能渲染氛圍。另外,如果能在文件中加入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改編短片,則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四、結語
在當前性別教育中有這樣一種傾向,即一談性別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中的性別平等問題,尤其特別強調的是關于女性的地位問題。因此往往首先強調的是教育對于女性自尊自強精神的培養。這種表現自然是有其根據的。然而,不可否認,女性地位的平等性實現要依賴全社會共同努力,也就是說,男性也是性別教育要重視的對象。而作為一種社會優勢性別群體,男性性別意識的平等性應如何在教育中一步步提高呢?就古代文學課程來說,其課程內容中所顯示的一些傳統思維方式就可以借鑒。中國傳統道德盡管因男性中心話語特征存在著性別壓迫的一面,但同時由于此道德體系是以血緣倫理的方式構成為網狀人際關聯形態,個體的行動要受到來自于社會道德各個方面的牽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式互換性思維因而成為人際交往需遵守的思考模式。即使到了現代,這種思維方式依然對于性別關系的建立不無啟示作用。
1.互換性思維與男女性別群體的互相理解互換性思維根本的特征在于要站在他人的立場角度設身處地為之著想,從而達到體諒他人、理解他人的目的。男女性別群體因彼此生理的先天差異限制、人與人之間因互為獨立個體而必然導致的思想的個體差異及社會文化的強大影響力等等,彼此間心理隔膜與誤解的存在是客觀具有的現實。正如曾暢銷一時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所言:“男女兩性之間,永遠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沒有必要回避,只應勇敢面對。”但是,要“從消極走向積極,從挑剔走向包容,從誤解走向理解”,對于90后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還尚未真正走進社會,對于性別關系的理解仍多處于觀念性認識或者戀愛關系這種較為淺顯階段。這個時候,對于他們性別觀念影響最大的仍是來自于他者所傳播的理念。在此情況下,古代文學教學內容就可以在對古代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從傳統智慧角度為90后大學生群體建立正確的性別關系提供一定的借鑒。
以古代作品中最常見的婚姻愛情題材為例。《氓》是《詩經》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詩中追求愛情的女性最終以棄婦的形象宣告了愛情和婚姻的雙雙失敗。古代文學作品中如《氓》一類內容極多,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解讀該類作品時一般多注目于男性的薄情和不公正社會性別制度所導致的女性普遍不幸命運的展示。然而,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文學,愛情婚姻作品類型其實是極其豐富的。即以這種展示愛情婚姻失敗形象為例,男性其實也在一定情況下會成為遭受傷害的一方。如“三言”中的《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篇即展示了因女主人公難以抵制個體欲望而背叛婚姻的過程及對丈夫的傷害。但是,和《氓》的解讀形成對照的是,在以往的學術研究及課堂講授中,對于該篇的解讀卻多集中于此小說在藝術特征和反映時代文化思潮解放性方面的正面意義,對于女主人公對婚姻的不忠行為的意義的分析則較少關注。而也正因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有學生提出了質疑。有些男大學生就表示“如今社會已經男女平等,男性遇到的薄情女也不少”,從而無法喚起他們對作品人物更深入的同情。實際上,這兩篇作品很典型地展示了男女兩性情感狀態的不同。《氓》中婚姻悲劇的形成,與“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其根源,在于“色衰而愛弛”,是女性因依附性社會地位而導致的一種普遍型社會悲劇的反映。《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婚姻愛情的失敗則在于人的本能對于道德的沖擊,如男主人公蔣興哥所言“只為我貪著蠅頭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這場丑來”,是男性優勢社會地位在個體欲望沖擊之下失敗的表現。歸根結底,這兩種婚姻愛情悲劇的形成除了社會因素之外實則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人性的復雜多變、喜好新奇可能對他者帶來的傷害。當作品的解讀把性別雙方均有可能給對方造成的傷害提示出來后,才能促使大學生群體站在他者的立場對于其他性別的感受進行認知,從而進一步正確看待自身現有性別群體的社會地位。
2.互換性思維與90后大學生個體化特性的磨合90后大學生群體多出自于少子女家庭,甚至有很多是獨生子女。傳統社會家庭結構的解構對他們的影響體現在個體行為方面多表現為個體化特征突出,體現在人際關系的構建方面則多表現為自我中心傾向明顯。這種情況使得90后大學生群體社會性別關系的建構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很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婚戀觀的過度開放,即過分強調個體感受,對他者的心理情感狀態常常不夠關注,常因單方面個體情感要求過度而造成性別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這種情況下,互換性思維方式的強調、對他者感受的關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兩性關系能夠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更為和諧。仍以上述《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小說中對得知妻子背叛后的男主人公蔣興哥的心理狀態有一大段細致描述。他開始滿心憤恨,急匆匆趕回家鄉欲與出軌的妻子分辯,但“急急的趕到家鄉,望見了自家門首,不覺墮下淚來。想起:‘當初夫妻何等恩愛,只為我貪著蠅頭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這場丑來,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趕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懶一步。”正是因對自身過錯進行了反省,蔣興哥對妻子最終還是采取了和緩的態度,用照顧對方心情尊嚴的方式處理了這一事件。蔣興哥的心理活動正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以己度人”之思維方式在處理兩性關系時的有利一面。此小說產生在明代后期道德解放的潮流之下,其產生背景與今天社會有一定相似之處,正顯示了在一種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個體對待他人的另一種方式。在此類作品的解讀中,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他者感受的關注,從性別群體的互相理解出發,意識到個體追求與他人關系和諧化處理的關系。
二、性別教育與90后大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
對個體價值的強調是90后大學生非常突出的特點。但個體價值究竟是什么,該如何實現?這些卻存在爭議。結合教育“育人”的根本性目標,從性別教育“通過教育使所有女孩和婦女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建立起有助于實現性別平等的社會文化環境”這一教育要求出發,古代文學課程中關于性別認知的內容,能夠從自我認識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人生的復雜性,促進其在心理上的成熟。
1.性別教育與90后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確立性別平等觀念在當前社會思潮中愈來愈受重視,但同時,性別平等不僅意味著男女兩性在外在政治、社會權利等的表面平等,而在于對女性作為一種性別群體的尊嚴、價值等內在特性的真正承認。對于男性來說,這固然意味著要轉換思維,對于女性來說,更是要意識到,這種平等的實現,不僅意味著要與男性中心話語權進行抗爭,也需要與自身因長期以來被視為弱勢群體而產生的心理思維定式進行抗爭。這種心理上的弱勢表現在對自身判斷的不自信、對于自身價值的不確定,更重要的是,對作為獨立自尊的人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不自信。在這種情況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很多資源就有了極大價值。古代文學作品產生于性別嚴重不平等時代,那是女性承受社會壓力最重的時代,女性因這種社會壓力而付出的代價在作品中或隱或現地流露出來。以前述婚姻愛情題材作品為例。在這些題材中,女性角色常以富于情感性的悲劇角色出現,其總體特征,往往要么在缺乏關愛的家庭中默默消耗青春生命并在此過程中對自己的命運悲哀感嘆,呈現為被動承受型特征;要么表現為為追求自身情感自主的權利而與主流價值觀抗爭,然而這種抗爭往往因女性外在容貌這一女性在男性世界最高價值的逝去而流為引起后人警戒的反面例證。在以往對這些作品的解讀中,女性的命運情感是一大重點。但其目的卻往往在于一再重復“封建道德倫理的危害”或者簡單為“女性在男權社會人生的不幸和受到的壓迫”,或者更進一步,與當前現實相結合,提出女性古今命運的共同點:男女兩性在情感歷程中的地位仍在實質上處于不平等狀態。這些解讀都是有意義的。
但放在今天這種環境之下,面對已經在情感方面有一定需求且處于人生轉折期具備一定實現自我價值要求卻又對種種性別不平等有所認知但又尚未完全進入社會經歷過這一切的90后大學生來說,這種解讀其實還可以更深入一步。除了從與作品中“受害者”的角度的同一性別角度認識之外,還需要提醒學生以理智的眼光認識作品人物命運,思考女性在進入社會后所需要獨立面對人生、情感以及人性本身的復雜性,從而讓她們認識到自尊自由的取得所需付出的代價,培養她們獨立堅強的人生理念。一是可以通過這些作品讓女大學生對自身情感狀況的體察更為深入。作為特定的性別群體,生理狀況在一些時候確實決定女性不得不依賴他人,但這種依賴經過社會的特別放大就成為女性作為一種性別缺乏自立性的表現,由之甚至成為一種社會固定化認知而反向影響女性的自我認知和評價,在作品解讀這種情感和理性兼用的場合,可以借機讓女性對于自身的這種認知特征有所感受。其二,情感的失敗與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利處境有本質關聯,這種不利處境的認知有可能讓部分女性產生自我的心理上的弱勢,從而產生一種對人性及他性的懷疑感和對婚姻愛情的不信任感。當前大學生群體中依附型的婚戀觀即與此有關。只有在充分認知自我處境的基礎上,才能“對女生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教育,強化女生的主體性意識,使她們主動拋棄依附思想,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勇敢地進入與男子平等的主體角色,自覺地意識并履行她們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因此,這種作品的解讀可以讓學生更深入思考尊嚴與價值的意義。這既可以開拓女性關于自我的意識,其實也為古代文學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2.性別教育與90后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實現90后大學生生活于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少子化的現代家庭氛圍是其成長的主要環境,新時期大學生在人生中受到的挫折相對較少。過于順利的人生經歷使他們對于壓力和磨難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而同時,從小就作為家庭中心受到關注的經歷又使他們對于自身的價值和尊嚴有著敏銳的感受。古代文學作品作為歷代有所作為者人生追求的心聲的表露,站在性別教育的角度,將其內容與現代大學生心理需求相結合,能夠促進古代文學課程內容進入學生心靈,實現育人目的和課程新生機的實現。以古代文學“悲秋”傳統為例。以往的理解中,似乎這種由理想追求而帶來的情感是“士”的專利,而女性只能“傷春”,只能為個體感情方面的遭遇而失意。只有站在當今女性個體價值實現的角度,將現代女性的生活事業追求與之相聯系,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關于個體理想的抗爭和不屈才能獲得她們在情感方面的理解。杜甫在秋天的蕭瑟中回顧古代賢士,發出“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悲鳴,雖然他所詠嘆的對象是男性,但這種有所追求卻最終失落的心態仍使所有人包括有志向的女性為之動容。也正因此,這一類文學作品才能在基于所有性別的欣賞中延長其生命力。女性主義教學“非常強調的就是知識和經驗相結合的過程。就是說,知識不再是一種純粹客觀、跟你自己完全無關的東西。它應該是跟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古代文學作品大多是男性進入社會后的情感和心路歷程的總結。然而,當前女性生活空間已經不局限于閨閣,而進入了傳統為男性所占有的社會空間之中,女性的理想實現道路日益與男性重合。男性曾經遇到的問題、面臨的困惑,現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為兩性所共有。雖然古今時代特征變化極大,但男性和女性作為人在進入社會后所遇到的心理情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處,這也正是性別群體與課程內容結合的匯通之處。要做到這一點,女性個體經驗與作品情感的共鳴無疑是其基礎。再以上述提到的婚姻愛情題材為例。以往的作品解讀,大多習慣將人物命運與社會的影響相結合,在理解性別處境時,往往將之單純歸結為一種過時的道德價值的主宰。然而,對于現代女性來說,這顯然失之于簡單。
作家的情感是通過文本語言來表達的,文中人物的情感,也是通過文本語言來表現的。琢磨語言,就是把玩情感。以教學泰格特《窗》為例,遠窗者看到近窗者生命垂危“,卻紋絲不動地看著”,“繼續盯著天花板”,筆者這樣引導學生一起賞析———“盯”:換一個詞“看”“望”“凝視”好不好?換一個“瞇”行不行?可以想象他“盯”的同時手一定是攥起來的,是人性的弱點像惡魔一樣纏住了他的心。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枯涸的、滿是皺紋的雙眼盯著天花板,因為那個罪惡的、自私的念頭盤踞在他的腦海,揮之不去,占據了整個空間,讓良知跑得無影無蹤,退得直至無形,因為對美景的占有欲太強烈了。如果用“瞇”,說明他不忍心看,證明他良知尚有殘存。作家在用這些詞語為他畫像!遠窗者的行為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觸動了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道德的底線!那就是———良知!詞語是有質量的,有重量的,敲擊著我們的心靈,詞語是有色彩的,有線條的,激發著我們的想象,字里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家對遠窗者的譴責與憤怒!我們愛其所愛,恨其所恨!悲傷著作者的悲傷,憤怒著作者的憤怒!再如,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中的“倚”改為“坐“”立”好不好?“坐”“立”都無法寫出女子雖然嬌弱卻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無法寫出妝扮一新的女子盼望情郎早日回歸、久候而不至的形象及其急切的心理。用“倚”字,就把一個不顧江風急寒、黑眸如珠、望穿秋水的怨婦形象烙在了我們的腦海。這樣的詞語比較,深入到了文本的核心,也進入到了人物的內心。
二、在內容取舍中聚焦文本自身的價值
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學作品大多在1000~3000字之間,只有對文本內容合理取舍,才能突出教學的重點,對文本進行深度挖掘,避免碎片化的閱讀。語文知識與人文情感應該融合起來,合理設計,才能獲取最佳效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的名作,怎樣取舍并合理地組織教學,從而體會杜甫“詩圣”之“詩”與“人”的“圣”呢?第一個環節,在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文脈———風中之屋、雨中之屋、心中之屋。明確前一部分是寫景敘事,后一部分是抒情議論。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處境,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作者的處境———凄慘(落魄、困頓等),從“秋風怒號”“茅草四飛”“秋雨夜至”的自然狀態、“年老體衰”“徹夜失眠”的生命狀態、“住茅屋蓋布衾”“喝濁酒”的生活狀態三個方面感受這種凄慘,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翻譯,賞析,體會。“喝濁酒”的生活狀態是鏈接杜甫《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語句感受出來的。引導學生聯想:杜甫哪些詩有這樣的意境和情感?學生會很自然聯想到《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聯想到《登岳陽樓》中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從而進一步體味到杜甫的身世之悲和憂國情懷。第三個環節體味作者的心境。詩人是一味地沉浸在個人的痛苦之中嗎?不是!偉大的詩人是將自己的痛苦深深置于歷史的土壤里、人民的血液里,最終迸發出自己的吶喊!
三、在二度創作中放大文本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