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管專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如果《經濟法》課程的所有授課任務由一位授課教師來承擔的話,對授課教師來說就是個嚴重的挑戰。當然,如果師資力量充足,也可以由若干名教師分別承擔相應的授課任務。但是,這種授課方式也存在問題,因為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經濟法》課程的授課課時不多。因此,很可能造成的局面是一位教師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可能講授課時量不多,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根本就無法充分發揮,講課只能是“蜻蜓點水”,達不到應有的理想效果;第二,從課程教學內容上看,這種課程設置強調的是知識本位而不是能力本位,與非法學專業開設法學課程的目的不符。在知識分工已經極為發達的今天,非法學專業開設法學課程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向學生傳授法學知識,而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讓學生在面對需要利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時能夠帶上“法律”這一“藍色眼鏡”,[1]學會用法律的眼光看世界。既然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法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并不是傳授法律知識,那么,就應當選擇最能夠到達這一目標的課程,筆者認為,在所有法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最能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課程應當非合同法課程莫屬。為什么合同法課程最能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呢?這是由合同法的課程性質所決定的:第一,從合同法課程的授課內容來看,合同法最適合非法學專業學生學習。著名法學家史尚寬先生有言,私法(民法)乃眾法之基,學習法學亦從民法開設。在民法學課程體系中,合同法又是最適宜于最先學習的課程。“就民法財產法而言,最具體可征的,反倒是大三的債法各論,縱然從未接觸民法,從字義也粗知買賣、贈與、租賃等法律概念;其次是大二物權,再其次是債編總論。大一新生如果不事先準備,課堂上就能聽懂并充分掌握民法總則的規定,如果不是老師特別杰出,就是學生聰慧過人。對大多數的學生,真正進入民法的堂奧,最快還是二年級以后的事”;[2]第二,從法律思維的精神實質來看,合同法課程最能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法律精神的實質是什么?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法律思維的精神實質應當是契約精神,具體體現為平等、公平(正義)原則。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最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契約精神,讓學生形成平等、公平(正義)觀念。在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合同法課程無疑是最能培養學生契約精神的課程。因此,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契約精神,最為有效的課程應當是合同法;第三,從民法理論體系的構成來看,合同法理論最能體現(民)法學思維的核心問題。(民)法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主體A擁有客體α,主體B擁有客體β,A擁有支配α,B擁有支配β的權利。在這一假設模式下,A若想獲得β,要通過正當途徑則只能將自己所擁有的α進行交換。這便產生了(民)法學的基本問題:什么人的什么行為適用什么法律規范,產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
2、合同法課程教學內容編排的內在邏輯
對于合同法課程的授課教師而言,向經管類非法學專業學生講授合同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這就要求合同法課程教學內容的編排體現出合同法理論的內在邏輯。因為談思維就離不開邏輯,或者說思維和邏輯兩者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系。對于合同法課程教學內容的編排,顯然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合同法教材體系和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編排的關系;二是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與生活常識的關系。就合同法教材體系和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編排的關系問題而言,據筆者了解,現在大多數授課教師都是按照合同法的教材體系進行課程授課內容的編排,即授課內容編排與教材體系一致。而合同法教材體系的編排,基本上是按照合同法的立法體系進行安排,先將最為抽象的內容,即合同的概念、分類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等問題,接下來講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等問題,再接下來講債的保全、合同的變更轉讓等問題;最后講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違約責任等問題。這種體例安排,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學習難度最大的編排體例。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違反了學習內容安排應當遵循“先具體后抽象,先感性后理性”的原則。學生一開始接觸合同法,就碰到合同法理論中最為抽象的問題:合同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是合同?特別是,這種體例安排,根本就無法準確反映合同法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難以使學生對于合同法的理論體系有簡明扼要的“鳥瞰”式把握。基于這一認識,筆者認為,經管類非法學專業的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的編排,應當進行創新,即應當遵循教育教學“先易后難、先具體再抽象、先感性后理性、先宏觀再微觀”的原則,依據合同從成立到履行的邏輯進程進行編排。在總體上將合同法總論的授課內容編排為三大部分: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和合同的履行。這樣編排的好處在于讓學生一接觸合同法,就能夠鳥瞰式的了解到合同法課程就是講授三個問題,或者說合同法理論就包含三個基本問題,每個問題都可以從正反兩面進行思考。“合同的成立”問題從正面思考便是:合同是如何成立的?從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況下合同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合同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合同的效力”問題從正面思考便是:合同如何生效,生效的合同將產生怎樣的效力?從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況下合同不能生效,不生效的合同將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合同的履行”問題從正面思考便是:合同如何履行,合同履行后將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從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不履行合同,不履行合同將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顯然,這種體系編排的“問題”意識非常明顯,能夠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輕松地把握合同法理論的全貌。在三大部分內部,授課內容的編排也應形成內在邏輯體系。例如,“合同履行”部分的授課內容編排,可以設計為三大部分:首先,合同的正常履行為一部分;其次,合同具有正當理由的不履行為一部分;最后,合同欠缺正當理由的不履行為第三部分。同樣,在每一小部分內部,授課內容的編排還應當形成內在的邏輯體系。就合同法授課內容與生活常識關系問題而言,筆者認為應當先講授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問題的理論,或者說先講授學生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內容,后講授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見,或者說感性認識不多的問題。以合同法分則為例,顯然對非法學專業學生來說,買賣合同是最為常見,也是感性認識最多的合同類型。因此,應當先講。換言之,對于合同法分則授課內容的編排,不一定要按照合同法立法規定的順序進行講授,而是需要向學生講授清楚合同法分則中各種有名合同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A有名合同為什么在邏輯上先于B有名合同出現,A有名合同和B有名合同兩者之間的邏輯以及歷史關系。總之,必須按照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要求,將合同法的授課內容整合形成內在邏輯體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
3、合同法課程教學方法宜以理論講授法為主
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不得少于 12周(包括答辯和評分在內),提倡將畢業設計(論文)的開始時間提前,以便讓學生盡早介入教師的科研課題。
畢業設計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完成以下基本能力的培養:
l、資料、信息的獲取及分析、綜合的能力;
2、方案論證、分析比較的能力;
3、實驗、建模和動手的能力;
4、使用網絡和計算機(包括索取信息、計算機繪圖、數據處理、基本軟件應用等)的能力;
5、撰寫報告(論文)的能力。
全文初擬主要目錄
第一章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回顧和實證述評
1.1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問題的提出
1.2 國外研究綜述
1.3 國內學者對中國問題研究現狀分析
1.4 實證檢驗方法述評
1.5 本文的結構安排
第二章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
2.1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五種可能
2.2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
2.3 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的需求拉動
2.4 小結
第三章 中國經濟改革與金融發展演進和現狀
3.1我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聯系紐帶
3.2中國經濟改革與金融發展三階段
3.3 我國的金融化進程
3.4中國金融監管的國際比較
第四章 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檢驗
第五章 實證結果的經濟解釋與比較分析
[關鍵詞]畢業設計;經管專業;頂峰體驗;過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4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012-03
畢業設計(論文)模式最初由前蘇聯引進。從1952年起,中國開始學習前蘇聯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前蘇聯關于高等教育的環節:講授、課堂討論、習題、答疑、實驗、實習、課程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1]
目前,國內高校從高職高專、獨立學院(民辦學院)到普通本科學校在大學生最后階段基本都開展畢業設計(論文)課程。2004年,國家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中指出了高等學校開展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及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管理、指導教師管理及學風建設等意見。[2]但是早在2001年就有復旦大學的一項關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否應該取消”的調查,結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取消。而關于畢業設計(論文)存廢之爭的激烈論辯,主要集中出現在2004年和2009年。[3]這兩次論辯都是由某個特定事件引起的,網上辯論雙方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和缺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是關于其存或棄仍然是眾說紛紜。[4]雖然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成果質量堪憂,但筆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不足,這是導致其質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以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
早在1983年,王廣生等就認為畢業設計(論文)不同于課堂教學,其所學的內容是書本上找不到的,是需要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創造性思維去探索和發現的。[5]劉繼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一項包括學習、探索、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教學環節,是大學期間檢驗學生知識技能的手段,并且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做準備[6];劉秀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其培養了學生運用各方面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自學的能力[7];肖翔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一次重要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實踐和創新技能。[8]
筆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本身就是一個小的系統,其包含系統內部及外部環境:系統內部是利益相關者(高校、教師、學生)之間的組合及連接,外部環境是系統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關于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及不足可以從系統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探討。本文分別從外部環境角度、高校角度、教師角度、學生角度等四個視角分析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及不足之處,并將其總結如表1所示。
鑒于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的問題,王宇提出“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畢業設計這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模仿前蘇聯的辦學方式是否會有所變化,有待于進一步實踐探索”。[14]美國作為眾所周知的全球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在長期教育實踐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困境和反思,其與畢業設計(論文)類似的頂峰體驗課程的開設和歷次改革對我國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思路和啟示。
二、 借鑒美國頂峰體驗經驗構建畢業設計(論文)新模式
“capstone”(頂峰體驗)一詞最初是指建筑物上的“拱頂石”或者“壓頂石”。當建筑物上放置“capstone”時,預示著工程的完結。因此,“capstone”引申為事業、工作等達到圓滿時的頂點。在教育行業中,頂峰體驗課程被認為是通往一段學業、研究行將結束時所提供的課程[15],它主要是針對大學準畢業生在大學階段能夠將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應用的課程或者經歷[16],其含義與“大四研討會”無二。頂峰體驗的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是一段實習經歷、制作關于專業發展的報告、在校外發表的會議論文,等等。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頂峰體驗課程的內容不是通用的,頂峰體驗課程應該可以為學生提供系統化學科知識技能的實踐活動,以使得他們在將來能夠把知識應用于真實的環境。
自從我國開展廣泛的教學改革以來,許多高校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而且有些在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改革源于在教學過程中的總結和反思。頂峰體驗課程在美國作為一種教學體系的設置,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借鑒研究。頂峰體驗課程在我國很多高校的文科類、工程類專業中有不少的研究借鑒,它還應用于實踐教學、教學體系設置及畢業設計改革等方面。
由當前畢業設計(論文)的缺點和不足可以看出,畢業設計(論文)總體上存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課程目標和評價標準不一致以及忽視畢業設計(論文)后的跟蹤反饋情況等問題。國內學者在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管理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桑玉軍將全面質量管理理念融入畢業設計(論文)過程管理,提出構建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施小平從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出發,結合具體實踐,探討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的策略。[18]本文在借鑒頂峰體驗課程管理的基礎上,構建如圖1所示的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管理模式。
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管理模式就是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高校投入必要的資源(教師、財物、時間等),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整個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和管理。畢業設計(論文)開始之前召開動員會,確定整個畢業設計(論文)流程,對指導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根據學生主觀能動性、個人興趣愛好、將來職業發展方向等優化選題方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計算機技能及寫作方法論等方面的指導。在畢業設計(論文)進行過程中,學校畢業設計(論文)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通過中期檢查等手段獲知畢業設計(論文)進展、師生信息溝通等方面的信息,有效調控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在畢業設計(論文)最后的檢驗和評價階段,畢業設計(論文)主管部門應通過與目標和標準的對比,科學合理的評分,及時總結經驗,將整個流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反饋到下個年度的畢業設計(論文)實踐過程中。
[ 參 考 文 獻 ]
[1] 佟君.關于畢業設計與頂峰體驗課程的比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2]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R].2004.
[3] 江勝清.論“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對當前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影響[J].宿州學院學報,2012(4):93-96.
[4] 時偉.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2010(7):45-47.
[5] 王廣生,張立群,王如泉. 應當重視畢業設計這一教學環節[J].高等教育研究,1983(4):15-18.
[6] 劉繼紅.談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0(3):83-84.
[7] 劉秀玲.強化畢業論文的教學與指導[J].中國高等教育,2000(9):35-36.
[8] 肖翔,馬忠,屈波.研究型大學管理類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9] 楊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勢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0(11):72-73.
[10] 韓玉志.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00(9):78-79.
[11] 劉波粒,劉澤軍.淺析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7(7):89-90.
[12] 陳艷嬌.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設計方案新構思[J]. 江蘇高教,2011(5):93-94.
[13] 張寶春.重視與加強對高職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J].中國高教研究,2002(5):65.
[14] 王宇.清華大學畢業設計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43-49.
[15] Smith L D. CAPSTONE COURSES C AN OVERVIEW[R].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
[16] Holdsworth A,Watty K,Davies M. Developing capstone experiences[R].IEE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