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直銷行業調查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職稱;教齡;年級;方差分析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心理學者對幸福的關注逐漸深入到工作、家庭與社會生活中,職業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成分,職業幸福感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
我國古代哲學家孟子曾講過“君子有三樂”,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樂”。反觀現實,我們的教師特別是一些中小學教師,長期處于身心俱疲的狀態。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失對教師自身及教育環境有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教師們開始感受他們的職業帶來的回報越來越少時,教師會產生消極的心情和態度。反映在教師的生理上表現為性急易怒,在情緒上表現為缺乏熱情,有一種衰竭、無助感;對于教學,也很少投入精力,導致教學質量的降低,學生的紀律問題增多,從而導致教師對教育環境產生污染。正如美國學者德肯沃(1987)指出“無論教師的消極態度對教師個體及學校組織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些教師的學生才是最終的犧牲者”。
在我國的教師隊伍中,小學教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他們的職業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小學生的基本道德的建立與綜合素質的養成。而國內對于小學教師群體的關注并不多,對于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
因此,本研究將小學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將著眼點放在國內小學教師的職業幸福上,希望通過對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測量,了解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發現小學教師群體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在11所小學發放問卷650份,回收問卷612份,其中有效問卷586份,有效率為90.15%。
2、研究工具
采用《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問卷》。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成就顯示、工作認可、情感支持與工作吸引力,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施測程序
團體施測,測試前由主試宣讀統一的指導語和注意事項。測時間為20分鐘,完成后當場回收問卷。
4、數據的統計分析
使用SPSS15.0進行數據處理。
三、研究結果
1、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基本情況
所有教師在職業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和各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見表1。
由上表可見,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認可、成就顯示四個維度的均分分別為3.19、3.90、4.06、3.95,總量表的均分為3.77。由于本量表采用5點計分,中數為3,所以,結果顯示小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中等偏上。
2、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在人口學變量的數據分析
為了便于進行分析,將頻次少的組進行合并。如職稱,把小高之外的組進行合并,分為小高與非小高兩組;教齡,將非11-20年的進行合并,分為教齡11―20年組與非11―20年組。
以職業幸福感總分為因變量,職稱、教齡和所教年級為自變量,進行小學教師在人口學變量上的數據分析。以職業幸福感總分為因變量,以職稱、教齡、年級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見,取P
鑒于教齡的主效應臨界顯著,我們對教齡在職業幸福感上的差異進行了時候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
從事后多重比較的結果可以看出,11―20年教齡的教師職業幸福感低于非11―20年教齡的教師,差異顯著(P
鑒于職稱與年級的交互作用顯著,做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見表4。
從簡單效應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年級差異只表現在小高職稱教的方面,而對于非小高職稱的年級差異不顯著。對于小高職稱教師來說,教授中年級和高年級課程的教師比教授低年級課程的教師有更高的職業幸福感。職業幸福感的職稱差異只表現在中年級的方面,而對于低、高年級差異不顯著。對于教授中年級課程的教師來說,非小高職稱的教師要比小高職稱的教師體驗到更多的職業幸福感。
職稱與年級的交互作用見圖1。
鑒于職稱、年級與教齡的交互作用顯著,做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見表6。可見在低年級上,職稱與教齡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0.903,P>.05。在中年級上,職稱與教齡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778,P>.05。在高年級上,職稱與年級的交互作用臨界顯著,F=3.751,P =.055
從結果看出,職業幸福感的職稱差異表現在教齡為非11―20的方面,而對于教齡11―20的職稱差異不顯著。職業幸福感的教齡差異表現在非小高職稱的方面,對于小高職稱差異不顯著。
教授高年級教師的職稱與職稱的交互作用見圖2。
四、討論分析
1、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總體情況
從研究結果看來,小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處在中等偏上的狀態,也就是一般幸福和比較幸福之間。其中,總量表的均分為3.77,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認可、成就顯示四個維度的均分分別為3.19、3.90、4.06、3.95,都高于理論中值3,所以可理解為小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中等偏上。國外有關研究表明,大多數個體體驗到的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也即表現為正性水平(Diener,1984;Huebner, 2000a)。此外,該結果與姜艷(2006)對于蘇州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結果相一致。
對于職業幸福感的四個維度來說,工作認可維度的分數最高,其次是成就顯示,再次是情感支持,而工作吸引力維度的分數相對最低,并與其他三個維度相差較大,但也仍處在中等以上。該量表的工作吸引力維度主要涉及教師對工作本身的興趣以及從業動機。有研究表明,在職業幸福感測量中,男女教師在工作動機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男性教師的工作動機顯著高于女性教師(張忠山, 2000;胡小麗, 2006),而性別因素在職業幸福感以及其他維度上(如領導關系、工作成效等)并不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的被試中女教師為457人占總人數的78.1%,男教師為128人,占總人數的21.9%。由此可解釋工作吸引力維度上,由于女教師占了更高的比例,因此工作吸引力維度上的得分與其他維度相比較低。
2、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在教齡、職稱以及所教年級上的差異分析
根據數據統計的結果可知,教齡在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總分上的主效應臨界顯著,在工作吸引力維度以及工作認可維度上主效應顯著;所教年級在工作吸引力維度上主效應顯著;職稱在工作認可維度上主效應顯著;職稱與年級的交互作用在量表總分與工作吸引力維度上顯著;職稱、教齡與年級的交互作用在量表總分上顯著。其它因素則不顯著。
對教齡進一步事后多重比較后發現,在職業幸福感總分、工作吸引力維度和工作認可維度上,非11-20年教齡的教師得分顯著高于11-20年教齡的教師。非11-20年的教師由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輕教師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師構成。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非11-20教師群體,也就是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輕教師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師群體在職業幸福感上的差異,結果表明工作10年以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顯著高于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師。這是因為年輕教師剛剛從其他的角色轉換到教師的角色上來,新鮮感和挑戰性都比較強,較容易得到滿足。工作10-20年的教師多為中青年教師,早已對熟悉的工作環境失去了新鮮感,重復的工作任務也很難再帶給他們挑戰,對工作的不滿開始不斷增加,因而他們的職業幸福感較低。而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師多數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較高的職稱和較好的人際關系、熟練的教學技巧,與教齡10-20年的教師相比更容易體驗到幸福感,但與教齡10年以下的教師相比,成就動機有所下降,體會不到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新鮮感,因此職業幸福感指數較低。
在職業幸福量表上,職稱與年級的交互作用臨界顯著,從簡單效應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年級差異表現在小高職稱教的方面,對于小高職稱教師來說,教授低年級和高年級課程的教師比教授中年級課程的教師有更高的職業幸福感。具備小高職稱的教師已經具備一定的資質和閱歷,相對非小高職稱的教師來說,低年級的課程對他們更沒有挑戰性和吸引力,因此體驗到更低的幸福感。職業幸福感的職稱差異表現在中年級的方面,對于教授中年級課程的教師來說,非小高職稱的教師要比小高職稱的教師體驗到更多的職業幸福感。這是因為中年級的課程對于非小高職稱的教師來說還具備一定的挑戰性和新鮮感,而對于已取得小高職稱的教師來說缺乏同等吸引力,因此體驗到的幸福感較低。
職稱、教齡與年級的交互作用顯著,做簡單效應分析后發現,在高年級上,職稱與年級的交互作用臨界顯著。職業幸福感的職稱差異表現在教齡為非11―20的群體,對于教授高年級課程且教齡為非11-20的教師來說,非小高職稱的教師比小高職稱的教師有更高的職業幸福感。這是由于高年級的課程對于非小高職稱的年輕教師來說有更高的挑戰性和吸引力,也能從中獲得更高的滿足感。
五、結論
小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整體處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非班主任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顯著高于班主任教師;11―20年教齡的教師職業幸福感顯著低于非11―20年教齡的教師。
由研究結果可知,教齡為11―20年的教師在職業幸福感、職業認同、時間管理水平上均低于其他教齡教師,應引起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機構的重視;此外,可以通過對職業認同感以及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促進小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姜艷.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 碩士論文, 蘇州大學,2006
2.劉穎麗, 任俊. 高中教師職業幸福感與資源的交叉滯后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1(6),173-140
3.束從敏.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思考[D]. 碩士論文, 南京師范大學,2004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性喉病;人格因素
〔中圖分類號〕R76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6019-(2010)04-72-03
職業性喉病是教師易發的一種疾病,以失音、聲音嘶啞為主要癥狀〔1-4〕。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本病為過度發音與發聲方法不當所致,經深入研究發現本病除喉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外,同時與心理、社會因素有明顯關系。因檢查發現本病有臨床所見病理改變與失音程度相分離的現象,不能完全以生理病理學機制解釋,故而在治療過程中加以心理治療可收到良好效果。本文有鑒于此,對患職業性喉病教師的人格因素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南昌地區兩所高等院校428名一線教師,男238人,占55.6%,女190人,占44.4%;年齡23-65歲,平均33.3±8.8歲;教齡1-42年,平均18±5.6年。從兩校選取無一線教師經歷的行政人員382作為對照組,年齡23歲-65歲,平均32.6±7.8歲。對照組的性別和年齡構成與教師組無差異(P>0.05)〔5-6〕。
1.2方法
采取入校收集資料的方法,先由調查對象填寫包括性別、年齡、教齡、嗜好、聲嘶發生史等內容,自行設計的問卷,然后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包括間接喉鏡檢查和纖維喉鏡檢查,詳細記錄教師的主訴咽喉部檢查情況。根據用嗓職業病史臨床癥狀間接喉鏡和纖維喉鏡檢查結果一般可確定職業性喉病的診斷。本病又可分為聲帶充血聲帶肥厚聲門閉合不全聲帶小結和聲帶息肉等類型。對已確診的患病教師及對照組患者進行A型行為問卷和氣質量表測定。
教師組和對照組問卷回收率分別為95.3%和92.3%,回收問卷有效率分別為93.1%和91.8%。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患病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診斷為職業性喉病教師組208例,對照組52例。將其分類為聲帶充血:教師組70例,對照組18例;聲帶肥厚:教師組36例,對照組17例;聲門閉合不全:教師組59例,對照組8例;聲帶小結:教師組33例,對照組7例;聲帶息肉:教師組10例,對照組2例。
2.1教師職業性喉病與對照組膽汁質人數比較
見表1。表中結果顯示:患病教師組中膽汁質總人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教師職業性喉病與對照組憂郁質人數比較
見表2。表中結果顯示:患病教師組中憂郁質總人數及各類職業性喉病患病憂郁質人數與對照組無差異(P>0.05)。
2.3教師職業性喉病與對照組A型行為人數比較
見表3。表中結果顯示:患病教師組中A型行為總人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3.1有研究報導〔7-8〕在職業性喉病患者中,約半數以上有心理社會因素的參與,且有著明顯的人格背景。如患者的氣質類型以膽汁質及憂郁質居多數。
然而,本文調查結果部分有悖于以上看法:患職業性喉病教師膽汁質者總人數顯著高于對照組,而憂郁質者與對照組無差異。
有文獻報導〔9-10〕這類患者多見于性格活躍、動作快速、精神較為緊張者,本調查顯然符合這一看法。眾所周知: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沖動、心境變換劇烈等是膽汁質的特征;而孤僻、行動遲緩、體驗深刻等是抑郁質的特征。故患職業性喉病教師中憂郁質氣質者并不高于對照組。
3.2吳博亞認為〔11〕A型行為對聲帶小結的發生發展起著催化和增益的效應。本文調查結果支持以上看法,即A型行為不僅對教師的聲帶小結,而且對聲帶充血聲帶肥厚發生發展起著催化和增益效應,尤其對前者。同時,患職業性喉病的教師A型行為總人數也顯著高于對照組。
A型性格的人脾氣比較火爆、有闖勁、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歡競爭等。這些表現比較接近膽汁質氣質者。
氣質有著天賦的特點,而性格是在氣質的基礎上,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很難把氣質和性格嚴格區分開來。氣質與性格的關系尤為密切。氣質與性格往往是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兩者有著相互滲透、彼此制約的復雜關系。這似乎可以解釋本文表1和表3研究結果比較接近的原因,即膽汁質氣質也與A型行為一樣對聲帶小結聲帶充血聲帶肥厚發生發展產生類似的影響和效應。
本文研究佐證了高校教師職業性喉病有心理社會因素參與的事實,臨床案例也證明不少患病教師往往先就診于耳鼻喉科,而實際上這是一種涉及多科性、病因復雜的心身疾病。故對待職業性喉病應強調心身綜合治療原則:消除不良心理一社會因素,誘導發音;調整植物神經機能;塑造良好人格,保持心情舒暢、樂觀豁達的良好情緒;糾正不正確發音方法;避免刺激性飲食;上感時或過勞時禁聲;暗示治療、對癥治療以減輕咽喉部的不適癥狀等〔11-13〕。
4參考文獻
1陳協云,田道法,孫靜.心身醫學與耳鼻咽喉科疾病〔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1:13-16.
2許蘭萍,郎森陽,姜鳳英.心身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51-53.
3黃青琳,王波.教師與職業性喉病〔J〕.大家健康,2009,7:175-177.
4郭付清.聲帶及其保護〔J〕.生物學通報,1999,12:30-38.
5徐斌,吳愛勤.心理生理障礙-心身疾病〔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13-15.
6彭波,王最青,王光卻.湛江市霞山區中小學教師喉病喉病的調查與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4,2:539-540.
關鍵字:行為失范 現狀 對策
學生失范行為是指違反教育規范的行為。它既包括一般的違俗、悖德、違紀行為,也包括較嚴重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在這種大形勢下,職業教育平民化趨勢日益明顯,尤其在教育相對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中職學校的入學門檻日漸降低,不少學校已實施注冊入學制。學生的入學學習基礎參差不齊,行為水平差異較大,行為失范學生的比例增加。如果教育引導不當或管理不善,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成長、甚至會影響學校的安定和社會的和諧??梢哉f,學生校園失范行為已經成為學校管理的一個棘手問題。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了解學生行為失范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加強行為失范學生的教育、管理和矯治力度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對中職學生校園失范行為的現狀進行調查,嘗試分析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我校所有在校學生中隨機抽取了860名學生,發放問卷860份,回收有效問卷834份,其中男生398名,占 47.7%,女生436名,占52.3%。
(二)調查方法: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全部設計為客觀選擇題,方便學生作答。內容涉及課堂、宿舍、個人修養、人際交往、安全等校園學習和生活各個方面的違紀或輕微違法。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課堂紀律的遵守情況值得重視
調查顯示:只有50%左右的學生從未違反過課堂紀律,偶爾在課堂上做與課堂無關事情的達40%多,經常違反課堂紀律的將近5%,而天天不好好學習,專做違反課堂紀律的事情的學生有2%~3%。遵守課堂紀律是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要求,我們的一部分學生經常利用課間十分鐘去小店購買零食,飲料等,路遠、人多經常不可避免地造成上課鈴響以后,還有三三兩兩的學生拿著東西在奔跑,此種行為既導致個別教師不能準時開始上課,又是對整個校園正常教學氛圍的一種破壞。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甚至睡覺、玩手機或做其他的事情一直是我們教師倍感頭疼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探索,與時俱進地運用新方法,改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的永恒話題。
(二)課間休息秩序有待于進一步規范
課間十分鐘是為了讓師生的身心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進行有效的放松,除了上廁所,散散步,聽聽音樂,喝喝水……都是非常好的放松方式,但是,我們有4%的學生經常課間打打鬧鬧,大聲叫嚷,不僅嚴重影響他人休息,而且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容易導致校園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
(三)宿舍紀律管理突出重點
宿舍管理涉及衛生、就寢、休息、用電等方方面面,調查顯示學生在宿舍紀律方面總體情況不錯,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宿舍打鬧和抽煙問題,特別是男生宿舍尤為嚴重。女生宿舍衛生情況整體比較好,男生宿舍衛生存在個人用品擺放不夠整齊統一,便池清洗不夠干凈等問題。
(四)個人修養提升急需正確引導
本次調查涉及的個人修養包括穿著打扮、行為舉止、禮貌禮儀、道德素養等方面,學生中染發燙發、涂指甲油、戴耳環項鏈的現象較為普遍,夏天穿短褲、拖鞋的情況大有星火燎燃之勢;在公共場所不遵守公德,如就餐時偶爾違反紀律的達31.1%;升旗時不行注目禮不唱國歌,聽取報告不鼓掌的有33.8%;偶爾校園走路不靠右邊,隨意穿越草坪的達38.4%……所有這些都折射出了部分學生道德素養缺失,趕時髦,隨大流的思想。
(五)生命安全教育要大力加強
調查顯示:一些同學將違章電器如燙頭發的電夾板、管制刀具偷偷帶入校園;有17.4%的學生曾經忽視自身安全,出入校園過馬路闖紅燈或逆行、翻越圍墻出入校園、校園騎車車速過快等;還有19.5%的學生犯了錯誤之后偶爾想過離家(離校)出走。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們的安全教育還有漏洞,學生的安全意識還不夠強烈。
(六)人際交往方式需要有效調適
13.2%的學生表示在校園內有過男女同學交往舉止不得體,過度親密現象;27.8%的學生偶爾不注意使用文明用語,遇見老師或長輩不主動打招呼,甚至給老師取外號;當與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43.4%的學生想到都是別人不好,自己沒有什么不對;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不在乎,也聽不進去,甚至背后辱罵老師的學生占26.6%。
(七)網絡道德遵守要加強自律精神
網絡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孩子最主要的娛樂伙伴。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一半是餡餅,一半是陷阱,如何把握好限度,不違反網絡道德是一個值得所有世人思考和注意的問題。我校12.5%的學生曾經違反過網絡道德。我們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稍有不慎,極有可能誤入歧途。
三、問題對策
(一)改變傳統德育觀念,構建兼容并蓄校園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