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患者安全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文獻篩選
1.1.1納入標準。①所有在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間發表的關于國外患者安全文化評估的英文文獻;②研究所用的測量工具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目前應用最廣泛且表現出良好信效度的量表主要有:醫院患者安全文化調查表(HSOPSC)以及安全態度調查問卷(SAQ);③安全文化得分用積極反應率表示。
1.1.2排除標準。①調查在社區、基層衛生服務站、居民護理機構、護理院進行;②調查結果只有簡單的文字陳述,缺少數據支撐;③調查結果評估的是調查工具的心理學特性,而沒有對患者安全文化本身進行統計分析。
1.2方法對應用的調查工具、參加醫院的數量、研究進行的水平(醫院或科室)以及調查結果等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結果
2.1文獻檢索結果總共檢索到4200余篇文獻,只有19篇符合納入標準。其中,有4篇文獻只比較了安全文化維度得分;6篇文章只比較了調查對象的安全文化水平;有9篇文章既比較了安全文化維度得分又對調查對象的安全文化水平進行了對比分析。
2.2文獻信息提取所有納入分析的研究在醫院和科室數量、使用量表類型方面不同。有11項研究(57.9%)在醫院水平進行調查[3-4,1,5-12],參與調查的醫院數量從1到741家不等;8項研究(42.1%)在科室水平開展調查[13-21],涉及科室有重癥監護室(ICU)[13,15,18,20,21]、心血管手術室[14]、門診部[16]、新生兒重癥監護室[17]、以及產科[20];研究用到的調查表都是根據相應的原始版本在一定程度上修改得到,使用情況統計描述(文獻數量,使用頻率):HSOPSC(10,52.6%)、SAQ(9,47.4%)。
2.3患者安全文化維度得分比較調查量表均采用Likert量表5點計分法評價患者安全文化水平。正向測試條目中選項為“完全同意”“比較同意”視為積極反應;負向測試條目中選項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視為積極反應[22]。積極反應率(積極反應數/應答數×100%)越高,安全文化水平越高。13篇文獻(68.4%)對安全文化各維度的得分進行了比較分析。具體情況詳見表1、表2。2.4調查對象患者安全文化水平比較15篇文獻(78.9%)對不同調查對象間的安全文化水平進行了比較分析,其中只有10篇文獻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學假設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3。
3討論
患者安全文化維度得分情況表明患者安全文化有優勢區域與待改進區域之分,而調查對象對安全文化的評價結果顯示不同醫務人員患者安全文化水平不同。結果提示,醫院進行患者安全文化改進工作時應有的放矢:把待改進區域列為改進工作的著力點,對高危科室、高危職業應重點關注,針對差異采取針對性改進措施,將有助于患者安全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3.1待改進區域為改進著力點規定積極反應率高于75%,且文獻支持率在半數以上的維度為大多數醫院的優勢區域;積極反應率低于50%,且文獻支持率在半數以上的維度為待改進區域。文獻回顧分析顯示,科室內部團隊合作(76.0%,100.0%)、組織學習與持續改進(77.3%,77.8%)及安全氛圍(70.7%,100.0%)為大多數醫院的優勢區域;對錯誤非懲罰性反應(23.2%,66.7%)、醫院管理支持(36.0%,66.7%)、人員配置(37.4%,66.7%)、交接班和轉科(42.0%,66.7%)、科室之間團隊合作(39.0%,55.6%)、管理感知(43.5%,50.0%)為大多數醫院的待改進區域。由上可見,待改進區域的數目明顯多于優勢區域,患者安全文化水平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安全文化改變需要醫院領導的驅動,醫院領導層應深入探索醫院安全管理工作和日常工作的聯系,積極開展多樣性活動,加強醫院成員間的交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造相互合作的氛圍;建立非懲罰環境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在處理醫療差錯時,應注重從系統角度加以剖析,強調以改善系統作為防范醫療差錯、保障患者安全的策略;合理的人員配置是高質量工作的前提,醫院應不斷完善排班制度,合理化連續工作制度,在人力資源按需分配的同時做到保障醫務人員精力充沛。
1.1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經過檢索及篩選,共有7個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符合入選標準,被納入比較分析。它們分別是:①醫院安全文化問卷;②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問卷(陳方蕾等編制);③醫院患者安全文化調查表];④中文修訂版患者安全態度調查問卷;⑤醫療機構患者安全文化測評量表;⑥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問卷(姜賀等編制)[16-17];⑦醫院患者安全文化測評量表[18]。7個測評工具中,有的是研究者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并向專家咨詢,根據專家的意見修改而成,如工具①和⑥;有的是研究者參考國外已經公開發表的用于測評患者安全文化的問卷或量表,經翻譯、專家咨詢修訂后形成中文版,如工具②和④,主要借鑒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研制的醫院患者安全態度量表(SafetyAttitudesQuestionnaire,SAQ),工具⑤來源于美國波士頓大學ChristineW.Hartmann的患者安全文化測評量表(PatientSafetyClimateinHealthcareOrganizations,PSCHO),工具⑦主要參考了國外的2個量表,《MSIPatientSafetyCultureinHealthcareOrganizationSurvey(2010)》和《Hos-pitalSurveyonPatientSafetyCulture》;而工具③則是由研究者直接翻譯國外量表得來,量表為美國衛生保健研究與質量署(AHRQ)設計的醫院患者安全文化調查表(HospitalSurveyonPatientSafetyCul-ture,HSOPSC)。
1.2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的適用范圍通過分析比較,發現以上7個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的適用范圍不盡相同,研究者多以測評護理人員的患者安全文化為目的設計條目內容,較多研究護理人員的安全文化狀況,如工具①醫院安全文化問卷,②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問卷(陳方蕾等[8-9]編制),⑥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問卷(姜賀等編制)。明確表示測評醫院整體層面(包括醫生、護士、藥劑人員、技術檢驗人員、醫院管理者)的患者安全文化工具僅有⑤醫療機構患者安全文化測評量表和⑦醫院患者安全文化測評量表。各測評工具的適用對象見表1。
1.3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的測評維度及測量學指標通過比較發現,7個測評工具的具體測評維度數目變異較大,少則5個,多達12個。各工具的具體測評維度見表2。7個測評工具性能的測定方法也不盡相同,其信效度指標也表現出差異性,多以Cronbach′sα系數法檢驗其信度,使用因子分析法檢驗結構效度。各測評工具的測量學指標見表3。一份信度系數好的量表或問卷,其總量表或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應在0.8以上,而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應在0.70以上[24]。由表3可以看出,工具②、③、④、⑥及⑦的總體Cronbach′sα系數達到了0.8,工具③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未見報道,工具④、⑥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并未全部>0.7。可見,僅有工具②和⑦表現出較高的信度。盡管如此,信度高的工具未必效度也高,僅能說明有效度高的可能性。效度可以用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等來反映,內容效度一般由專家打分評議,是一個主觀指標;而結構效度常用因子分析來評價,因子負荷反映了條目對領域的貢獻,其值越大說明與領域的關系越密切[26]。常用公共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在40%以上且每個條目都在其中一個公共因子上有較高負荷值(大于0.4)來判斷問卷的結構效度[27]。工具②共24個條目,5個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9.879%,5個維度的負荷值都在0.4以上。工具⑦中31個條目提取出6個公因子,對總方差貢獻率為62.19%,且各條目的因子負荷也均在0.4以上。由此可見,工具②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問卷(陳方蕾等編制)以及⑦醫院患者安全文化測評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
2討論
2.1患者安全文化測評的重要性自1999年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ofMedicine,IOM)《ToErrisHuman:BuildingaSaferHealthSystem》(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構建更加安全的衛生體制)[28]報告后,患者安全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問題。營造積極的患者安全文化可以改善患者安全,而患者安全文化測評有助于評估醫療機構的安全文化狀況,進而能夠實施針對性干預以提升醫療機構患者安全文化水平,從而保障患者安全。
2.2我國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國外已有較為成熟的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如SAQ,HSOPSC和PSCHO,而國內對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且主要用于評價護理人員的患者安全文化水平。目前國內出現的7種工具中,研究者運用較多的是陳方蕾等編制的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問卷,以及李漓等翻譯的醫院患者安全文化調查表,且這些研究均是針對護理人員進行。不難看出,我國醫生在患者安全方面沒有護士的安全意識強烈,對患者安全文化測評工具的關注還較少。
一、常見的安全的問題
1.1窒息:喂養時不當,人工喂養的橡膠孔較大易嗆奶.溢奶。食物及嘔吐物誤入氣管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2意外傷害:小兒好動,好奇心強,對周圍事物充滿興趣,但無主動防范意識,易墜床,燙傷,觸電,誤服藥物或將一些小型食物,如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塞入鼻或誤入氣管等造成意外傷害。
1.3醫院感染:由于小兒免疫功能缺陷,血腦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體重新生兒,早產兒是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常見的感染有:
1.3.1皮膚感染;
1.3.2臍部感染;
1.3.3口腔感染;
1.3.4肺部感染等感染后常發展迅速,病死率較高。
1.4醫務人員的因素:醫護人員的責任心不夠,人力資源缺乏,技術水平低,工作不夠熟練對危重病人搶救不到位,服務不到位等。
1.5護理管理因素:管理的意識淡薄、疏忽大意,各項規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對職責、制度、常規工作的督促檢查不到位,對新護士及科室業務技能培訓考核抓的不緊。
二、護理對策
2.1創造安全舒適的醫療環境,嚴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針對院內感染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到日提醒,調,月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留后患。讓每位護士掌握無菌操作原則和消毒隔離制度,堅決做到一次性物品不反復使用,對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氣表,霧化吸入,吸引器等裝置,均做嚴格消毒處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線消毒,出院病人終末消毒。對住院患兒每日專人進行晨晚間護理,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確保患兒無褥瘡發生。
2.2強化病房設備管理,新生兒病房的暖箱,藍光,電源等定期維修,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幼兒及兒童病床加床檔,保持室內溫度適宜,并保持地面干燥清潔。危險地段有警示提醒。2.3因兒科具有病情變化快的特點,隨時會有急診的患兒及新生兒需要搶救,因此搶救物品及藥品除了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儲存.定位放置.定時清點,及時檢查、及時維修、及時補充外還要做到嚴格班班交接,人人掌握四定三及時的要求。
2.4兒科護士長應針對護士對專科操作技術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來對護士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內容,如新生兒頭皮靜脈穿刺法、留置針靜脈的穿刺法、新生兒ABC復蘇術、更換尿布法、喂藥法、臍部護理。暖箱的使用、藍光療法、氣管插管的護理等都應熟練掌握,加強兒科新護士業務技能訓練,做到每人精通業務,是防范護理差錯事故的重要保證。:
2.5降低新生兒院內感染。對于早產兒,低體重兒,長時間住院的新生兒及有并發癥和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危險因素的患兒,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重點在于加強對新生兒的護理,如皮膚護理,臍部護理,嚴格無菌操作,對留置針加強護理,暖箱每日擦拭一次每周消毒一次。鼓勵母乳喂養,提高患兒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