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關節炎球形截骨術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脛骨高位球形截骨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效果。方法對所有患者術前行X線等檢查評估,測量下肢站立位力線,確定截骨部位,采用球形脛骨高位截骨,用外固定器固定截骨斷端,同時用骨圓針在股骨髁部鉆孔減壓,矯正維持下肢力線,隨訪結果參考竇寶信標準進行評定。結果按竇寶信等評定標準進行評價,優25例,良10例,可3例,優良率為92.1%。結論采用脛骨高位球形截骨,結合外固定器固定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手術創傷小,矯正角度易把握,矯正確切、截骨部位愈合好,是治療內翻型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脛骨,骨關節炎,球形截骨術
膝內翻并骨性關節炎患者大多存在內側脛股關節和髕股關節間室的病變,目前多采用脛骨高位外翻截骨聯合截骨遠端前置內移術進行治療,術后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1]。我院自1997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脛骨高位球形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并內翻畸形38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齡50~65歲,平均57歲,病史2~10年。臨床表現:行走和久站后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關節腔積液,反復發作,膝內翻畸形,藥物治療無效。站立負重位X線片顯示:膝關節內側間隙變窄,脛骨內側平臺軟骨下骨質硬化,邊緣骨贅形成。其中8例伴有膝關節半脫位。按Appel分型,Ⅱ型26例,Ⅲ型12例。38例均伴有髕股關節炎,測股脛角180°~185°。
1.2脛骨高位球形截骨術的適應證a)年齡:一般選擇50~65歲,65歲以上則考慮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b)膝關節疼痛明顯,持續步行在500m以內;c)畸形程度:站立負重位X線片股脛角在180°~185°之間,脛骨平臺內側骨質塌陷少于0.5cm。d)膝關節其他病理變化:關節應能屈曲90°以上,攣縮屈曲畸形小于10°,無韌帶松弛所致之前后或側方異常活動,外側關節間隙正常。
1.3術前計劃和設計脛骨高位球形截骨術的矯正角度對術后效果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術前必須做好精確的測量和設計。a)拍攝包括股骨下1/3及脛骨上1/2的膝關節站立負重位X線正位片,測量其股脛角;b)矯正角度等于股脛角減去170°。
1.4手術方法我們參考趙炬才主編骨科手術圖譜所介紹的方法[2]。a)仰臥位,腓骨中1/3處截除腓骨約1cm。b)膝前下方直切口,在髕韌帶下方顯露脛骨上端,清除脂肪墊,切開骨膜,做骨膜下剝離。c)弧形頂端在髕韌帶后距關節面1cm,用小骨鑿球形截骨,注重勿損傷窩部血管、神經。d)截骨后外展小腿,糾正畸形角度,測量下肢力線,過度矯正5°~10°,同時做脛骨遠端前移1~1.5cm。e)在截骨兩端各鉆入一骨圓針,用外固定器固定截骨斷端,同時用骨圓針在股骨髁部鉆孔減壓。f)術后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6~8周,X線片示截骨端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
2結果
本組病人隨訪1~9年,平均4年。按竇寶信等[3]的評定標準,根據疼痛的緩解、膝關節活動及功能恢復進行療效分析,結果優25例,良10例,可3例,優良率為92.1%(見圖1~2)。
3討論
3.1脛骨高位球形截骨術的功能機理和優點脛骨高位球形截骨術的功能是緩解疼痛、糾正畸形、增加關節活動范圍及改善關節功能。其功能機理可能是多方面的:a)Maqust由生物力學的觀點評價脛骨高位截骨術,認為其功能為將膝關節的負荷由已損害的內側關節間隙轉移到比較正常的外側關節間隙,改善了脛骨平臺應力的不均衡分布。b)Kuroda等[4]探究顯示,在矯形手術中脛骨結節前移是為了減輕髕骨面的應力,從而減緩髕股關節的損傷。c)脛骨高位截骨還起到了降低骨內壓的功能。骨內壓增高也是骨缺血壞死的原因之一,而脛骨高位截骨可起到髓內減壓、改善血運的功能,有利于關節軟骨及軟骨下病理改變的修復。
脛骨高位球形截骨的優點:a)手術剝離范圍小,創傷小,操作簡單。b)球形截骨矯正角度易把握,術中隨時可調整。c)截骨線位于膝關節畸形的地方,手術于松質骨內進行,骨折易于愈合。d)抬高脛骨關節,可緩解髕骨關節壓應力。e)同一切口可探查膝關節。f)術后早期可鍛煉,并發癥少。g)該手術費用低,給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
3.2影響和提高療效的有關因素影響脛骨高位球形截骨術療效的因素很多,根據我們隨訪的結果分析,認為有以下幾點:a)術前病人選擇要慎重,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b)術中畸形矯正確切。為此術前要準確測量矯正角度,拍站立負重位X線片測量FTA,術中嚴格按術前計劃準確截骨,而且要測量下肢力線,確定矯正角度。c)術后維持矯正度不丟失。為此術后要確切固定,并主張早下地晚負重,以減少矯正度的丟失。我們采用外固定器固定并石膏保護可達到這一要求。d)術后積極鍛煉股四頭肌,防止關節黏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