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解剖學實驗與臨床操作教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局部解剖學實驗課是醫學生非常重要的課程部分,是最接近臨床的實驗操作,是連接臨床和教學的橋梁。對于中醫院校的骨傷專業來說,局部解剖學實驗操作依然很重要,是學習人體結構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使得中醫院校學生對實驗操作的積極性不是太高,為了提高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積極性,對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加入相關臨床操作及病例分析。
關鍵詞:局部解剖學實驗;臨床操作;病例分析;中醫院校
對于中醫院校骨傷專業而言,掌握人體結構和臨床基本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我校針對此專業的學生開展局部解剖學實驗,近幾年局部解剖學實驗課由以前的教師操作,學生觀察實驗方法模式改為教師指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的實驗模式。然而,部分學生在局部解剖學學習時,未進行課前預習,在實驗課上未積極主動地進行解剖操作,課后未及時復習,致使教學效果受到局限;因此,我們針對2014級中醫學(骨傷方向)班進行了局部解剖學教學實驗改革嘗試,不影響局部解剖實驗教學前提下,可在一些實驗步驟中加入縫合皮膚、拆線、打結及模擬的闌尾炎切除術[1],并分組討論“肩周炎”“肘關節脫位”等案例,通過這種方式來調動學生對局部解剖實驗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人體結構更深的認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2-3]。
1研究內容
在完成局部解剖學實驗前提下,增加一些相關的臨床外科基本操作及臨床案例,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具體方案如下:1.1教師示范實驗課正式解剖前,結合局部解剖實驗基本操作,代課老師先示范外科手術中常用的基本操作,后學生實踐,示范內容如下:解剖刀執刀方式:執弓式、執筆式、握持式,此3種打結方式中,執筆式是重點掌握且是主要的執刀方式。并說明每種執刀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切開皮膚的方法:沿劃痕從起點將解剖刀刀尖垂直刺入皮膚,后立即將刀刃傾斜呈45°,切開皮膚。縫合后打結[4]方法:單手打結、雙手打結、持鉗打結,常用的打結方法是雙手打結和持鉗打結,囑咐學生下課后多加練習。示范結束后,學生在進行局部解剖實驗時,就可運用上述操作,此部分實驗結束后,由教師評出上述操作最為規范的組,如:打結合最好的一組,加以表揚!1.2胸前區解剖解剖胸前區時,首先,各組學生切開皮膚,剔除淺筋膜同時,找到淺層血管后模擬實踐“血管結扎”,胸部解剖結束后,可在切開的皮膚模擬實踐“縫合,拆線”。路線如下:切開皮膚→剔除淺筋膜→找到血管模擬實踐“結扎血管”→縫皮→拆線。局部解剖實驗時,第1、2組學生不加外科相關操作,只是切開皮膚并剝離皮膚,剝離淺筋膜再進行胸前外側壁深層操作并自己進行分析、總結,而第3、4組除進行胸前外側壁操作外,還要進行“結扎血管”、縫合皮膚和拆線操作,教師評出結扎和縫合做的最好的一組,加以表揚,并同時對4個組提問同一問題:“胸腔穿刺經過的層次結構?”。1.3腹前外側壁解剖解剖腹前外側壁時,第1、2組學生不加闌尾炎切除術,只是進行腹前外側壁的操作,即:沿腹前正中線、腹部上、下界切開皮膚,剝離淺筋膜、深筋膜,打開腹直肌鞘找到腹直肌及深層的腹壁下動脈;第3、4組除了進行腹前外側壁操作外,還模擬進行闌尾炎切除術,即:解剖腹前外側壁之前,找到麥氏點(右髂前上棘與臍之間連線的中外1/3處),在此點做斜形切口,由淺入深切開腹壁找到闌尾,切割闌尾并結扎,后進行逐層縫合。操作結束后對4個組的同學操作進行點評,比較哪個組操作比較好,并同時對4個組的同學提問:“腹前外側壁由淺入深層次結構?”。1.4臨床案例分析與局部解剖實驗相關的臨床案例分析、總結:進行局部解剖實驗課前,通知第3組學生查閱“肩周炎”病例,第4組學生查閱“肘關節脫位”病例,上課時在解剖過程中驗證該組所查閱的臨床案例相關的解剖結構,實驗結束后,由3、4組學生自己總結該組臨床案例及其相關的解剖結構。第1、2組不進行臨床案例分析,第3、4組分別進行“肩周炎”和“肘關節脫位”案例分析并且讓第1、3組回答:“肩袖”結構?第2、4組回答:肘窩結構?1.5問卷調查對3、4組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看這2組對加入相關外科操作必要性及效果,若效果好,可在不同班級進行推廣;若效果不佳,找出原因。
2研究結果
(1)胸前外側區操作后,1、2組回答問題準確的人數20人,正確率為57.1%;3、4組回答問題準確人數為25人,正確率為71.4%;(2)腹前外側壁操作后,1、2組回答問題準確人數為15人,正確率為42.9%;3、4組回答準確人數為30人,正確率為85.7%;(3)第1組回答:“肩袖”結構正確人數為7人,正確率為:41.2%;第3組回答:“肩袖”結構正確人數為15人,正確率為:83.3%;第2組回答肘窩結構正確人數為8人,正確率為:44.4%;第4組回答肘窩結構正確人數為16人,正確率為:94.1%;(4)以下是調查問卷結果:35人參與調查問卷的回答,1人棄權
3討論
局部解剖學是按照人體的局部分區,研究各區域的層次結構及其內的器官與結構的位置、毗鄰關系和臨床應用的科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5-6]。局部解剖學與醫學其他各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意義。由于局部解剖學的實踐性很強,所以實驗課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特殊意義。對于中醫院校,一直以來局部解剖學實驗課由傳統的教師操作、學生觀察的實驗教學方法模式改為了教師指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的“局部解剖學實驗模式”。也就是教師指出要點,將學生分組;由學生們協作親自實施尸體解剖操作,整個實驗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負責巡回指導而不代替。學生通過對每一部位(比如:腋區、臂前區等部位)由淺入深,逐層解剖,觀察每層組織結構和器官,即按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肌肉、神經血管的順序解剖并觀察。這種實驗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對人體正常解剖結構有較清晰的認知和理解,并能熟練掌握解剖器械的使用和基本解剖技能,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也同時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興師生關系,因此,各個醫學院校局部解剖學實驗基本上都是采取的這種實驗教學模式。但是,這種傳統的局部解剖學實驗操作結束后,往往會出現操作過后同學仍然對所做的局部解剖層次結構記憶不夠準確和牢固。此項目開展后,2014級中醫學(骨傷)班共70人參與,分成4個組,第一組17人、第2組18人、第3組17人和第四組18人。以上結果顯示,進行胸前外側壁操作時,通過回答問題準確率來看,1、2組和3、4組局解實驗操作的效果相差不是很大,但是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3、4組操作積極性要大。進行腹前外側壁操作時,3、4組同學回答“腹前外側壁由淺入深層次結構”準確率明顯高,說明3、4組同學實驗操作的效果好很多,3、4組效果好很多的原因是通過模擬“闌尾炎切除術”進一步加深了腹前外側壁由淺入深的層次結構。通過案例分析3、4組對肩關節和肘關節結構了解的更清楚,效果更加的明顯,原因是通過對“肩周炎”和“肘關節脫位”2個病例分析,學生又一次對肩袖和肘窩結構重新認識一遍,故3、4組效果比較明顯。通過3、4組加入相關的外科實驗操作和病例分析,不僅沒有影響原先的操作而且會提高實驗操作的效果,使學生對人體結構有更深的認識。因此,在傳統的局部解剖實驗操作中加入相關的臨床操作和病例分析有助于實驗課的效果,以后可在其他班級實驗課推廣。
參考文獻
[1]薛明月.小切口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臨床療效評估[J].大家健康,2014,8(9):196-197.
[2]姜憲,金昱,李光昭,等.局部解剖學與臨床手術外科融合教學探析[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8,41(3):229-230
作者:吳春朋 羅亞非 唐中生 謝高宇 陸瑩 寇云芳 單位:貴州中醫藥大學解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