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法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當始終圍繞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來進行。一般說來,法學專業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掌握一定的法律專業知識,能適應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法律事務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一)實現法學實踐教學與應用性人才培養的結合是法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的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于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現代法律人才應當既掌握法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又擁有處理各種法律實務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理論學習,扎實的法學專業理論基礎是法學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同時,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法學理論不是法律現實,學生將在校學習的法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司法實踐是一個法律知識的轉化過程。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知識,最好的途徑就是法學實踐教學。通過為社區提供法律服務,法律診所、專業實習等途徑,達到學以致用,深化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形成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
(二)實現法學實踐教育與應用性人才培養的結合是法律教育模式創新的嘗試美國法律教學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將學生設想為一個肩負為當事人服務任務的出庭律師,因此,美國的法律教學自然極其重視實踐教育,教會學生辯論技巧是法學實踐教學重要內容,法律診所和兩造對抗等法律教學方式被系統開發。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向學生傳授法學原理和基本的現行法律規范,相對輕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這種模式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也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法學教育以社會需求為本位,以個體能力的提高為重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已成為法學專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法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正是圍繞這一目標來進行,任何脫離這一培養目標的建構都會流于形式,難以取得實效,失去其應有的意義。
二、整體性原則———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的教學體系
戴爾蒙德教授所言:“優質教育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需要周詳的計劃,嫻熟的教學,以及能確保每位學生有機會達到所修課程之目標的總體結構安排。”法律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整體,或者說是一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或一個系統,必然由許多環節和方面組成。法學教學各個部分的相互銜接、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直接決定這一教學體系的運作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培養法律人才需要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的教學體系傳統教學側重于理論教學,以培養研究性法律人才為培養目標。這一現象表現在法律教學環節為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輕視實踐能力的訓練。實踐教學的比重不大,畢業實習一度成為法學專業學生實踐教學課程的唯一課程。鑒于理論教學與法律實踐技能形成的密切關系。法學實踐教學應首先堅持的原則是與理論教學相銜接,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的體系。一方面,通過理論教學為學生實踐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實踐教學,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法學實踐教學體系中,突破原有理論課和實踐課所占課時的比例,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占較大的比重,同時增加真正的現場崗位技能訓練。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目標一致的格局。
(二)法學實踐教學的各環節,需要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的體系法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包括知識和技能訓練兩個環節。理論教學是系統學習法律知識的最佳途徑,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精神。實踐教學是理論知識轉化為職業技能和法律信仰的決定性環節。從實踐教學的內容來看,包括基礎專業技能的訓練和實踐技能的鍛煉兩個環節;從實踐教學的過程來看,包含實踐教學的設計、實踐技能的傳授、示范、引導,實踐技能的訓練等環節;從實踐教學的環境來看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這些環節都是法律實踐教學互相聯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整個教學體系的構建中,各環節全盤考慮,認真研究學生實踐技能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科學確定課時分配的比例,在保證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前提下,力爭實現實踐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多元化原則———實現技能訓練與人格培養相統一
(一)法學實踐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既要重視學生的基本專業法律知識的訓練,又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設計上應遵循從理論到實踐,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逐步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開設辯論技巧課,為了保證上課的質量,在口頭辯論課中,教師應注意三點:第一,分組對抗:將學生分為兩組,兩組分別為原告和被告;第二,證據力相當:選擇證據力“勢均力敵”的案件進行辯論;第三,教師篩選辯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辯論的情況,從雙方爭議的焦點問題中選擇三個問題進行重點辯論;第四,教師在教學前應對案例內容進行研究,確定是否符合辯論課的需要,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知識的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法學實踐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法學實踐教學中通過采取案例教學、判例教學、模擬法庭等形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應用法律的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依賴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法律訴訟能力。
(三)實踐教學基地的多元化實踐教學要達到目標,不僅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多元化,而且教學實踐基本建設也多元化。判例案例、法律援助、社區法律診所、專業實習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具體的法律問題,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充分勝任具體的法律實務工作,克服法律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法律事實的精神,提升學生的法律信仰。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的法律人格提供了真實的實踐場所。在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中,課堂教學受其形式和內容的限制,缺乏真實的情感交流和經驗的積累,學生能形成一定的法律道德認知,但對學生的法律道德品行的形成,影響甚微。實踐教學為學生創設真實情感交流場所,為學生提供培養法律情感的機會,可以推動學生的法律認知向法律道德的轉化。“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或道德若不好,那么他的學問或技術愈高,愈會損害社會。學法律的人若沒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學愈精愈會玩弄法律,作奸犯科”。
四、具體化原則———堅持實踐教學方法與受教育對象相匹配
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法是實現實踐教學目的的必要手段。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技能的訓練是不同的,應當按照學生技能形成的規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國家中長期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區別不同的地區、科類和學習,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使各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法學專業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專業特色,所以,要走特色辦學之路,揚長避短,積累優勢。在實踐教學的內容選擇上,重點突顯學校優勢學科。具體化原則就是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法學實踐教學體系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不同的年級群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體系,防止一刀切。不同年級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接受程度存在差異,在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和環節上要循序漸進,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應做不同的設計。大一的學生,剛接觸法律,不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對于法律學科的認識,還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大一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可以結合審判觀摩、法律講座等方式進行。
大二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一定的法學知識,在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附帶相應的實踐教學,如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等形式。案例教學法通過對真實案例和模擬的案例的分析,進行法律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法律邏輯性,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依托模擬法庭,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審判,在審判過程中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職責,學生在職責的完成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綜合實務能力。大三的學生,實踐課可以采取法律診所等形式接觸一些真實的案例,訓練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大四的學生,他們已經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具備一定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指導他們去法院、檢察院、監所等機關,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培養他們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責任和掌握法律工作的操作技巧。
作者:馬穎章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