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同西方習俗鬼節文化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過中西方鬼節外在表現形式的比較分析,揭示出中西鬼節的實質,中國的鬼節實際上是祭祖節,而西方的鬼節是裝鬼、戲鬼的狂歡節。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從核心信仰、統治階層的影響和宗教影響三方面剖析了隱藏其后的深層文化根源。
關鍵詞:鬼節祭祖節狂歡節
所謂鬼節,就是與鬼的觀念有關,以鬼為主題的節日,民間往往直呼其為鬼節、冥節或陰節。雖然中西方都有鬼節,然而二者在外在表現形式及節日內涵上都迥然不同,具有鮮明的文化個性。
一、中西鬼節外在表現形式的差異
(一)過節方式
在中國,鬼節不止一個,其中較為隆重、受到普遍認可的是三大鬼節,即清明節、七月十
五、十月初一。清明節家家要起早掃墓。七月十五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朔,或寒衣節,人們要焚燒紙質的衣物,謂寒冬來臨,給祖先送去寒衣取暖。
在西方,普遍流行的鬼節是萬圣節。人們用南瓜燈、吊死鬼等來裝點庭院。孩子們會精心地打扮成恐怖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地去說“惡作劇還是款待”以討來豐厚的糖果。
(二)文化載體
一切文化都需要物質載體,節日文化的載體即是能承載、傳達節日主旨,具有節日特色的物質實體。中國鬼節的河燈、祭祖的食物、紙錢等都是在為祭祀服務,都履行著供奉的功能。
西方鬼節里的骷髏面具、奇裝異服、南瓜燈、“鬼屋”、還有款待那些“淘氣鬼”的糖果為的不是祭祀,而是游戲、尋求刺激,給平淡的生活加點兒佐料。因而,它們是人們娛己娛人的工具,擔當著游戲的功能。
(三)節日氣氛
中國過鬼節時時刻刻都表現著對祖先的敬畏。掃墓、祭拜都要恭恭敬敬,上香、磕頭要無比虔誠,整個過程要由家族中的長輩主持,參與的人們不敢稍有怠慢,氣氛十分莊嚴靜穆。
相反,西方的鬼節則是一個恐怖但卻充滿歡樂和刺激的節日。人們裝鬼、編鬼故事、布置鬼屋、觀看鬼片……,想盡各種辦法以鬼取樂。人們在鬼節這天盡情地狂歡,空氣中回蕩著尖叫聲和歡笑聲。
二、中西鬼節的內涵差異
(一)中國鬼節——祭祖節
在中國,人們對“鬼”表現出莫大的敬畏,這種“鬼”不是普通的鬼,而是鬼中的“祖先鬼”,是與現世的人們有著血緣聯系的祖先的靈魂。人們過鬼節實際上是在為陰間的祖先過節,是在祭祀祖先。因此,所有的鬼節都以祭祀為主要內容,鬼節中的全部物品都為祭祀服務,節日的氣氛充滿了對祖先的恭敬。所以,中國的鬼節實際上是祭祖節。
(二)西方鬼節——狂歡節
在西方,“鬼”是傳說中撒旦派出的邪惡的靈魂,而相信上帝無處不在的人們自然對這種鬼魂不屑一顧,“鬼”成了被游戲和取笑的對象,人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裝鬼嚇人、以鬼取樂、小孩子們更能借此機會賺夠實惠,鬼節成了一個驚險刺激、嬉笑歡樂的節日。可以說西方的鬼節是一個扮鬼、戲鬼的狂歡節。
三、隱藏在差異背后的深層文化根源
(一)祖先崇拜與上帝崇拜
把祖先崇拜推上高峰的是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學說的儒學。儒學提倡“正名”,即在繼承權上確定名分,而血緣關系是這種確定的唯一根據,只有基于血緣關系的“正名”,才能使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一切遺產由其子孫名正言順地繼承。漢代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更加牢固了宗法制度,也進一步地刺激了人們祖先崇拜的利益需求。
如果說中國的鬼節表現出中國人信仰中的鬼崇拜——祖先鬼崇拜,那么西方的鬼節則表現出西方人信仰中的神崇拜,而且是唯一真神崇拜——上帝崇拜。在中世紀的歐洲,僧侶是社會中擁有最高權力的利益階層,人們寄希望于通過“入教”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向更高階層靠攏。這樣,基督教就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西方的核心信仰。人們崇拜上帝是要從上帝那里得到祖先或是其他任何事物無法給予他們的東西;同時,教會也從統治的角度出發積極宣揚人只要服從上帝、取悅上帝就能得到一切。新晨
(二)統治階層對鬼節的影響
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出現過611個帝王,每個帝王死后,其繼任者或子孫都會為了“正名”而在規定的日期于專門修建的宗廟舉行隆重的祭祀,以顯示其帝位繼承的合法性和血統的高貴。帝王的祭祖活動推動和強化了社會各階層的祭祖活動,達官貴人要通過祭祖來為自己的權勢“正名”,民間百姓也要通過祭祖來強化家族勢力和人際關系。
起源于凱爾特鬼節的萬圣節最初也存在祭祀活動,所不同的是:凱爾特人祭祀的對象不是祖先,而是死神薩曼;祭祀的目的不是對祖先崇拜,而是對死亡的恐懼;祭祀的物品除了牛羊牲畜,還有活人。凱爾特鬼節的第一次轉變發生在公元1世紀左右。強大的羅馬帝國征服了凱爾特部落,身為異族統治者的羅馬人要用自身的文化來取代凱爾特人原有文化,以鞏固其統治地位,鬼節受到羅馬人豐收節的沖擊。最終,兩種文化通過不斷的碰撞和摩擦走向了交融,鬼節和豐收節合而為一。
參考文獻:
[1]馬書田.中國鬼神[M].團結出版社,2007.
[2]林禮明.鬼蜮世界[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3]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