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網絡輿情及引導對策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大學生網絡輿情”為入手點,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含義、內容和特征以及現狀,并分析現今大學生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以及政府在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中存在的不足,以期提升政府對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管理。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輿情;政府;引導對策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基本概述
1.網絡輿情、大學生網絡輿情(1)網絡輿情的概念。我國第一部關于網絡輿情的著作是2007年劉毅所著的《網絡輿情研究概論》。他闡述的網絡輿情是指,民眾通過互聯網表達及傳播對關系自身利益或自己所關心的各種公共事務而產生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1](2)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概念。大學生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以計算機互聯網為載體,對校內外一些具體事項的思想認知、情緒反應、價值判斷和意見傾向等的總和表現。[2]2.大學生網絡輿情特征(1)群體性。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小到寢室為單位進行活動,大到以學校為單位,他們的生活更多的是集體性生活,即群體性生活。群體性的生活使得大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相似,對于某些事件的看法相似。所以,大學生網絡輿情具有群體性特征。(2)主觀性。大學生在大學這個小型社會中,漸漸地學會把握自己人生的走向,對事情的看法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當輿情事件發生時,他們有時會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時也會對事件的解決方式和結論有自己的看法,或贊同,或反對。(3)易控制。大學生的思想相對來說很前衛,但是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將自己先前的觀點摒棄。因此,在發生輿情事件,出現負面消息時,大學生也會被不良信息迷惑,導致受到傷害。只要有正面的、積極的力量幫助大學生鎮壓周邊的負面信息,大學生會快速調整并進行正反信息的對比,從而相信正面的信息,也互相傳遞正相關的內容。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現狀
調查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利用網絡便捷性、快速性、開放性在各大信息交流平臺上豐富著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們關注國內外時政熱點、校園突發事件以及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內容,并借助于網絡平臺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意見。本文以調查問卷形式研究現代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現狀,以期通過分析調查結果為引導這一群體的網絡輿情發展提供依據。
1.調查目的從某方面來說,大學生網絡輿情代表的是高校的校園氛圍,代表學校老師的教育成果,也代表政府對大學生網絡輿情方向的引導。針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問題,我們需要完整具體地了解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現狀,即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再運用調查數據分析原因,為政府能夠進一步正確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2.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共收集658份有效問卷,其中男女比例大約為1:2。
3.調查結果
(1)大學生群體網絡輿情的現狀調查。一是網絡運用基本情況。大學生群體在運用互聯網時,面對互聯網中各種形式的信息和資源,對上網時間與上網目的也有所不同。同時,互聯網的運用也存在一些隱患,在大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個人隱私信息也會被竊取。由圖1的調查數據表明,無論上網時間怎么變化,大學生群體花費在“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電子郵件,即時通信聊天”的時間比例基本上最多。調查數據表明,有71.74%的大學生對于隱私是注意保護的,有24.06%的大學生不太注意隱私的保護,有4.19%的大學生是在學校及周邊人的提醒下注意隱私的保護。因此,大學生在網絡運用時,較為注重隱私的保護。二是網絡輿情信息接收、反饋情況。如今,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同時伴隨著網絡媒體的運用,信息也較為快速地涌入大眾眼中。圖2數據表明,在“事情發生的2小時之內”接收到輿情新消息的比例為31.79%,“事情發生的24小時以內”接收到新消息的比例為51.88%,“事情發生的1—3天以內”接收到新消息的比例為14.79%,“事情發生接近尾聲時”接收到新消息的比例為1.55%。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接受新信息的時間集中在事情發生的1天之內。三是網絡輿情分化情況。第一,年級與輿情關注內容比較。隨著大學生年級的提高,對學校內以及社會中所發生的事件,關注的內容也不同。如圖4、圖5分別所示為“大學生年級與校園關注問題”的比較以及“大學生年級與社會關注問題”的比較。圖4數據表明,大一學生中,關注“學分及績點”所占比例最多為56.1%;大二的學生中,關注“學分及績點”所占比例較多為56.58%;大三的學生中,關注“學分及績點”所占比例較多為63.95%;大四的學生中,關注“求職就業”所占比例最多為69.65%;研究生中,關注“求職就業”所占比例最多為63.27%。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增長,大學生群體關注校園問題的類型會有所不同。圖5數據表明,大一學生中,關注“明星娛樂體育賽事”“公共安全法治事件”所占比例較多,分別為43.9%、41.46%;大二學生中,關注“明星娛樂體育賽事”所占比例最多為55.26%;大三學生中,關注“明星娛樂體育賽事”所占比例最多為43.02%;大四學生中,關注“明星娛樂體育賽事”所占比例最多為57.21%;研究生中,關注“國家政策國際形勢”所占比例最多為53.06%。由此可見,大學生關注明星娛樂體育賽事的較多,而研究生已開始關注國家政策國際形勢。第二,專業與處理網絡言論態度的比較。高校中大學生專業大致分為文科類、理科類以及藝體類,他們的專業素養不同,看待事物的態度可能不同,以致價值觀也可能不同。
(2)政府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力的現狀調查。一是政府對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程度。政府在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中,起著引導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將大學生網絡輿情向積極的、正向的方向疏導,才是政府引導者的應有之為。在問卷中對于大學生認為政府在網絡輿情中的作用,有48.34%認為政府“起了很小的作用”;23.45%認為“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由此可見,更多的大學生認為政府在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中起到了很小的作用。二是政府網絡輿情的引導對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影響程度。數據表明,有60.71%的大學生認為,政府網絡輿情的引導“有影響,只能改變少部分的看法”;有17.22%認為“有影響,但是不能改變看法”;有14.35%認為“有影響,會改變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看法”。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政府的網絡輿情引導并不能改變他們全部看法。三是政府網絡輿情引導中突出問題。問卷調查了大學生對政府在引導網絡輿情最應該注意的問題,結果如圖7所示。有73.95%的大學生認為,應該注意“對熱點事件的正確把握和分析”;有53.2%認為應該注意“處理好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報道”;有49.01%認為應該注意“對言論過于偏激的正確處理”;有42.6%認為應該注意“重視重大事件的后續報道”。
三、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力的調查分析
1.大學生對輿情關注的持久度有待提高
現代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中,信息的內容和來源瞬息萬變。大學生是一個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對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每個人關注內容的范圍是有限的,當接受新事物時,勢必會把某些舊事物遺忘,從而不能善始善終,對事物的產生、發展和結束有一個系統的結論。把大學生群體關注新事物本身的持久度提高,讓他們時時關注事件發生的經過和結果,才能更好地監督網絡輿論的處理。
2.大學生網絡言論管理方式有待完善
開放性的網絡環境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一些人制造網絡謠言,也時常引起網民恐慌,擾亂社會秩序。大學生在虛擬的、開放的網絡環境中,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對校內外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然而,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不成熟,他們的評論往往具有片面性,甚至帶有消極性以及攻擊性。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缺少對網絡輿情的管理。需要我們提高對網絡輿情的管理力度,制定相應的網絡規范制度,以此凈化校園網絡健康、營造和諧的環境。
3.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規范的力度有待調整
大學生在網民中屬于特殊群體,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容易放松對自己的戒律、降低道德標準,做出傷害社會、校園以及同學的事情。例如,利用網絡設置病毒、惡意攻擊網站、建立不良網站、隨意謾罵他人等等。導致這些惡劣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大學生自身的約束能力以及道德標準意識欠缺,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的力度有待提高。高校中大學生學會了如何運用計算機,但并沒有系統地學學生應該遵循的網絡道德規范。
四、關于大學生網絡輿情政府引導問題的調查分析
1.政府解決網絡輿情的效率較低
網絡輿情的擴散具有“滾雪球”效應,政府很少能夠在輿情處于“小雪球”時或者輿情的“雪球”將要形成時予以重視,及時引導網絡輿情向正面的、積極的方向變化。同時,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誤讀的情況,對于某一類相似的輿情案件,認為其完全可以照搬先前已經處理的手段,忽略了不同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以傳統方法處理相似問題,容易出現對信息的誤解,使輿情引導偏離正確軌道。從而,為重新修正網絡輿情的導向,引導輿情向正確方向發展貽誤了的最佳時機。
2.政府面對大學生的媒體素養較低
當網絡輿情出現時,政府的相關新聞發言人需要對民眾進行信息的解讀,表達政府對于此輿情事件的解決態度和方法。但政府的發言往往大講空話或者套話,沒有實際的方案解讀以及對輿情事件經過的整理和詳細的描述。而當對大學生群體如果產生質疑時,政府的發言人如果采取以各種理由搪塞,既會嚴重影響政府發言人的形象,也會直接影響政府自身的形象。3.政府對待網絡輿情的態度不積極政府在處理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中,往往采用傳統的“拖”“刪”等方式應對。某些政府部門處理時言語不恰當、態度較消極。在面對大學生群體對于某事件產生質疑時,政府有時并不能調查整件事情的經過,就急于給出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但往往這些結論經不起推敲和深究。有時,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掩護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的過失,提供虛假信息,迷惑大眾,引起大學生群體的反感。這些都表明,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的態度采取消極態度,不愿意積極地面對,從而加重了事件的嚴重性。
4.政府處理網絡輿情的信息透明度有待增強
如今,政府的大部分政務信息都要公開,以便公民和社會監督。由于某些信息公開得并不完整和徹底,導致民眾隨意猜測和鼓動。大學生是一個敏感的群體,很容易因為受從非正常渠道得來的消息所迷惑,難以辨別事件的真偽和好壞,從而出現“一邊倒”的現象。一旦“一邊倒”呈現的是消極的、難以壓制的趨勢,政府的威信力就會喪失,政府的職能也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做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五、政府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對策建議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中國要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需要政府大力貫徹并實行。大學生是社會進步的先進人才,其接受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快。同時,他們也是剛剛步入社會的新青年,思想和價值觀極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一旦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波及范圍廣,破壞性很大。因此,正確地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向,是政府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
1.輿情引導要主動快速回應信息時代下,由于網絡的普及和運用,事件的發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地出現在各大網絡媒體上。而用傳統的信息公布方式回應較為緩慢,會給造謠生事者有可趁之機。大學生又是易控制的群體,很容易被假象迷惑。因此,政府需要更新傳統的信息公布手段,加大對新媒體的使用力度,在輿情發生的第一時間,主動回應事件的經過,開誠布公,以客觀性、有指導性、全面性的態度還原事件真相,讓大學生及公眾了解事件的真相,消除疑慮和不安的心理,使得網絡輿情向正面的、積極的方向發展。第一,政府需要建立輿情監測機構。大學生是一個敏感群體,政府應針對大學生的這一特性,有針對性地迅速鎖定大學生關注的焦點,時時監測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發展動態,把握輿情事件處理的黃金時間。第二,政府需要建立輿情分析機構。當大學生網絡輿情發生時,需要即刻分析輿情事件發生的誘因,從事件的性質、大學生心理、輿情事件發生的地點特征等方面逐一分析,找到事件發生的根源,以便提出相應對策。
2.輿情引導要加強健全法律環境法律環境健全,才能夠保證輿論平臺的健康和諧。大學生群體具有敏感性,容易受到控制和迷惑,一旦誤入歧途,傷害是致命性的。因此,保護大學生健康成熟發展,是政府刻不容緩的責任。從大學生本身來看,首先,要實行網絡實名制。一經發現蓄意造謠者,應根據危害程度給予懲戒。同時也要保護大學生個人隱私,限制“人肉搜素”等可以隨意搜索個人信息手段的使用。其次,要制定網絡輿情安全法律條文。在法律法規具體實施、責任人和執行者方面都要有明確細致的法律規范,保證政府的權威不受到損害。最后,制定相關獎懲條例。網絡輿情發生危害到大學生群體自身利益時,政府需要按照獎懲條例,維護大學生的利益,給制造混亂者以懲罰。從政府方面來看,也要加強政府自身的法律規范措施。輿情事件發生時,有時,所牽扯到的個別的政府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到侵害,相關人員徇私舞弊,成為民怨沸騰的源頭。因此,需要制定相關涉及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的法律條文。一旦涉及政府部門或官員,應該給予懲戒,以保證大學生利益,還政府清白。
3.輿情引導要提高新聞媒體素養首先,對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媒體素養需要進行專業的媒體技巧和手段的培訓。可以通過專家授課的方式,提高政府相關新聞發言人的網絡輿情應對能力,以及在面對大學生群體的質疑中,從容面對,注意自己的形象,才能使得大學生群體對政府的形象有明確的認識;也可以通過業內專業人員對輿情事件的正確解釋,在輿情出現時,將正確的、完整的信息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同時,輿情發生時,有政府負面信息傳播時,政府要進行系統的調查。比如,有違反事實的言論,政府發言人要及時站出來,向大學生解釋事件的緣由,以免造成誤導。其次,政府需要建立專門的信息網絡平臺,比如,政務微博或政府信息微信帳號等,通過多種渠道信息,使得正確的輿情導向信息可以快速地、大范圍地傳播到大學生的身邊。最后,要完善輿情信息的公開制度。只有將事件的起因、經過以及結果詳細闡述,才能保證大學生獲得公平的網絡信息。
4.輿情引導要政府和高校協同管理政府在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中起到主導者作用,高校在輿情引導中起到了協調者的作用,將二者職責合理分配,不僅可以達到共贏的效果,也能對大學生群體起到很大程度的保護作用。首先,把握宏觀尺度,清楚雙方的職責和定位。政府的職能是頒布法律條文,發放的客體便是高校,高校則將政府關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相關法律細則整理歸納,符合高校自身的正常發展的要堅決履行,同時,也要將文件內容傳播給大學生,讓其充分了解,并能認真學習。其次,將網絡文化與大學文化相融合。網絡文化一部分體現了社會的文化,政府的文化。政府的文化較為官方,語言正規,專業人士會對政府的網絡文化比較了解,并能從中獲得信息,而非專業人士則難以理解。尤其是大學生的專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能人人都明白含義所指。大學文化是普遍存在于大學校園中的,語言通俗易懂,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將政府的網絡文化和大學生網絡文化相結合,產生文化的碰撞,可以讓政府更好地處理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最后,共同推選出網絡意見領袖。
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是指在大學生群體中自發形成,在學習、社會經驗以及情感等方面具有豐富而獨特的見地,同時能夠將自己的思想有效地傳達和影響身邊同學和朋輩的大學生群體。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高校教師。[3]網絡意見領袖代表著大部分大學生的聲音,具有普遍性和指導性。因此,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影響非凡。政府和高校相配合從高校大學生中選取思想進步、有責任心、積極向上的優秀大學生作為網絡意見領袖的候選人,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專業化培訓,使其充分了解網絡意見領袖的職責,并能在輿情發生時正確引導大學生的網絡輿情,合格者繼續擔任,不合格者淘汰。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9):53.
[2]梁瑤,謝馮浩.淺談政府應對網絡公共輿論危機的策略[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04):71-73.
[3]王嘉,戴艷軍,王晉寧.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研究——基于人人網[J].中國青年研究,2012(07):79.
作者:王依雯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