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戰略聯盟的技術創新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桂林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必要性
桂林市“十一五”計劃期間,以培育創新型企業和企業集群為重點,以研發高新技術產品為核心,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高新技術產業穩步發展,但工業基礎仍比較薄弱,單個企業由于受資源及能力局限,如果靠單打獨斗,難以確立最終的競爭優勢。通過建立桂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產學研結合為動力,以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與重大科技需求為出發點,有利于積極整合和充分利用我市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資源,加強合作研發,解決我市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搭建聯合攻關研發平臺;有利于產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有利于開展技術輻射,培育產業科技創新產業集群主體;有利于創新科技效應向周邊地區輻射,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提升;對有效提升我市特色優勢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二、目前桂林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現狀
1桂林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2010年,依托我市的特色優勢產業,組建了機床、橡膠、量具量儀、羅漢果等四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已經升級為自治區產業聯盟建設試點。隨后,又組建了柑橘、葡萄、茶葉、動漫創意等4個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以“創新為導向”是我市產業技術聯盟的突出特點。在市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扶持下,桂林市科技局給予了一些項目支持和一定的資金傾斜,給聯盟加大了創新投入,支持聯盟內企業實施專利戰略和制訂行業技術標準工作,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圍繞重點產業,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標準,有力地提升了行業新產品研發能力、吸納國內外先進技術能力、規模產業化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使產品迅速向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跨越,極大的提升了我市優勢特色產業的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
2存在的突出問題尚處于發展初期的桂林市幾個技術聯盟,無論是外部生存環境、組織管理模式,還是聯盟內部運行機制,都還存在許多共性的問題。(1)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桂林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起步較晚,聯盟企業普遍對技術創新認識不足,創新意識不強,大多數企業生存發展過度依賴資源和規模擴張,研發投入強度偏低。對外技術依存度比較高,缺乏創新主動性。很多大中型企業沒有科研機構,或建立的研發機構往往只承擔一些產品或工藝改進工作,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發中心,難以承擔引領產業技術進步和趕超的重任。(2)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桂林有7所高等院校,6家原部屬科研院所,3所自治區屬科研院所,集中了全市25%以上的科技研發人員和50%以上的發明專利成果。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政府重點推進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沒有充分利用此優勢,聯盟成員間的合作大多僅停留在成立組織機構的表面形式上,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信息共享以及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還沒有全面開展。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投入偏小,工程化、產業化條件不足,承載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較低,無力實施較大規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3)科技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桂林經濟總量小、底子薄,政府財政科學研究及技術改造經費投入不足。對于重大共性技術攻關項目,僅給予了聯盟啟動經費支持,沒有根據聯盟運行效率給予連續性支持。而桂林大多數聯盟企業都是基礎薄弱,自有資金不足,加上科技融資渠道少,難以靠聯盟自身力量在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升級上有太大的投入。同時,政府對初創期的科技型聯盟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技術創新的政策法規制定滯后、支持力度小、落實不到位,缺乏有區別、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和細則。如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稅收政策可操作性不夠。一些技術創新成果無法得到相關政策、技術、設備等方面的配套和支撐,科技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4)聯盟工作停滯不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這一兩年,聯盟企業不再象以往那樣積極,許多工作流于形式。主要還是企業對聯盟認識還存在不足,大部分會員加入聯盟往往從一時的功利出發,“有事才想到,無事丟腦后”。聯盟成員基本以項目合作為主,這樣的合作組織形式松散,目標短期化,沒有有機的整合在一起,聯盟缺乏內生的自我完善動力,無法發揮其基本功能,不能適應產業技術重大創新的需要。由于缺少利益保障機制,企業都不愿真正放開,拿出核心技術、資金和高層次人才積極參與到聯盟的工作中來,企業間協作較少,無法形成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供應鏈。
三、對策與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我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聯盟在帶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的主要作用。現就推動我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持續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1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盡快增強聯盟整體的創新能力。重點培育和發展創新能力強的企業,使其輻射和帶動聯盟中其他企業共同創新發展。以企業為主體構建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的平臺,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形成產業技術創新鏈。同時鼓勵聯盟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聯合創新與研發,開展重大技術攻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帶動整個行業科技創新。
2通過密切產學研用各方合作,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以聯盟為平臺,政府加速引導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通過建立健全共享機制,有效地把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用聯盟合作模式的優越性加快產學研鏈條運轉速度,打通技術創新成果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渠道,提高全市自主創新資源利用效率。
3加大對聯盟的資金投入,強化政策扶持力度。構建財政、科技、工信委等部門間的協調機制,有分工、有重點地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用技改補貼、科技專項、政府采購等辦法,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聯盟重大科技計劃專項的實施和標準制定,加大對行業組織實施聯盟標準、企業采用推廣聯盟標準的扶持力度,使之在全市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的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從配套的財稅、金融政策上進行完善,加大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吸引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4健全和完善聯盟實施協調機制,使聯盟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健全和完善聯盟良性發展的運行機制,加強各聯盟內部成員的參與和分工,開展聯盟技術創新成果、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品的收益分配統計:其次,探索出聯盟研發項目產生的成果和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和轉化收益分配制度,充分調動各單位的積極性,共同推進聯盟形成創新技術產業鏈,保障聯盟可持續性發展。
四、結語
總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新型的創新架構模式,是新形勢下創新發展的驅動力,對經濟發展起著支撐和引領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創新工作中探索出協同創新的新路,構建以聯盟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使聯盟成為桂林市轉方式、調結構、加強經濟與科技融合的重要抓手,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作者:鄭婷莫李君杜希夷單位:桂林市生產力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