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時代文化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文化的傳播方式帶來了一場革命,因特網被視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它對文化傳播活動的各個方面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使跨文化傳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本文旨在探討網絡時代文化傳播特點、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影響及我們應采取的對策。
網絡時代文化傳播的特點
因特網作為傳媒與傳統大眾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互聯性,它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憑借計算機的互聯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共享同樣的信息。與傳統大眾媒介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開放性、數字化、互動性、包容性、便捷性等。
網絡傳播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影響
上述網絡傳播的新特點,對我國文化建設影響極大。這些影響既有正面的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層次上:
首先是對漢語地位的沖擊。據有關部門統計,當今世界已有150多個國家聯在了因特網上,毫無疑問這將為世界范圍內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為直接、更為便捷的條件。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因特網上的文化傳播是極不平衡的。據《計算機世界報》年的有關統計數字,在因特網上的輸入、輸出信息流量中,中文信息分別占0.1%和。0.05%,而美國的這兩項指標都達到了85%以上。這一事實表明,英語已經形成了計算機和網絡霸權。由此下去,伴隨著計算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將會越來越疏遠漢語,并由此造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失落。
其次是對文化管理制度的沖擊。眾所周知,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經濟運行的方向和過程全部由政府來控制,政府既是經濟活動的組織者,也是經濟實體的所有者。這種情況反映在管理體制上,則是高度集權的中央管理模式。一個政府對社會其他方面的管理模式往往也和經濟管理模式有著內在的聯系,高度統一的經濟管理同樣也要求要有高度統一的對其他事業的管理。
以積極的姿態迎接文化競爭與挑戰
面對網絡上的英語狂潮與文化沖擊,世界各國都在采取措施,以期逐步形成能夠與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相抗衡的強勢文化,以改變自己的文化生存與發展環境,提高本民族文化安全系數。為此,我們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是下大力氣,采取措施,大力開發中文信息資源。
雖然英特網在我國發展較晚,但發展速度卻是空前的。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陸上網人數已達到4580萬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與1997年第一次調查時的62萬人相比,激增74倍。即使如此,與我國13億的人口基數相比,還只占很小的比例。
二是加快體制改革步伐,加大相關立法力度,堅持依法治理和管理網絡。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經過網絡工作者多年來的艱苦努力和探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沒有一個根本性突破,一些多年來制約和阻礙網絡發展的問題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作為政府部門要堅持簡政放權,加強行業管理,以政策指導、法規調控、信息服務、檢查監督為主要內容,改變過去那種“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狀況,形成政府宏觀管理網絡的新格局。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以查、封、禁、堵為主的那一套管理體制尤其是在互聯網絡的巨大沖擊下,已經越來越失效了。因此,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場運行規則和管理體制,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艱巨而又十分迫切的任務。
同時,要下大力氣加快相關立法力度,以解決我們的網絡法制建設明顯滯后、立法數量偏少、立法層次偏低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與國際慣例接軌和執法不嚴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自1994年以來,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制定的管理法規和規章有有10余件,各地也出臺了一批地方性規和政府規章,基本上結束了網絡管理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歷史,為民族的、優秀的文化藝術和文明健康的文化娛樂服務進入市場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盡快制定一批既能保護尚顯稚嫩的中國網絡發展,同時又體現網絡特征的法律法規,便成為當務之急。
三是增強文化安全意識,警惕文化霸權主義。
隨著冷占的結束,西方敵對勢力逐步把主要目光瞄準我們,利用包括因特網在內的各種途徑對我國進行“西化”和“分化”,大肆進行文化滲透。面對如此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必須增強文化安全意識,警惕文化霸權主義。這是我們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仍然保持中國民族的文化個性以及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非常關鍵的一環。尤其是作為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中國共產黨,責任更為重大。我們認為,要想抵御文化霸權主義的入侵,就必須使我們的文化強大起來,成為與西方文化鼎足而立的強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