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體編碼與受眾解碼的統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傳播與版權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目前普遍出現的編碼/解碼不一致現象
綜觀目前我國媒體與觀眾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受眾都會對媒體節目內容進行對抗性讀解,特別是在互聯網出現并普及以后,由于網絡的自由性和匿名性,大多數網友都愿意在網絡上進行吐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被“沉默的螺旋”控制,因此霸權讀解或偏好式讀解在現實中很少出現。受眾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解讀符號意義的自由和意志。受眾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利益、立場、觀點等因素對符碼傳播者進行反饋,而這種反饋往往是異于傳者期待的。因此,了解并掌握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恢復受眾在傳播中的本原位置,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幫助電視節目不斷進行創新、突破和轉型,在開拓其新的發展空間的時候,能夠放大節目的積極意義,調節各階層的權力沖突,避免其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從而使節目越走越遠、越辦越好。這種情況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屢見不鮮。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前期中央電視臺推出的《走基層•百姓心聲》,央視記者對農民工、學生、醫生、白領等各行各業的人們問了同樣一個問題:“你幸福嗎?”對于這個提問,存在著兩個層面的“符碼抵抗”,分別是受訪者層面的“符碼抵抗”和觀眾層面的“符碼抵抗”。首先是受訪者層面的對抗式讀解。記者問出“你幸福嗎”這個問題,其實其原意是希望受訪者能夠回答幸福或者不幸福,并就其說明理由。然而現實情況卻與記者的意愿大相徑庭。面對記者的提問,大多數受訪者的回答都讓人忍俊不禁。有人回答說“我姓曾”,有人說“在跟你說話時被插隊了”,還有人甚至認為記者在跟自己開玩笑。這些回答千奇百怪,但是沒有一個是記者想要的答案。這就是典型的“符碼抵抗”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采訪很有可能進行不下去。其次是觀眾層面的對抗式讀解。觀眾層面的“符碼抵抗”實際上是在受訪者層面的“符碼抵抗”的基礎上產生的。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受訪者們的“神回復”,觀眾才能夠順著這個思路對這個采訪進行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許多觀眾紛紛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意義的再生產。這個再生產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撰寫新聞評論、轉發和評論相關微博、惡搞圖片配音、剪輯視頻等。然而從節目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他們是希望可以通過節目的播出來展現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引發人們對于幸福的思考,甚至也可能還包含些許的宣傳意味。但從效果來看,節目創作者的立場被受眾的各種反饋給完全顛覆了。
二、媒體如何改變現狀
面對目前媒體的名譽和聲望日趨下落的形勢,作為媒體人我們不得不從自身出發進行思考:如何才能讓受眾的解碼同我們的編碼相一致呢?實現偏好式讀解比較難,但是就目前媒體的情況來說,能夠實現協商式讀解是最好的。協商式解碼不僅能夠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而且能夠促使電視深度報道改進其不足之處。因為協商式解碼的大部分是順應了編碼者的預設解碼,剩下的部分可能是存疑之處、不滿之處、未能理解之處等,而這些就是電視深度報道本身存在的問題。若能通過受眾的反饋加以更正或改進,那么電視深度報道的發展就會少走一些彎路,從而更好地完善自身。最好的例子是在2012年中央電視臺引發收視狂潮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其主要內容是介紹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的展現,來說明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倫理、儀式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的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因此觀眾在節目中不僅看到了各地美食,看到了“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到了“吃的文化”,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的變化”。但是受眾并沒有拘泥于此,沒有讓編碼者就此成為傳播中的權威,而是有了更多的讀解,比如微博上的刷屏,影片中出現過的食物的銷量大增,人們的愛國熱情被激起,甚至連食品安全問題也跟著又一次高頻率地出現在公眾的面前,引發人們對比式的思考,這些都說明受眾在對《舌尖上的中國》進行協商式的讀解。而正是這種解讀,這種傳者和受者有差別的、不一樣的觀點和視角才讓這部紀錄片有了這么大的活力和生命力。通過這個成功的事例與“你幸福嗎”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要想避免對抗性讀解的出現,媒體所需要做的有以下幾點:
(一)接近性原則新聞的接近性是新聞價值評價的標準之一,主要是指新聞要與讀者、觀眾相關才能受到更多的關注,一般包括地理接近、心理接近、經歷接近和利益接近等方面。不難看出《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與接近性原則的貫徹不無關系。《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都是全國各地的美食,“民以食為天”,觀眾看到美食自然就會覺得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再加上看到自己家鄉的美食時,那種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的雙重驚喜,使人無法拒絕。此外,就采訪層面來說,記者還應該在心理上和行動上接近采訪對象,消除采訪對象的陌生感和抗拒感,讓他們輕松地打開話匣子。比如,記者可以同采訪對象一起勞動一同吃飯,這樣采訪對象才會有可能與記者產生共同語言。
(二)了解受眾群體及其需求,找好定位每個媒體乃至每個節目所面對的觀眾群和讀者群都是不盡相同的。作為我國主流媒體的代表,央視的定位就是國家形象的代言人,是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因此其節目一般都是向著嚴肅、端莊的路線發展的。相比之下地方臺的定位就比較多樣。以近年來發展勢頭最好的湖南臺為例,其定位就是年輕、快樂,并為此設計了一系列層出不窮的娛樂節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可見媒體應該了解其受眾群體,找好定位,有目標有對象地去制作節目,這樣才能鎖定受眾群,贏得受眾的支持,編碼解碼達成統一,最終取得好的反響。
(三)采訪循序漸進,提問具象化記者應該在事先熟悉采訪對象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按步驟進行采訪工作。這里的循序漸進首先表現在提問內容和方式要慢慢從外圍到中心。就央視“你幸福嗎”話題來說,幸福是一種比較私人化的情感,比較敏感和隱私,記者這樣開門見山的提問很容易引起被訪者的不配合。記者應該先從其家庭生活、工作狀況、興趣愛好等方面入手,再逐步向核心問題“幸福”靠近。除此之外,記者也應該對自己的提問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對受訪者的回答也應有基本的把握。“你幸福嗎”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提問方式,而幸福卻是一個主觀性極強的復雜概念,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在不同的環境下同一個人可能做出的回答也不盡相同。記者單刀直入,非常直接地提出“你幸福嗎”這樣一個終極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會不知所措,甚至會刻意回避,“說不好”、“不好說”是采訪對象最正常、最直接的反應。所以,如果記者要圍繞幸福這個概念提問,就應該將幸福這個概念具象化。換句話說,記者應該將幸福分解成一個個可以感知的與幸福相關的話題進行問題設計,然后對受訪者進行提問,讓他們在心理上有一個逐步接受和適應的過程。在這種狀態下,采訪效果和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三、結語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盡管已經距我們有40余年了,非但沒有過時,反而對于我們媒體工作者來說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當代大眾媒體在人們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眾媒體肩負著向廣大受眾傳播信息、輿論引導、傳遞知識和娛樂等的責任。然而隨著受眾主觀意識的日益強烈,大眾傳媒在做好自己編碼工作的同時,也要以受眾為根本,關心受眾,了解受眾,也就是說,大眾傳媒不僅要編碼信息,還要解碼受眾,唯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受眾,以減少對抗性解碼的出現。
作者:關佳麗闞文婧單位:廣西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