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綠色農業發展前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 要 農產品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和日常生活用品,其營銷創新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綠色農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經濟,無不滲透著社會科學大類中管理學、經濟學等基本原理。社會科學是綠色農業發展的指明燈,唯有正確分析綠色農業中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并采用科學高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綠色農業的欣欣向榮。
關鍵詞 綠色農業 重要性 生態文明建設 約束因素 措施
一、引言: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性
綠色農業是綠色經濟的重要內容。綠色農業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主體,促使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黑色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綠色農業”轉變。它涵蓋農業生產行為、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各個方面,不但可以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對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我國人口質量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綠色農業也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食品安全問題,綠色農業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在國內外市場上,農、畜產品質量特別是安全性已經成為決定競爭能力和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
走綠色農業產業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是推進農產品產業騰飛發展、滾動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各地市場上綠色食品價格均比同類的普通食品價格高,這主要是因為綠色食品生產的成本比一般食品高和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在價格上要高出普通同種食品價格的 20%--50 %,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左右。由于綠色食品生產既要求生產的環境無污染,又限制了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保證了消費者食用的衛生、安全、健康,保證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綠色食品生產既有經濟效益,又可帶來社會效益。
發展綠色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條件。發展綠色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改善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的生態系統平衡與良性循環。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二、發展瓶頸之技術創新
為簡化分析,我假定勞動與土地價格比率不變,為降低最小成本均衡點,需向下平移技術水平。這有賴于綠色農業綜合性生產技術變遷而不是單一性的技術改進:使用優質、高產、抗旱、耐貧瘠品種,實行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生物防治,增加有機肥料投入,開發生物質能源技術,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等。其根本原理是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投入的效率,增加總產出,生產優質綠色產品,使產出品總價值提高,相對而言就是降低最小成本均衡點。
三、我國農產品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1)綠色食品市場發展緩慢,缺乏政府扶持
我國的農業集約化歷史時期較短,雖然政府在不斷號召農業應當實施由數量增長型逐步向質量效益型的過渡,但國家的宏觀政策從整體上作用不大,糧食生產仍然以區域自給和糧食部門為主要渠道的銷售為主,瓜果蔬菜等副食品生產雖然已經放開,但市場組織仍需較長的時期才能建立起來。
(2)市場體系無序化,缺乏整體形象
綠色產品市場無序化特點非常明顯。首先,許多的非綠色產品以 “綠色產品”的名義進行市場交易,一些不法之徒假冒綠色食品的商標欺瞞消費者,大大損害了綠色食品在市場上的整體形象。其次,大量綠色產品因為缺乏可識別的顯著邊疆經濟與文化標志反而被市場排除在外。最后,絕大份額的綠色產品實行市場調節價格,經過市場競爭形成最終價格,有些經營者就利用綠色產品來牟取暴利,擾亂了市場秩序。
(3)綠色市場空間小,產銷渠道不平衡
首先,與傳統食品相比,綠色食品生產規模非常小,即使再發展更多的蔬菜、飲料、糧油類的產品,所占市場份額依然很小。其次,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空間距離加大了綠色食品的供貨渠道困難,造成產銷脫節,同時因為國內區域經濟發展與國民收入水平差別,導致綠色食品市場消費發展緩慢。再次,綠色食品市場發展依然存在著營銷手段不科學的狀況。
(4)營銷觀念滯后,網絡建設不健全
我國綠色食品企業市場營銷存在工作滯后問題,諸如營銷網絡不健全,市場信息不完善,營銷人員素質低等導致營銷效果低下的許多問題。具體表現有: 一是不注重消費者需求已向多樣化、高層次發展,仍然以單一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二是不注重產品外在包裝和內在等次的有效統一,失去吸引力和競爭優勢;三是綠色食品無顯著的綠色品牌和商標,無法增強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生產企業的印象。
四、實施綠色農業采取的措施
形成共識,各國都來關注可持續發展。各國政府要對實施綠色農業高度重視。把實施綠色農業納入本國政府的發展規劃之中,建立組織機構,制定管理規則,提供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亞太理事會要利用亞太地區有機農業與綠色食品信息網向各成員國傳播綠色和有機生產信息,實踐經驗,開展綠色和有機農業的培訓和理論研討,提高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者、加工商、經營者的認識水平和管理能力。納入亞太經社理事會議程,爭取聯合國的支持。亞太理事會要把綠色和有機農業項目重點投放到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并要提供學習考察機會和尋求開發資金的支持。
中國要充分發揮綠色農業的引導和帶頭作用。要積極響應亞太會議提出的31條倡議,加入亞太地區綠色農業聯盟,認真參與聯盟即將組織的亞太有機農業博覽會、亞太地區綠色和有機農業貿易交流會。
綜上所述,大力推進綠色農業產業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的最佳選擇和成功之路,對“產、加、銷”各個環節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和帶動功能,必將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首先,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以知識經濟為導向,從社會生態條件出發,所建立的一種“可承受的經濟”。綠色農業經濟作為綠色經濟形態之一,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對防止單純追求生產增長或強調生態保護,使農業生產從經濟數量增長向社會效益增長轉型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
其次,綠色農業經濟生產過程是先按照農業生態規律,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所以,綠色農業經濟生產與一般農業物質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它通過采用具有節約、清潔、無污染等優點的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將經濟發展同農業生態環境附加值的增長聯系起來,實現了二者協調統一的發展。
最后,由于綠色農產品減少了生產、消費過程中及消費后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因而降低了未來社會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資金、技術與人力的強度,也就是降低了未來清潔環境的成本,使得綠色農產品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二、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條件
1、地域環境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支撐條件
綠色農業地域環境體系有助于我們掌握綠色農業生產區的區位特點,使綠色農業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能揚長避短,根據各種生物所適應的特定繁殖生態位來發展相應的種植與養殖業,以逐步達到綠色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目標;有助于我們看清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條件與不利環境條件,使綠色農業生產者及時掌握區域環境容量,確定綠色農業生產區所必須遵循的環境約束條件的臨界點與閥值,進而將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控制在可承載的環境容量之內。通過提高一個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的環境預警屏障,促使綠色農業生產者保持這個生態環境體系的良性循環,以使其足以支撐綠色農業經濟持續發展下去。所以,地域環境在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中是最為基礎的支撐條件。
2、農業資源承載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資源支撐條件
農業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地區范圍內,人均占有的農業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整個社會范圍內的當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與發展的支撐能力。從農業生存的角度來看,某一地區所擁有的農業自然資源數量越多、種類越豐富、質量越高,那么該地區的農業資源承載力就越強,其支撐作用也隨之增強,農業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綠色農業作為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雖然依靠綠色技術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以滿足人們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沒有改變農業自然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載力,只是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了農業自然資源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的彈性。
三、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性建議
1、財政政策
國家結合現有的財政扶持政策,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的同時,出臺一系列支持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財政政策,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向綠色農業領域的轉移。
國家在完善現有稅收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專門針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制定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信貸扶持政策,對積極從事綠色農業生產,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者,通過農業銀行和信合以低息貸款、無息貸款、延長信貸周期、優先貸款等方式予以資金上的支持,并拓寬他們的融資渠道,以逐步完善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融資模式。
通過探索綠色農產品的資源價格體系構造,理順不同地區的價格體系間的關系,出臺綠色農產品的價格調節政策,以確保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經濟效益。
2、技術研發
減量技術:大力普及高效噴灌設施,推廣高效栽培技術和集約化養殖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技術,采用綠色農產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動農業資源高效產出技術和無害化生產。
利用技術:重點研究應用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在某些相對產出效率較低的農業生產部門,積極推廣投入產出轉化系統的優化技術,以促使綠色農業生產者更新現有生產設備、再造生產工藝流程、調整綠色農產品結構和提升生產管理水平。
替代技術:重點研發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積極推進綠色農業能源的應用技術,大力鼓勵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轉化率的生物質能轉換技術。
系統化技術:加快建設以綠色農業生產試驗區為載體的綠色農業產業化經濟發展平臺,在整個綠色農業產業系統中建立起"生產資料供應商-綠農-綠色產品分銷商-綠色產品最終消費者"的持續性物質流和資金流途徑,以實現綠色農業經濟鏈上各節點的共生耦合。
1、綠色農業經濟生產過程是先按照農業生態規律,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所以,綠色農業經濟生產與一般農業物質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它通過采用具有節約、清潔、無污染等優點的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將經濟發展同農業生態環境附加值的增長聯系起來,實現了二者協調統一的發展。
2、由于綠色農產品減少了生產、消費過程中及消費后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因而降低了未來社會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資金、技術與人力的強度,也就是降低了未來清潔環境的成本,使得綠色農產品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3、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以知識經濟為導向,從社會生態條件出發,所建立的一種“可承受的經濟”。綠色農業經濟作為綠色經濟形態之一,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對防止單純追求生產增長或強調生態保護,使農業生產從經濟數量增長向社會效益增長轉型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
1、地域環境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支撐條件
綠色農業地域環境體系有助于我們掌握綠色農業生產區的區位特點,使綠色農業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能揚長避短,根據各種生物所適應的特定繁殖生態位來發展相應的種植與養殖業,以逐步達到綠色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目標;有助于我們看清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條件與不利環境條件,使綠色農業生產者及時掌握區域環境容量,確定綠色農業生產區所必須遵循的環境約束條件的臨界點與閥值,進而將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控制在可承載的環境容量之內。
2、農業資源承載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資源支撐條件
農業資源是農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固有資本”。農業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地區范圍內,人均占有的農業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整個社會范圍內的當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與發展的支撐能力。從農業生存的角度來看,某一地區所擁有的農業自然資源數量越多、種類越豐富、質量越高,那么該地區的農業資源承載力就越強,其支撐作用也隨之增強,農業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從農業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當某一地區的農業自然資源能夠承載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滿足當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需求,那么,該地區的農業經濟就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3、綠色農業生產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支撐條件
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會受到綠色農業生產力的制約,制約的程度取決于綠色農業生產力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支撐作用的強弱,而其支撐能力的強弱又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在人力上表現為綠色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水平;在技術上表現為綠色農業科技含量水平及技術普及狀況;在資本上表現為資金投入水平及融資渠道的數量和種類。所以,綠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將決定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它是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
三、加強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的政策性建議
1、法律法規
根據現有的關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出臺省級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法律規定,并以此為準繩,嚴格貫徹落實,做好配套細則工作;各地區根據自己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建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樹立農業自然資源整體化的觀念,通過農業資源立法的前瞻性,強化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意識,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各地區尤其是綠色農業試點區要積極拓展有關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的覆蓋面,并將綠色農業生產、綠色技術推廣、綠色農產品銷售統一起來,共同納入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系統中來。
2、財政政策
結合現有的財政扶持政策,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的同時,出臺一系列支持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財政政策,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向綠色農業領域的轉移;探索建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基金,對致力于研發綠色技術、從事綠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發綠色農產品銷售渠道的組織給予財政上的重點扶持。
國家在完善現有稅收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專門針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各地區再依照規定的優惠標準,根據自身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及實際狀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3、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