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八年級地理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磁場是電磁學里的一個基本概念,深刻認識它有利于理解“電與磁”的相互作用規律,因為磁場看不見、摸不著,所以磁場的存在、磁場的方向,對于初學者來說都是全新的、比較抽象的知識,加之八年級的學生想象力及抽象思維能力有限,而磁場又是貫穿全章的主線,因此本節教學內容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中關鍵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注重培養學生以實驗事實為依據的歸納、概括、想象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第二,注重科學方法的滲透(啟發法、類比法、轉換法、理想化模型法等),如研究磁場的特點時,類比電流的研究方法,用到轉換法,通過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有力的作用來感知磁場的存在,為了更好地理解磁場,教學中恰當地引入了偉大的科學家法拉第發明“磁感線”這一理想化模型,使抽象的磁場變得直觀形象,便于學生認識和理解磁場。
第三,注重學生的愛國熱情及物理興趣的培養,如在學習地磁南北極跟地理南北極關系時,提到我國宋代學者沈括提出“磁偏角”的貢獻時,適當渲染,可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教學中應多輔助實驗,經常聯系生活實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
2.知道磁場的方向是怎么規定的,知道磁感線可用來形象地描述磁場且會用磁感線描述磁場的方向及強弱。
3.知道地球周圍有磁場及地磁場的南、北極,磁偏角。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磁體間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過感知磁場的存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對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通過感知磁場的存在,知道磁感線和地磁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是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探索科學的志向。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是磁場、磁感線、地磁場。
教學難點
磁場和磁感線的認識。
教學方法
實驗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歸納法、推理法。
教具準備
條形、蹄形磁體、鐵屑、指南針、小磁針、立體磁感線演示模型、投影儀、投影片、多媒體課件、微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探究:設法讓你桌上的小磁針動起來。
(學生動手實驗,教師下去觀察,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發現學生可能采用的方式:用手撥、用嘴吹、用磁體去靠近小磁針。
生甲:用手撥:是(看得見的)手使小磁針動,且手與小磁針接觸。
(小結)要有物質(物體)直接接觸小磁針并產生作用時,小磁針才會動起來。
生乙:用磁體去靠近小磁針時,是磁體的靠近使小磁針動,但磁體沒與小磁針接觸。
啟發推理:磁體靠近小磁針時,能使小磁針動,說明磁體與磁針間存在著某種看不見的物質跟小磁針接觸了。
二、新課教學
師:這種物質叫“磁場”,它是由磁體產生的,它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有磁力作用,是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怎樣來認識它?
(板書:一、磁場 1.磁場 2.磁場的基本性質)
以前我們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時,都用什么方法研究?同學們能舉出例子嗎?(滲透科學方法:啟發、類比法)
(學生討論思考,如果思考不出來,師可啟發:前邊我們剛學過去的電流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么知道電路中有沒有電流?)
生甲:電流會使燈絲發光。
生乙:電流會使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轉。
(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電流產生的效應來認識電流。
師:那研究磁場用……?(啟發: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有磁力的作用)
一學生代表發言:我們可以根據磁場產生的效應來認識磁場。(將小磁針放到磁體附近,通過觀察小磁針的變化來認識磁場。)
師:現在我們把條形磁體用布包上,如何判斷它的磁極?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期間指導,對困難生及時啟發、點撥)
小組代表發言:
生甲:把條形磁體懸掛起來,指南的是南極,指北的是北極。
生乙:拿小磁針靠近條形磁鐵的一端,與小磁針北極相吸的是南極,另一端是北極。
師:同學們的辦法很好,那么我們把小磁針放到磁體周圍將會是什么樣?
學生們繼續實驗。觀察并討論后,小組代表發言。
生甲:小磁針們先發生偏轉,很快停止轉動。
生乙:小磁針停下來時,不指南北了,位于條形磁鐵不同位置處的小磁針,指向不同的方向。
生丙:說明磁場是有方向的。
師總結:同學們分析得很好,磁場確實是有方向的。
(板書:3.磁場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把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定為那點磁場的方向。(大屏幕演示)
師啟: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磁體的不同位置磁性強弱不同(兩極強中間弱),總起來說磁體周圍各點的磁場方向和強弱不同,而磁場又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直觀形象地描述出磁場各點的方向和強弱?
我們可以在磁場中放入許多小磁針,它們的分布情況和北極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觀地顯示出磁場的分布情況,我們用鐵屑代替小磁針來做做看。說出你是怎么做的?觀察到什么?
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找一組到投影儀下展示鐵屑的分布情況,學生代表發言。
生甲:在一塊玻璃板上均勻地撒一些鐵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條形磁體和蹄形磁體上,輕敲玻璃板,觀察鐵屑的分布。
生乙:觀察到鐵屑在磁場的作用下轉動,最后有規則地排列成一條條曲線。
師:鐵屑的分布情況可以顯示磁場的分布情況,因此我們可以仿照鐵屑的分布情況,在磁體的周圍畫一些曲線,用來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場的情況,這種方法最初是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提出的,并把這樣的曲線叫做磁感線。
(板書:4.磁感線)
你們思考、討論一下,磁感線是什么?磁感線實際存在嗎?是不是只在一個平面內存在磁感線呢?沒有磁感線的地方是不是就沒有磁場?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
生甲:(討論得出)在磁體周圍畫一些帶箭頭的曲線,使任一點的曲線方向都跟該點小磁針北極所指的方向一致,它們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場,這樣的曲線叫磁感線。
師:利用多媒體鏈接一條形磁鐵磁感線分布動畫模型。
生乙:磁感線只是幫助我們描述磁場,是假想的,實際并不存在。
生丙:磁感線在磁體周圍的整個空間里。
師:出示立體磁感線演示模型。
生丁:既然磁感線是假想的,磁場的有無應該與磁感線的有無沒關,沒有磁感線的地方應該有磁場。
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說明同學們真正理解了磁感線這一理想化模型(滲透:理想化模型法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既然可以用磁感線描述磁場,磁場又有方向,那么我們看課本圖9.2-3條形磁體和蹄形磁體的磁場分布,說出磁感線應該從N極指向S極,還是應該相反?
(小結磁感線的特點)
鞏固練習:標出圖9.2-4磁場的方向是小磁針N極所指的方向,它總是從磁體N極出發到磁體S極。
教師巡回檢查學生們標的情況。
師:同學們都標出來了。我們認識了磁場并知道磁場的方向和用磁感線描述磁場分布情況,你們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甲:為什么指南針能指南北?古代飛鴿為什么能準確地將信送往目的地?
生乙:地理的南極和北極是不是在我們指的南北方?
生丙:地理的兩極和地磁的兩極一致嗎?
師:要想知道這些我們來看屏幕(展示課件,顯示地磁場的存在和地磁感線的指向及分布,說明地磁場的情況,并介紹地磁場的有關史料),看完后回答上述問題。
生甲:地球周圍存在著磁場——地磁場。
生乙:地磁場的形狀跟條形磁體的磁場很相似。
生丁:地磁場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所以小磁針南極指南、北極指北。
師:下面請同學們閱讀科學世界,了解地磁場的應用。
(板書:二、地磁場 1.地磁南北極2.磁偏角3.地磁導航)
三、課堂小結
先讓生總結,不全時師補充(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四、布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書設計
1.磁場
①磁場②磁場的基本性質③磁場的方向④磁感線
2.地磁場
①地磁南北極②磁偏角③地磁導航
【效果分析】
本節課因在新課標的理念下設計的,當代初中生比較容易接受。由于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演示、分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升了學生對科學的信任度,又有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觀察、推理能力;另外教學過程注重科學方法的滲透,學生學到了多種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學生們感到充實而新穎;再有介紹沈括的貢獻時,有效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課題名稱:青藏地區
姓名
工作單位
年級學科
八年級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湘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章《中國的地域差異》第三節《青藏地區》,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區的區域概況;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對藏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本部分內容是第五章第三節《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第二課時,建立在學生已有七年級,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儲備及知道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來學習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關注自然與社會,使學生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與持續發展的觀念,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讀圖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民族等區域概況。
2.通過閱讀圖文資料,聯系已學知識,歸納說出青藏地區以高、寒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及生活的影響。
3.初步掌握歸納區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學重點: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
教學難點: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八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較快,自我意識較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經過七年級地理知識的學習,對于地理知識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已經有了初步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學生好動,參與意識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學生自己觀察,實踐探究、小組合作的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環節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自主學習
活動二:探討交流
活動三:歸納提升
環節三:課堂小結
環節四:鞏固練習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高和寒是青藏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這獨有的特征誕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觀、神奇的農牧業、神奇的民族風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舉例說明這些“神奇”現象的具體表現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圖片的展示使學生對青藏地區有感性的認識。
板書:青藏地區的地形特征
活動一:自主學習
1.讀教材P17圖5-30“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本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南方地區的分界線以及與鄰國的分界線。
2.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本區的經緯度范圍,分析本區的海陸和緯度位置。
3.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本區主要地形區,分析本區海拔高度的特點。并?描述青藏地區的地形特征。
4.讀“中國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圖,找出本區主要氣候類型,說出氣候類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本區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區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區的景觀特征。
學生讀圖分析
師組織學生進行同伴互助,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小組中心發言人交流匯報。
通過自主學習,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
活動二:探討交流
1.讀同緯度那曲和南京的氣候資料,分析氣溫差異及形成原因。
2.拉薩被稱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本區主要糧食種植區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請歸納本區種植業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3.本區主要發展的農業產業類型?
4.用實例說明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交通運輸、居民點分布、民居建筑特點、居民飲食和服飾的影響。
讀圖觀察分析。
小組合作討論。
小組中心發言人交流匯報。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三:歸納提升
1.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指導學生分析歸納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特征,歸納總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2.舉例說明青藏地區內部也存在地域差異。
3.用事例說明青藏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小組合作討論。小組中心發言人交流匯報。
學生回答后,師歸納小結。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六、教學板書
(一)區域概況
(二)自然環境特征
青藏地區
(三)農牧業生產狀況
【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一)答案】
當堂演練
1~3:A;D;B
4、俄羅斯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和北寒帶,巴西的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氣候溫和。
5、蒙古處在大陸內部,屬于內陸國;日本四面臨海,由島嶼組成,屬于島國。而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6、
發展農業生產我國地域廣大,氣候差異大,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對外交往與合作我國海岸線較長,有許多優良的海灣,可以通過海洋運輸與海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交往與合作;我國陸界線也較長,與14個陸上相鄰的國家可以直接進行交往與合作。
發展海洋事業我國海洋地跨溫帶、*帶和熱帶,有多樣的環境,富饒的資源,為發展海洋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他略
【拓展延伸】
1、俄羅斯、加拿大、中國
2、以河流為國界時,通航河流常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不通航河流常以河流的中心線為界。當河道發生變動時,如河道受侵蝕,則邊界隨之變動;如河流改道,則邊界不隨之變動而停留于原處。
【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二)答案】
【當堂演練】
1~4:C;D;A;C
5、①渤海
②黃海
③東海
④南海;A俄羅斯;B哈薩克斯坦;C印度;D緬甸
⑤臺灣島
⑥海南島
【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三)答案】
【當堂演練】
1B5A
2D6A
3B7B
4B8B
【拓展延伸】
香港;上海;貴州;青海;天津;重慶
【第一章第一節疆域(四)答案】
【拓展延伸】
西安;拉薩;武漢;合肥;太原;昆明;成都;長沙;貴陽;海口
【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五)答案】
【當堂演練】
C;B;A;C;D;A;粵;昆明
【拓展延伸】
浙、蘇;貴或黔、川或蜀;
內蒙古、黑;粵、桂;湘、鄂
【第一章第二節人口(一)答案】
【當堂演練】
12345
DBCDD
【第一章第二節人口(二)答案】
【當堂演練】
1、日本
2~4:D;A;B
【拓展延伸】
(1)逐年上升
(2)B
(3)D
【第一章第三節民族答案】
【當堂演練】
1A5C
2D6B
3D7C
4D
【拓展延伸】
1、土家族
2、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