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射-人人艹人人-人人操在线播放-人人操日日干-不卡av免费-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傳統文化傳承論文范文

傳統文化傳承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文化傳承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傳統文化傳承論文

第1篇

傳統音樂文化引入課堂對保護與傳承音樂的貢獻

在國際化的語境中,本土化問題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處祖國邊陲的黑龍江省并不因其偏遠而在文化積淀及文化根源上有絲毫遜色,黑龍江流域地域廣闊,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同時,這里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域,這些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龍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樂,而這些獨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樂是我們應該認識并深入了解的??墒?,就我國當前的音樂教育整體而言,仍是沿襲了學堂樂歌以來的“西樂”之路,對中國音樂,尤其是對種類繁多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就其深度與廣度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更極少被納入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故此,這對推動本土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也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中國音樂教育協會會長謝嘉幸曾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的觀點,但針對這一命題進行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其“不知道”“沒興趣”現象嚴重。這一答案把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使我們意識到,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刻不容緩,認識和了解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當代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學校教育在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樣的責任、義務和功能?通過本土音樂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社會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樂,并從中了解、體驗這種文化,是當前國內外貫徹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途徑之一。僅民歌這一種音樂類型就反映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勞動的、宗教的、游戲的、愛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煙海的音樂類別中,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擅長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種類,進行收集、學習、研究,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有音樂基本技能及知識的積累,更能形成自己的個性音樂與追求,進而在音樂實踐中歸納完善對本土音樂的認識。

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定位準確,方法得當建立一套研究型學科體系,把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課程定位在研究型課程上,使該課程與其他的學科相區別。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學習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風、分組學習、資料分析整理、分類匯總等多樣學習方式。在師生共同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去認識各民族音樂的類別與其表現形式的各異。

2.積累素材,發展創新學生積累一定的音樂素材,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發展創新本土音樂。將本土音樂滲入到音樂教學中,加強本土音樂與其他相關教育課程的聯系與結合,創作出一種將音響作為傳播媒介,在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敘事、達意、娛情的藝術。直接訴諸觀眾感官的視聽綜合影像,是區別于文學(文字間接形象)、造型藝術(純視覺形象)、音響,把音樂的視聽語言的運動性和時空自由轉換,又使它突破了同為“綜合藝術”的戲劇和戲曲的舞臺局限。

第2篇

論文提要: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于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征,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于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征,必須從事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后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爸鲝埫總€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后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人權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于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第3篇

[關鍵詞]大學;傳統文化傳承;不力;課程因素

當前我國大學傳統文化傳承不力主要表現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系統、行為系統、價值系統的內化不足上。而之所以如此,又與當前我國大學課程設置不無關系。由此,本文主要想就當前我國大學傳統文化傳承不力之課程因素做一簡要分析,并就如何改進當前我國大學課程設置,加強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這一問題提出部分不成熟的看法。緣于人們對課程的認識不一、所指不同,特對課程這一范疇做出如下三點限定,以免引生歧義:其一,本文的“課程”主要指“在學校情境中、以靜態方式存在的、除去具體課堂師生教學活動之外的學科、經驗、活動方案等”,它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類,前者主要指“作為教師與學生教學活動之基本依據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及教材等”,后者則主要指“物化形態上的校園建筑、活動場所和觀念形態上的校園氛圍、人際關系兩類等”。上述界定是對國內廖哲勛、施良方、吳康寧、董澤芳四位教授關于課程界定的綜合,分別參見:廖哲勛.課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159;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和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72-273;吳康寧.課程社會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4;董澤芳.教育社會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258。其二,課程是學校教育中師生“教”、“學”及二者交互活動的基本依據,在教育業已制度化的今天,課程的教學至少已與教師的教并駕齊驅。其三,課程乃文化之文化,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根本特性在于其文化傳承的工具性,它“充當著文化傳承的工具角色,并且課程文化的主體地位正是由它作為傳承文化的工具而獲得的”[1]。在簡要表明筆者對課程及其包含內容理解之后,下面就按上述維度來對當前我國大學傳統文化傳承不力之課程因素作別類分析。

概而言之,當前我國大學傳統文化傳承不力之課程因素主要有二:

1-顯性課程體現傳統文化的科目比例、課時少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大學課程的結構通常以專業為單位,由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四部分構成,之后進行了改革,開始在大學低年級開設通識教育課程[2]。高等院校的文化傳承與通識課程休戚相關,盡管限于資料收集能力,筆者沒有查閱到國家關于大學課程設置具體統一的課程計劃(或許由于各高校性質、類別、程度不同,國家確實也沒有就此做出明確規定或限制),但綜觀我國大學通識課程的設置,主要特點有二:從結構上看,主要由公共必修課和素質教育類選修課兩部分構成;從內容上看,主要以公共必修課為主。從國內已有學者對大學通識課程問題的研究來看,當前我國高校的傳統文化傳承情況似乎比中小學更為欠缺。一是公共必修課多,素質教育選修課少。在公共必修課中,我國主要以政治、外語、體育、計算機、軍事理論為基本組成部分,其中尤以兩課和外語為最。有研究表明,“北大、武大、廈大、南大、陜師、上交、汕大等八所高校的素質選修課程占通識課程的比例不足30%,并且其兩課和外語占公共課的平均比例高達66%左右”[3],素質教育課程不僅比例小,而且大多還是選修課。二是公共課內容龐雜,真正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與課時少。那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素質教育課程,除在形式上是“選修”之外,其內容也相當龐雜,幾乎囊括了所有自然、人文、社會、藝術、基本技能等領域,并且各校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關涉傳統文化內容的僅為其中很少一部分。以北京師范大學2005~2006年度下學期的課表為例:該年度本科生公共必修科目共計31門,周總課時數為138節次,關于人文社科的有7門,而7門人文社科中真正關于中國文化的只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1門,且課時只有4節次,所占科目和課時比例分別為3%和2%;本科選修科目共計95門,周總課時數為476節次,其中關于中國文化的有14門,周總課時為28節次,所占科目和課時比例分別為14-7%和5%;研究生公共必修科目共計15門,其中關于中國語言文化的為0;研究生選修科目有35門,除長拳、太極拳、乒乓球等體育類項目外,關于中國文化的幾乎沒有[4]。三是國、外語比例嚴重失衡,外語具有超值化傾向。許多高校都十分強調外語的必修性并將其作為公共必修課予以明確安排,而對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大學語文等諸如國語的課程不夠重視或語焉不詳。不僅如此,外語科還在課時上呈上升、在考核上呈從嚴趨勢。這一點,只要隨意查閱一下當下各大學實施的課表及對大學英語四、六級通過率的強調便可一覽無遺。

2-隱性課程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因素、內容少

隱性課程傳統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現在物化形態和觀念形態兩方面,由于觀念形態的隱性課程主要與學校中的師生、生生人際交往活動及學校各項制度相關,筆者曾在其它場所已做論述[5],因而,此處主要就物化形態上隱性課程的傳統文化缺失情況作一闡述。概而言之,主要有三:一是校園建筑日益物質化,缺乏傳統學校氣質。大學作為傳遞知識、陶冶性情,鍛造人格的場所,應該具有一種特殊的學校氣質,校園建筑應以一定的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作支撐,要與歷史對話,正如芬蘭建筑師奧爾托所言,“縱然只殘存一座煙囪也應圍繞這個遺跡來重新建設”[6]。但近年來,在市場化的影響下,許多學校不管國家和自身是否具有經濟承受能力,也不問教學與科研的實際需要,把商業性建筑的處理手法照抄照搬到學校建筑中來,日益物質化,遍地透著官僚氣息和銅臭味,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二是校園環境日趨商業化,缺乏傳統文化氛圍。如果說大學的獨特氣質在于其精神而非物質性,那么學校的內涵則體現在其文化上。但現在我們的校園受西方的影響很大,不僅對已有古老建筑的愛惜不夠,隨意拆毀,而且新建校園又不注意采用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風格,卻僅為追求時尚而耗財費力?!耙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為這是一種明顯地代表著文化衰落、乃至滅亡的現象”[7],因此我們的大學應該注重文化性的生成。三是活動場所日漸機械化,缺乏傳統人文關懷。如今的學校在活動場所方面愈發表現出機械化特征,缺乏傳統的人文關懷。教學場所由于其活動主體更多的是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人”,因而,其“機械化”程度還不算明顯,但后兩者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運動場所,如今的大部分學校都在一系列達標評估中,不斷地圈地,購買設備,受西方的影響,各式各樣的鍛煉器械被源源不斷地充實到大學的各個運動場所,那些所謂的個性化鍛煉設備似乎都是為個體運動所準備的,即一個人面對器材并操作器材,繼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然而,這種場除了聽到鍛煉者對機器設備“做功”時所發出的刺耳響聲、使肌肉組織變得不一般外,似乎對人的心境陶冶并無多少良效。同時,生活場所諸如食堂、宿舍等也都是為個性化設計的,不斷地強調個體的空間,而相對忽視學生之間的交往,加上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對學生的限制,使得在校學生的生活毫無生機可言。

那么,如何通過課程來加強大學教育的傳統文化傳承?筆者以為措施有二:

1-改進課程設置,細心呵護顯性課程中之傳統文化內容

首先,在課程目標上,應充分挖掘并體現傳統文化因子。從縱向上,應將傳統文化傳承的具體要求逐級內化到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當中。課程目標的陳述不能過于寬泛籠統,教學目標的陳述則應越細越好。具體情形我們可以參照美國課程學專家伊勞特(M.R.Eraut)提出的課程目標密度公式。伊氏曾就課程目標密度提出過一個公式,即課程目標的密度的指數=所列舉目標的數目/列舉出來的目標所涵蓋的課時,并認為,一般目標應以不到1/50為好;課程目標應以1/5為適中;教學目標則應在1/2到1/6不等。參見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和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7。:課程目標的密度的指數=所列舉目標的數目/列舉出來的目標所涵蓋的課時[8](P97)。特別要注意非人文社會學科傳統文化因子的挖掘與利用,如在教授勾股定理和黃金分割點時,可以結合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美;在講解宇宙萬物現象的物理現象時,也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天人合一”。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有待我們的學科教學法專家進一步深入研究。從橫向上,應將傳統文化傳承的具體要求分別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的方式納入到各學科文化傳承之內,將課程目標一分為三地綜合表述之。如國史一科,不僅要明確要求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識記的基本史實,還要培養其對中國歷史的感情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中國文明的認同。國文一科,不僅要規定在單位時間內古典詩詞美文閱讀、背誦的數量,還要使學生由此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精深博大,從而培養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自然科學,除基本的科學知識之外,也應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等有所了解。

其次,在課程結構和類型上,應調整并增加傳統文化的學科和課時比例。在課程結構上,應改變當前我國大學人文社會學科比例偏低的狀況,在平衡自然、人文、社會三類學科科目比例的前提下,確保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通識課程中對半開的比例,將漢語類(如大學語文、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和國史類(如國史大綱、國學概論等)科目作為必修課予以開設,并賦予傳統文化科目一定的課時量。在課程類型上,從總體上遵循以學科、授受、顯性、必修課程為主,以活動、探究、隱性、選修課程為輔的原則,在具體操作上應以選修、活動尤其是探究課程為主,因為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對傳統文化的某一領域已表現出某種傾向性,并能就傳統文化中某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做出自己的評價與判斷。

再次,在課程內容和教材編寫上,應拓充并加深傳統文化知識素材。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要將那些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知識、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選入教材,從古代的蒙學教材、儒學的“四書”、“五經”以及先秦諸子的文本中選取出一些經典之作,將其納入國語教材;還要注意內容的社會貼近性,使所選內容與當前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息息相關,如思想政治科應選取那些能夠部分抑制當前過分功利化、個人化的傳統倫理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國史科要選取那些與當今政治、經濟、社會領域重大問題密切相關的史實,等等;更要注意所選內容的可讀性,使篇幅和內容短小精悍。在教材編寫上,應根據不同學科特點采用不同的編制形式,除在總體上堅持傳統文化學科教材的編制以“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直線式與螺旋式”[8](P106)三種形式相結合為原則外,還要在具體操作上有所區別,如國文語一科,應采用螺旋式、心理順序編制原則;中國歷史一科,應采用直線式、以歷史發展本身的邏輯順序來組織其內容,特別是在中學開設過的中國歷史,大學階段不能簡單重復,而應予以實質性的拓展;思想政治一科,應采用心理順序,依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征,按自身、家庭、他人、國家、社會逐次拓展的方式來進行編制。對此,傳統文化中關于“修齊治平”的倫理規范漸次養成模式應該優于自小學到大學均為清一色的馬克思基本原理內容螺旋擴展模式。

2-完善校園文化環境,養護隱性課程中之傳統文化氛圍

首先,要整體改造學校布局,適度遏制當前各校普遍存在的“非學?;苯ㄖ\動。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而言,不僅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條例,就各級各類學校的建筑規模、投資預算及相關標準做出明文規定,對各超標學校建筑應給予相應處理,使其明了物質條件的優越給傳統文化傳承帶來的負面效果,還要反思正在或業已進行的各項“學校評估達標”活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其制定的“達標”細則是否符合現有國家和各地經濟發展實情。就各學校而言,不僅要合理布局,充分體現學校的傳統人文氣息,自覺抵制校園建筑商業化傾向,還要積極采取多種措施,營造靜態的校園環境來賦予學校以傳統人文氣息,如在學校適時之處建立一些樓臺亭閣、花草樹木、雕塑圣像等以精雕細刻具有傳統人文精神的學?!八囆g景點”,在圖書館、閱讀欄、各樓廊墻壁等地盡可能鑲嵌上中國傳統格言警句和書法、繪畫等作品,以最大限度地凸顯具有傳統人文精神的學?!叭宋木坝^”,等等。

其次,要全面開展各項活動,克服當前學校只關注學生“認知模式”的文化傳承格局。不僅要在校內組織開展多種文化傳承活動,如利用國旗下的講話、板報、廣播站、班級團隊,結合各種紀念日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組織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圍繞傳統文化開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書畫展覽、各類征文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選編并背誦一些傳統名言警句,以警示自己、教育他人等;還要開發地方和校本課程,挖掘周邊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景點,從愉悅中自然浸潤并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形成對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其間最為重要的要對上述活動的具體實施制定出評估方案,切實督促各校開展上述隱性課程文化傳承活動。

再次,要著力傳承優良校風,精心打造學校師生的傳統精神人格。在內容上,可以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孝、忠、信、恕、勤、儉、毅為準繩,來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與交往活動;在形式上,則可采取“三段螺旋式”的人格養成模式,即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格養成,第一階段可以《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基本內容,培養學生作為一名社會公民的基本品質,主要解決做“人”的問題;第二階段可以傳統倫理道德為基本內容,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主要解決如何做一個“中國人”的問題;第三階段可以時代要求的“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及與他人一起生活”[10](P76-85)和“培養科學的人道主義、培養創造性、培養培養社會義務的態度、培養完人”[10](P183-192)為基本內容,培養學生兼具傳統人格精神和新時代品質的現代復合型人格,主要解決如何做一個“現代中國人”的問題。在方法上,則應注重教職員工的榜樣示范。教職員工特別是授課教師不僅自身要以傳統文化精神來行為處事,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做出表率。還要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切實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對那些有悖傳統美德或文化精神的人與事進行

有效監督,在校園內弘揚倡導傳統人格精神。

[參考文獻]

[1]范兆雄.課程文化發展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45.

[2]王偉廉.中國高校課程體系改造的歷史、現狀及展望[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7,(4):58.

[3]陳曉紅.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畢業學位論文,2006:229-231.

[4]北京師范大學教學服務中心.2005-2006年第2期課程表[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2005.

[5]容中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關于中國傳統“師道”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7,(1):88-97.

[6]轉引自張衛宇.淺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及校園建筑文化[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4):82.

[7]閻利雅.學校文化的環境:空間文化建設[J].教育科學研究,2005,(8):28-30.

[8]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马配白马成功的视频| 车震电影| 韩宝仪| 贤惠好儿媳在线观看完整版| 疯狂试爱2| 无常电影| 许华升公个人资料身高多少| 深海蛇难 电影| 四川影视文艺频道| 女人30第二季免费观看综艺| 叶子楣作品| 蜘蛛女侠| 母亲电影韩国完整版免费观看| 各各他的爱的歌谱| 电视剧瞧这一家子演员表|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 97热| 同人视频| 卫平| 美丽的坏女人中文字幕| 皇冠小刀清痘视频| 深流电视剧| 19岁女性写真| 陈剑月| 美国禁忌1984| 我们的新时代演员表 | 寄宿生韩国电影| 亲密 电影| 金雪贤| 彭丹三级正版1996| 黄色网址视频免费| 杨幂的视频| 电视节目预告表| 四川影视文艺频道| 武林外传豆瓣| 失落的星球| 亲爱的姑娘我爱你| superstar电影在线播放| 洛可希佛帝的电影| 新生儿疫苗接种时间表及费用| 亚洲第一区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