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鼻炎滴劑抑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材料
1.1受試藥物
鼻炎滴劑(佛山德眾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8108,因本藥既有中藥提取液又另添加中藥有效成分,劑量無法用含生藥量表示,故本文中用樣品藥液的毫升數來表示);地塞米松磷酸鹽注射液,廣東三才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批號20080855。阿司匹林腸溶片(以下簡稱“阿司匹林”),濟南永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080108。鹽酸麻黃堿注射液(以下簡稱“麻黃堿”),東北制藥集團公司沈陽第一制藥廠。注射用氨芐西林鈉,山東瑞陽制藥公司,批號:08032702;磷酸組織胺,上海生化試劑廠產品。角叉菜膠,遼寧省藥物研究所提供。伊文思藍,為Flucka產品;二甲苯(分析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0662廠生產。傷寒、副傷寒甲、乙菌苗,衛生部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產品。
1.2菌種
肺炎克雷伯桿菌[CMCC(B)46108]、乙型溶血性鏈球菌[CMCC(B)32204]、甲型溶血性鏈球菌[CMCC(B)32213]、變形桿菌[CMCC(B)49105]、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001]、大腸桿菌[CMCC(B)44101],以上均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菌檢定所;肺炎鏈球菌,廣東藥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提供。
1.3動物
NIH小鼠,體質量19~21g,雌雄各半,合格證號2008A001;SD大鼠,體質量150~170g,雌雄各半,合格證號2008A020;新西蘭兔,體質量2.0~2.2kg,雌雄兼用,合格證號2008A004,均由廣東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2方法與結果
2.1抗炎實驗
2.1.1鼻炎滴劑對大鼠組胺性鼻炎鼻黏膜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1,2]SD大鼠50只,隨機均分5組,即空白對照組(生理鹽水組)、鼻炎滴劑3個劑量組(高、中、低劑量組:高劑量組用原液,中、低劑量組分別將原液稀釋2、4倍,給藥體積均為0.04mL/只)、地塞米松組。各實驗組小鼠每日滴鼻給藥1次,給藥體積均為0.04mL/只,連續3d,末次給藥1h后,分別給大鼠尾靜脈注射1%伊文思藍生理鹽水溶液0.4mL/100g,隨即滴鼻給予1%(ρ)磷酸組織胺0.02mL/只(0.2mg),20min后處死大鼠,將鼻腔分離剪下,剪碎置10mL具塞離心管中,加7∶3(V∶V)丙酮與生理鹽水混合液4mL浸泡,45℃孵育72h,期間振搖數次,30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液于610nm比色測定其吸光度。由結果可看出,鼻炎滴劑的3個劑量組吸光度均小于空白對照組,表明鼻炎滴劑能非常顯著降低大鼠組胺性鼻炎鼻黏膜毛細血管通透性,見表1。表1鼻炎滴劑對大鼠組胺性鼻炎鼻黏膜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1(t檢驗)
2.1.2鼻炎滴劑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的影響[3]NIH小鼠50只,隨機均分5組,即空白對照組(生理鹽水組)、鼻炎滴劑3個劑量組(高、中、低劑量組:高劑量組用原液,中、低劑量組分別將原液稀釋2、4倍,給藥體積均為0.05mL/只)、地塞米松組(0.05mL/只,即0.25mg)。各實驗組小鼠每日耳廓涂藥1次,對照組涂以等量的生理鹽水,連續3次,末次涂藥后1h,各組小鼠用蒸餾水洗去藥液,用干棉球擦凈。各組小鼠右耳涂二甲苯0.05mL/只,左耳作對照,15min后處死小鼠,用直徑7mm的打孔器將雙耳相同部位等面積切下,用FA2104S電子分析天平(上海天平儀器廠)分別稱重,按下式計算右耳腫脹率:右耳腫脹率(%)=[(右耳片質量-左耳片質量)/左耳片質量]×100%。結果表明鼻炎滴劑對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腫脹均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且呈劑量依賴性,見表2。
2.1.3鼻炎滴劑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影響[1]SD大鼠50只,隨機均分5組,即空白對照組(生理鹽水組)、鼻炎滴劑3個劑量組(高、中、低劑量組:高劑量組用原液,中、低劑量組分別將原液稀釋2、4倍,給藥體積均為4mL/kg,分別為小鼠半數致死量的1/5、1/10、1/20)、地塞米松組(皮下注射給藥給藥)。因局部給藥,難以觀察本項目的指標,故灌胃給藥。實驗時,用乙醚吸入麻醉,在每只鼠的左右腋窩部用碘酒消毒,75%(φ)酒精棉球脫碘后,各切開1cm長小口,用眼科鑷將30mg的高壓滅菌棉球(各加入氨芐青霉素10mg?mL-1?個-1,50℃烘干)從切口處植入皮下,隨后縫合皮膚。從手術當日開始給藥,每日1次,連續7d,第8天打開原切口,將棉球取出,剔除脂肪組織,70℃烘干,稱重。將稱得的質量減去棉球原質量,即為肉芽腫質量。結果顯示,鼻炎滴劑組的棉球肉芽腫干重明顯小于空白對照組,說明其對大鼠棉球肉芽腫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見表3。表2鼻炎滴劑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的影響表3鼻炎滴劑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影響
2.1.4鼻炎滴劑對大鼠足腫脹的影響[1,4]SD大鼠50只,隨機均分5組,即空白對照組(生理鹽水組)、鼻炎滴劑3個劑量組(高、中、低劑量組分別為4mL、2mL、1mL樣品液/kg,中、低劑量組分別將原液稀釋2、4倍,給藥體積均為4mL/kg,分別為小鼠半數致死量的1/5、1/10、1/20)、地塞米松組(皮下注射給藥)。因局部給藥,難以觀察本項目的指標,故灌胃給藥。連續3d,用軟皮尺先測定每鼠右后肢正常踝關節周長,末次給藥1h后,分別在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膠混懸液0.05mL/只,致炎。隨后分別于1、2、4、6h各測1次右后肢踝關節周長,記錄結果,按下式計算腫脹率:
腫脹率(%)=
(致炎后周長-致炎前周長)/致炎前周長×100%
結果可看出,在給藥后不同時間,與空白對照組相比,鼻炎滴劑用藥組和陽性對照組腫脹率都有顯著下降,說明鼻炎滴劑可有效抑制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腫脹,見表4。表4鼻炎滴劑對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腫脹的影響
2.2鼻炎滴劑對實驗性發熱大鼠體溫的影響
取SD大鼠50只,體質量150~170g,雌雄兼用,先測正常肛溫2~3次,隔30min測1次,連續2次測定體溫相差不應大于0.2℃,取平均值為正常體溫。個體之間體溫相差不大于1.0℃。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傷寒、副傷寒甲、乙菌苗3mL/kg,每隔1h測量1次肛溫,待體溫升高0.6℃以上時(約1~4h),取符合要求大鼠隨機均分5組,每組10只,立即開始給藥。即空白對照組(生理鹽水組)、鼻炎滴劑3個劑量組(高、中、低劑量組分別為4mL、2mL、1mL樣品液/kg,中、低劑量組分別將原液稀釋2、4倍,給藥體積均為4mL/kg,分別為小鼠半數致死量的1/5、1/10、1/20)、阿司匹林組。給藥后30、60、120min各測量體溫1次[5]。結果顯示,鼻炎滴劑3個劑量組對傷寒、副傷寒甲、乙菌苗所引起的大鼠實驗性發熱有顯著的解熱作用,見表5。表5鼻炎滴劑對實驗性發熱大鼠體溫的影響
2.3鼻炎滴劑對離體兔耳血管灌流的影響
用ρ=0.4%戊巴比妥鈉靜脈麻醉(1mL/kg)將兔麻醉,俯臥位固定于兔臺上。剪去耳根部毛,于兔耳根凸面正中,在此血管處,順血管走向切開皮膚,約2~3cm即見兔耳靜脈。仔細分離兔耳動脈約1cm長,并于其下穿二根線,結扎近心端,在此結扎點遠側稍許作一“V”形切口,插入玻璃套管(或細小塑料管)予以結扎。用粗剪刀剪下全兔耳,用洛氏液灌注動脈沖洗血管中存留的血液,直到流出的液體無色為止。
將兔耳固定在五角板上,以45°傾角把該板固定于鐵支架上,兔耳動脈插管經橡皮管與盛洛氏液瓶連接,并向瓶內持續通O2,或95%的混合氣體。貯液瓶距兔耳動脈約60cm左右,并使灌流液用38℃水浴器保溫,調節橡皮管螺旋夾,使由耳靜脈流出的灌流經玻板角流下的速度約為30~40滴/min,記錄3min血流量,取恒定后的平均值。分別在不同的兔耳,于橡皮管近插管處緩慢注入洛氏液或供試藥液(高劑量組用原樣品液,中、低劑量組分別用洛氏液稀釋2、4倍)0.5mL/只,觀察并記錄給藥前及給藥后第1、3、5、10分鐘的滴數。待前一個藥物的作用消失后才能進行下一個藥的試驗[6]。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鼻炎滴劑3個劑量組和陽性對照組均能降低兔耳灌流量,提示其有收縮血管、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水腫的作用,見表6。表6鼻炎滴劑對離體兔耳血管灌流的影響新晨
2.4鼻炎滴劑的體外抑菌試驗[1,3]
2.4.1菌懸液的制備先將5種凍干菌株分別接種至血清肉湯中,37℃培養18h,從各增菌液中分別挑取一環細菌接種至5mL血清肉湯中,37℃18h;離心(2000r/min,10min),棄去上清;以無菌生理鹽水洗滌,再次離心;各管沉淀以無菌生理鹽水稀釋。采用比濁法使5種菌懸液濃度均為1×105CFU/mL,備用。
2.4.2樣品稀釋采用試管系列稀釋法,將鼻炎滴劑的樣品用血清肉湯稀釋成6個不同的稀釋度,即1/5、1/10、1/20、1/40、1/80和1/160。
2.4.3細菌接種將比濁后的菌懸液接種至含藥肉湯中,接種量為50μL/管。同時設立陽性、陰性和空白對照組,其中陽性對照:不加藥,加菌;陰性對照:加80μg/mL的氨芐西林,加菌;空白對照:加藥,不加菌。
2.4.4細菌培養結果37℃溫箱中培養24h后,觀察各細菌生長的情況。以澄清管所含藥物的最低濃度確定為最低抑菌濃度(MIC)。從澄清管中各挑取一環肉湯,分別劃線接種至不含藥物的平板上。37℃培養24h,觀察有無菌落形成以確定藥物的最低殺菌濃度(MBC)。
2.4.5抑菌試驗結果鼻炎滴劑在體外對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見表7。表7鼻炎滴劑的抗菌作用
3討論
鼻炎的炎癥表現以局部血管擴張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為特征,本實驗選擇慢性炎癥大鼠棉球肉芽腫、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腫脹和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腫脹3個炎癥模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鼻炎滴劑有較好地抑制炎性水腫發生的作用;組胺在變應性鼻炎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目前確定的唯一能誘發出全部鼻變態反應癥狀如鼻癢、噴嚏、鼻清涕及鼻塞等的炎癥介質。實驗結果顯示,鼻炎滴劑能有效拮抗組胺的致炎作用,減輕鼻黏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有利于鼻炎的治療;兔耳血管灌流量實驗結果顯示,鼻炎滴劑組可以降低兔耳灌流量,具有縮血管的作用;結合鼻炎滴劑對大鼠實驗性發熱顯著的解熱作用及體外抑菌結果,提示鼻炎滴劑具有較好的抗炎、抑菌、收縮血管、減輕水腫的作用,從而為闡明鼻炎滴劑具有散風、清熱、通竅功能,臨床用于風熱蘊肺型急、慢性鼻炎等疾患引起的鼻黏膜水腫、鼻塞提供了藥理學參考。鼻炎的炎癥表現以局部血管擴張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為特征,本實驗選擇慢性炎癥大鼠棉球肉芽腫、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腫脹和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腫脹3個炎癥模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鼻炎滴劑有較好地抑制炎性水腫發生的作用;組胺在變應性鼻炎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目前確定的唯一能誘發出全部鼻變態反應癥狀如鼻癢、噴嚏、鼻清涕及鼻塞等的炎癥介質。實驗結果顯示,鼻炎滴劑能有效拮抗組胺的致炎作用,減輕鼻黏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有利于鼻炎的治療;兔耳血管灌流量實驗結果顯示,鼻炎滴劑組可以降低兔耳灌流量,具有縮血管的作用;結合鼻炎滴劑對大鼠實驗性發熱顯著的解熱作用及體外抑菌結果,提示鼻炎滴劑具有較好的抗炎、抑菌、收縮血管、減輕水腫的作用,從而為闡明鼻炎滴劑具有散風、清熱、通
【參考文獻】
[1]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8,362-366.
[2]苗明三.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4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管理局.中藥新藥研究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71,176.
[4]徐叔云,卞如濂.藥理實驗方法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11-915.
[5]譚毓治,彭旦明,肖舜玲,等.九個方劑對大鼠實驗性發熱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1989,14(5):50.
[6]李儀奎.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