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主要課程體系。伴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科核心素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立足學科特點,以學科素養為引領,以活動型課程為抓手,摒棄傳統課程弊端,真正構建“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全面體現新時代精神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有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在育人、成人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應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體現學科特點,以新時代新思維構建活動型課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2015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第一次闡述了核心素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適應終身發展的核心能力和基本品格,強調個人修養、家國情懷與社會關愛,注重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關于核心素養的內涵,余文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1]朱明光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2]從核心素養的提出到學者們對其內涵的闡釋,我們可以較為明晰地看到,核心素養體系是包括學科知識、學科技能、學科理念所共同鑄就的一種綜合品質與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其核心素養就是具體化的、具有鮮明學科特點的核心素養,它包含四個層面的內容,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政治認同是教育學生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深沉情感與價值認同,能夠使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信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認同是其他各種素養的基石與靈魂。科學精神主要指在學科知識學習中所體現出來的求真務實的態度,也就是堅持真理、尊重事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真態度。思想政治學科鑄就學生的科學精神,就是要讓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能夠對學生自我成長、社會發展進步、國家繁榮富強和人類文明演進有自己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法治意識是一個國家依法治國的核心內容,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是要學生學會運用法律,維護法律尊嚴,成為守法公民,能夠自覺參與法治國家建設與發展,它是其他各種素養的前提。公共參與是一個國家人民能夠真正當家作主的重要責任與擔當,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公共參與精神,是要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使學生真正懂得為人民服務宗旨意識,能夠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與義務,這是其他各種素養的具體行為表現。四者都是以公民為主體,它們之間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治認同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一個合格的公民必然在政治層面對國家有認同感,離開了政治認同,“科學”“法治”和“公共”等素養就沒有著落。其次,科學精神是達成其他素養的基礎。公民對政治的認同、對法治意識的覺醒和對公共事務的參與都應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脫離科學精神的政治認同是盲目的,當然,脫離科學精神的法治意識也是膚淺的,脫離科學精神的公共參與是野蠻的。再次,法治意識是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的必然要求,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公民在政治認同的前提下必然需要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并在相應的法律框架下進行公共事務的參與。最后,公共參與是其他素養的行為表現。在思想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中只有公共參與素養注重于行動,其余三項素養都更加強調思想方面的內容。四大要素在內容上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依相存,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核心素養系統。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構建的背景和內涵
在傳統學科課程背景下,活動型課程是新課程為解決傳統教學弊端而提出的,這種教學理念認為課程不應該只強調課程的預設、灌輸、學科性、課程性和教師性,應更注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動態生成,注重學生個性差異、個性特質,體現課程的動態性、生成性,指向對學生終極關懷的價值取向。高中思想政治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特點決定了課程應該回歸時代、體現時代特征。傳統課程過多地強調了學科課程的特點,所謂學科課程指“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科發展,分門別類地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與發展水平的知識所組成的教學科目”[3]。學科課程重視學科性、課程性,對學生的教育是將預先設計好的一整套方案灌輸給學生,是從學生如何適應未來生活需要出發,帶有鮮明的目標性和目的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很大限制。預先編制好教材,便于學生經過教師的教學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但學科課程這種預先設定的課程框架,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和興趣,抹殺了學生的個性特質,不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不相匹配。使得學生的個性差異與興趣愛好無法很好的體現,學生的創造力下降,被動學習、厭學情結滋生成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普遍現象。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倡導活動型課程,旨在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質,突出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新時代的新特點。活動型課程是相對傳統學科課程而言的,活動型課程反對預先設定好學科目標與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積極地引導學生,使他們能夠自己組織、自我規整有目的的活動來進行課程設定,亦稱經驗課程或學生中心課程,其內涵更加注重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自我需要以及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性作用,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和交往,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思考而獲得知識和經驗,彰顯教學過程的靈活性和個性,以此開發學生潛質,助推學生的創造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可以采取觀摩式、討論式、辯論式、課題式等多種方式,通過課堂組織、環境創設,把靜態、抽象的理論變成動態、鮮活的課堂教學。活動型課程具有自身獨特性,是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兩者的優勢整合,既體現出傳統學科特點、課程特點,又體現出學生的個體潛質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中明確指出:“活動型學科課程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未來發展出發,著力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理論知識,達到理論知識內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能夠在自我思考中領悟知識的力量與快樂,其本質追求在于既注重活動的形式,也注重知識的學習,通過系統的活動設計來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4]既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學方式達至“授之于魚”而“授之于漁”。
三、構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的原則與途徑
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構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應遵循三個基本的原則。一是活動性和學科性相結合的原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的構建是為實現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讓學生在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中獲得學科知識。二是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活動型課程的主要特點,沒有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課堂教學,就無法真正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通過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主動探究、合作交流、領悟知識,才能使學生能動地、創造性地獲得知識。三是合作交流和實踐參與相結合的原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型”課程必須注重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合作互動交流,合作交流是“活動型”課程的主要方式,通過交流合作、問題討論,增強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在合作探究中增強感性認識,培養科學精神,感悟公共參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項核心素養是要通過學科學習,真正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能力,是學科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充分結合的產物。達此目標,必須在課程中以核心素養為引領,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課堂內,構建活動型課堂教學,在課堂外,構建活動型課程實踐。一方面,課堂內———構建活動型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以學科內容和教材文本為依據,構建“活動型”思想政治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在精通學科內容和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把知識內容分解成一連串相互銜接的具體學習任務,整合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序列化的活動設計,以達到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下完成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第一,以政治認同素養指導“活動議題的確定”。活動議題是從學科內容中摘選出來的,是包含基本價值判斷觀點的,生活化了的,能在開放性、引導性的活動中體現教學重點,攻破學習難點的主題,其指導核心是政治認同素養。如鄉規民約、班訓口號等。第二,以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指導“小組合作,資料搜集”。進行班級學生的分組,引導小組圍繞活動議題,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搜集的信息必須要充分且精當的緊貼議題。第三,四大核心素養相互融合于“交流探究”。結合所搜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小組內交流、提煉觀點,然后各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辨析,流利的表達小組觀點,并提供例證來驗證所表達的觀點。第四,活動總結,內化知識。通過交流探究,師生共同梳理活動觀點、活動涉及的主要內容、相關知識,并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以此內化學科知識。第五,教師總結,學生辯解。教師對整個活動的全程進行總結性分析,如對學生問題思考的思路、組內和組間成員的配合度、搜集資料的方法和主動探究策略等進行分析、總結,學生就教師的分析表達自己的意見、解釋過失原因及表達改進對策。
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以政治認同為導向,目標明確、線索清晰,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活動全過程,以此為指導培育學生公共參與和法治意識素養,實現了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構建活動型課堂教學模式,在生活化、結構化的教育活動中內化知識,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另一方面,課堂外———創建活動型課程實踐體系。學科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互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感受該課程的真實“動”感,在實踐活動的歷練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實踐方式可以采用校內實踐和校外社會實踐相結合。第一,校內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把整個校區模擬成一個生活社區,設計多種多樣的社區崗位供學生選舉上崗并開展相關崗位工作。學生通過在不同的崗位角色中服務他人、自我服務和管理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意識、公德意識;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學科知識。第二,校外實踐活動。相較于校內實踐活動,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能為思想政治學科素養的培養提供更加真實的體驗和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實施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社會大課堂。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下,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和生活經驗出發,圍繞學科內容主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等,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自我記錄和自我小結,教師也同時記錄實踐活動全過程,并在單一主題實踐活動結束后進行交流、分享和總結。如以社會調查為例展開實踐活動:第一步,確定調查主題;第二步,以小組為單位分配任務;第三步,搜集信息資料,進行妥善保存,以備后續活動;第四步,整理、歸納資料,撰寫調研報告;第五步,各組交流分享調研報告,師生共同評價調研結果。整個實踐活動以政治認同素養為核心,融合四大核心素養來創建活動型實踐課程。在實踐活動中以學習學科知識為任務,通過課程內容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機對接,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資源利用的更加充分,在活動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團隊精神,提升學生的服務意識,體驗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感和增強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忠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2016(19):49.
[2]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1):5.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39.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作者:曾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