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理氣藥教學思路與方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理氣藥是中藥中的一類重要藥物,廣泛運用于中醫臨床,“中藥學”課程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氣藥的性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梳理章節概述內容、運用歸經思路分析理氣藥作用特點、重視中藥飲片的實踐認知及聯系臨床等方面分析闡述了理氣藥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希望能為理氣藥的教學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中藥學;理氣藥;教學思路;教學方法
理氣藥是《中藥學》課程的一個內容,指以疏暢氣機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療氣滯證或氣逆證的藥物,又常稱為行氣藥[1]。本類藥物多辛香苦溫,辛香行散,味苦降泄,性溫通行,主歸脾、胃、大腸、肝、肺經。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肝郁氣滯證,中焦脾胃氣滯證和胸中氣滯證等。理氣藥不僅可用于上述病證的治療,還常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例如與化痰藥相配增強化痰的效果;與瀉下藥相配增強通腸的作用;與活血化瘀藥相配增強化瘀的療效等等。因此,理氣藥作為中藥當中一類重要藥物,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性能和功效特點具有重要意義,故本文通過理氣藥的特點探討理氣藥的教學思路與方法。
1梳理章節
概述部分內容,重視運用歸經思路對理氣藥作用特點進行講解
1.1內容梳理理氣藥一章概述部分主要涉及五方面內容:理氣藥的含義、功效與臨床應用、性能特點、配伍和使用注意。這五方面內容對理氣藥的總體特點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分別說明理氣藥的作用、主治臨床病證、性能特點、常用配伍及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等。其中,理氣藥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為重點內容。
1.2章概述內容講授思路理氣藥章概述的五方面內容是緊密聯系的,在講解的過程當中應盡量使其有關聯。比如理氣藥的含義當中提出理氣藥是以理氣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療氣滯或氣逆證的藥物,在當中已經包含了功效和臨床應用的內容,即理氣藥都具有理氣的功效,在臨床上都用于治療氣滯或氣逆證。對理氣藥的功效和臨床應用的講解是章概述的重點和難點,講解的思路和方法將直接影響到對具體藥物的掌握。藥物的功效與性能關系密切,性能是功效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藥效機制的理論依據,因此兩者的講解也需緊密聯系。從理氣藥而言,由于其大多數藥物都性溫味辛,故具有行氣宣通的能力。在作用特點明確的情況下,為了在臨床上更好的發揮理氣藥的作用還需要好的配伍,此時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導致氣滯的諸多原因讓學生去自己發現理氣藥的臨床配伍特點(如食積,蟲積,瘀血等都可導致氣滯,可引導學生思考并自己做出配伍),同時也將理氣藥的作用優勢與配伍的多樣性聯合起來。最后,為了更全面的掌握理氣藥的應用必須得重視使用注意,可從性能的層面主要是理氣藥的辛香之性分析理解理氣藥的臨床禁忌證及煎服方面的注意事項。總之,從注重相互聯系、著重功效和臨床應用,引導學生共同分析等方面層層遞進對章概述內容進行講述。
1.3重視運用歸經思路對理氣藥功效和臨床應用進行分析,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理氣藥的功效和臨床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但在各版教材中并沒有對理氣藥的具體藥物進行相應的分類講述,這樣在講解理氣藥時感覺比較雜亂,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在講解本章時通過對理氣藥作用特點的分析,著重運用歸經思路對理氣類藥物進行分類講解。根據理氣藥的歸經部位及治療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疏肝解郁藥、理脾和胃藥、疏肝和胃藥和寬胸散結藥四類。其中,疏肝解郁藥主歸肝經,主要用于情志失調、或寒暖不適、或瘀血阻滯,致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出現脅肋脹痛,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疝氣腹痛,睪丸墜脹等病證,常選用的藥物有香附、青皮、荔枝核、川楝子等;理脾和胃藥主歸脾、胃、大腸經,主要用于飲食不節,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致使脾胃氣滯,升降失常而出現脘腹痞滿脹痛,噯氣吞酸,惡心嘔吐,不思飲食,以及引起腸道氣滯而出現的大便秘結,瀉痢不爽、里急后重等病證,常用藥物有陳皮、枳實、枳殼、木香、烏藥、沉香、柿蒂、大腹皮等;疏肝和胃藥主歸脾、胃、肝經,主要用于情志不遂,肝氣橫逆犯脾胃,胃失和降,肝胃氣滯,脘腹脅肋疼痛,惡心嘔吐,嘈雜吞酸,不思飲食等證,常用藥物有佛手、香櫞、玫瑰花、梅花等;寬胸散結藥主歸肺、心經,主要用于寒痰阻滯或痰瘀阻滯,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所致的胸悶作痛,喘息咳唾的胸痹證,常用藥物有薤白、枳實等。通過這種分類和梳理,更易對理氣藥進行掌握且更貼近臨床應用,與此同時,進一步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和層次遞進教學方法相結合,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由老師講授到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結論的教學效果[2,3]。
2通過加強理氣藥中藥飲片的實踐認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中藥學》課程的開設時間為大一的下半學期,此時大多數學生對于中醫藥知識了解很少,對中醫藥的很多理論和知識感覺生僻難懂,而《中藥學》內容繁瑣,如果只憑任課教師口頭傳授,難免覺得枯燥乏味,此時如能提供中藥飲片配合教學,提高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在聽課的同時能看到、摸到、聞到、嘗到藥物,必能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改善學習的乏味。因此,中藥飲片識記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4]。講授理氣藥的過程中,可采取飲片認知的方式來提升課堂趣味性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比如來源相同的陳皮和青皮,前者為成熟果皮,表皮色黃主入脾經能理氣健脾;后者為未成熟果皮,表皮色青主入肝經可疏肝破氣;玫瑰花花蕾色紅而能活血止痛;木香氣味芳香濃烈而特異,行氣止痛力強;川楝子似金色鈴鐺故又名金鈴子等,學生通過親身的感受能增強藥物在頭腦中的印象,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3適當的聯系臨床病例,重視“方藥貫通”理念,加強學生對理氣藥臨床應用的認識
理氣藥部分雖屬專業基礎課內容,但在教材當中涉及了大量的臨床應用知識,比如藥物與病證的聯系,藥物之間的配伍以及大量的方劑內容等等,此時適當加入一些臨床內容能更好的堅定學生的專業思想,能讓一部分好學的學生更早的感受到中醫辨證施治過程,為接下來的臨床學科做好鋪墊[5]。例如,二陳湯的陳皮配半夏化痰理氣;枳術丸的枳實配白術行氣健脾;香連丸的木香配黃連燥濕行氣;金鈴子散的川楝子配延胡索疏肝行氣止痛等等,這些常用配伍、藥對及所對應的病證在講解理氣藥時可以適當的分析講解并引用病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6]。在臨床應用中,如果沒有扎實的中藥功底,根本無法達到臨床的隨證加減運用,臨床療效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在講授中藥時,既重視單味中藥的功效,又重視組間配伍作用,適時穿插常用配伍和藥對的講解及臨床病例是很必要的。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理氣藥章概述部分內容進行梳理,重視運用歸經思路對理氣藥的功效和臨床應用進行分類講解,強調引入理氣藥中藥飲片識記課來增強學習趣味性和適當聯系臨床病例等方面探討理氣藥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希望能為理氣藥的授課方式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陳蔚文.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11-227.
[2]賈玉梅,崔瑛.以問題為中心學習PBL課程模式的優越性[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21(1):66-67.
[3]崔瑛,賈玉梅,李寅超,等.中藥學層次遞進教學模式的探討[J].藥學教育,2008,4(1):27-28.
[4]李楊.中藥飲片識記課的設置對中藥學教學質量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121-122.
[5]劉冬,楊衛平,梅穎,等.中醫臨床類專業《臨床中藥學》教學思路與方法探討[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6,38(1):69-71.
[6]梁新武,吳立明.藥對與中藥學教學[J].時珍國醫國藥,2007,8(18):2059-2060.
作者:劉頂鼎;劉冬;陳芳;云雪林 單位:貴陽中醫學院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