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視域下校園文化的建設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校園文化理念的缺失。目前很多的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沒有核心理念,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將校園文化建設局限于學生管理和學生思想教育層次上,沒有考慮到學校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和發展定位。缺乏整體設計與長遠考慮,沒有樹立全員共建意識。缺乏必要的組織、制度和物質保障,沒有統一的可操作的評價指標。
(2)校園文化內涵貧乏。當前,有些高校校園文化內容相對貧乏,對校園文化的內涵和要求認識不夠,流于形式,急功近利,文化形態低層化,不能突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辦學宗旨,削弱了校園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出現了“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難覓;娛樂型活動膨脹,科技型活動式微”的現象。注重建設物質文化,忽視培育精神文化;注重張揚顯性文化,輕視挖掘隱性文化。
(3)校園文化特色不顯。許多高校校園文化單一,缺乏特色。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出現趨同的傾向,如學校的建筑風格、專業設置、組織體系、管理制度等都大同小異,學校的校風、校訓、校歌、校徽等都缺乏本校的特色。此外,文化活動“跟風趕潮”現象嚴重,內容雷同,形式相似,缺少個性,一些活動參與性也不強,流于形式。校園文化建設應體現本校的學科特色、辦學理念、目標定位和發展戰略。
2構建生態視角下和諧校園文化的思考
生態學的理念正改變和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展,決定了學校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我們要從“導向”“、內容”和“機制”等方面加以創新,構建生態、和諧的校園文化。
2.1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將生態學理念貫穿于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積極構建正確的生態價值觀,以生態的眼光看待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學會尊重自然、愛護環境、保護生態、注重人與自然可持續協調和諧發展。必須重視師生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維持生態平衡,讓生態文明價值觀扎根校園,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積極提倡精神生態與自然生態的良性互動,建構一種以生態整體利益為宗旨的自然的、生態的、綠色的、可持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從而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始終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平臺,整合校內外資源,將校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有機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全方位地開展校園文化宣傳工作,在全校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2.2構建和諧的內容體系
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教育,培育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讓他們對環保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鼓勵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科技競賽等方式廣泛傳播生態文化,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生態實踐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生態行為。將生態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融合,充分發揮隱形課程“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培育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為把我校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生態性創業型大學而努力奮斗。建立相對平衡、協調共進的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因子。還要建立良好的網絡文化生態,形成有效網絡信息監督體系,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努力實現建筑設計、設施構造、校園景觀等的綠化、美化、文化化、現代化、生態化,積極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融入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精神。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還要從我校的學科專業特色出發,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努力培育竹文化、茶文化、健康文化等特色校園文化。
2.3建立規范的管理機制
制定出可操作的考核辦法與評估細則,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用制度文化規范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發揮師生在執行制度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重視教育引導,將管理和教育進行有機融合,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本體。給人以充分的自由和自主空間,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從而營造更好的管理文化氛圍。積極構建多維的、開放的學校—家庭—社會—自然一體化的和諧校園文化活動生態系統,對系統中的各種要素和資源加以科學協調、合理配置,使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生態系統保持良性發展的生態平衡。還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經費保障,從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作者:葉斌單位:浙江農林大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