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普劇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在多個領域都廣泛應用,在文化傳播領域多媒體技術極大的方便了提升地域文化影響力。如何利用多媒體實現文化的傳播,成為新時期大家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科普劇有助于促進一地文化向另一地的傳播,尤其是在當下,我國很多特色文化并不為他國所知,致使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在國際上大打折扣,故而本文從文化傳播角度切入分析和論證科普劇的傳播效用,希望基由科普劇的創新,促進我國文化的傳播,提升我國國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科普劇;文化傳播;軟實力
引言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這一概念,并表明,軟實力主要在于“屈人之心”,通過軟實力達到軍事經濟等“硬實力”無法達到的目的。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時間尚短,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軟實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他國了解我國的形象,多是通過美國、英國等媒體,這使得我國國家形象在世界上處于較劣的態勢。當前,在國際上流行一種新的科普形式,即“科普劇”,科普劇通過采用互動表演的方式,使他人在觀看中了解一地的文化,故而筆者認為利用多媒體大力宣傳科普劇對一地區或一國的文化傳播有重要的作用。
一、科普劇及文化傳播的概念
(一)科普劇
科普劇是最近借助多媒體而流行的一種新的科普形式,科普劇的類型豐富多樣,如相聲、小舞臺劇、舞蹈、小品、音樂劇等等均屬于科普劇的范疇,利用科普劇,民眾可以從中感悟到科學的精神,同時也能將一地的文化宣傳出去,從而提升該地的形象,促進當地的文化傳播。
(二)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互動現象,是文化的遷移。文化從一個地區傳到另一個地區,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通過互動,增加兩地之間的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保護文化遺產公約》中,其規定第2條指出,文化遺產可以被定義為各種實踐、表演、表現、或其他活動,是每個民族的個人作為他們的知識、文化以及技能的表現形式等,廣義上的文化遺產還包括民族相關的工具,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故而也可以說,文化的傳播實際上是一地區各種實踐、表現、知識等向另一地的擴散。
(三)科普劇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
從文化傳播的傳播形態來看,傳統的文化傳播多為圖表以及文字,而科普劇借助網絡則可以利用音頻、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傳播,使受眾視聽結合,更好的了解一件事或者一地的情況。例如我國之前向世界展示我國國家形象,會通過播放高鐵、大廈視頻展現我國的現代化,通過播放長城、故宮等視頻來展現我國的歷史文化,使他國充分認識到我國的形象,認識到我國有厚重的歷史積淀以及飛速的發展的政治經濟。如果在這些視頻圖像中再加入科普劇的方式,則對受眾的吸引力更高,更能增加受眾對一地文化的接受度。從文化傳播的交互性上來看,科普劇的另一優點是交互性極強,無論在不在現場,科普劇均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實現交流。
二、當前科普劇現狀及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科普劇現狀
我國科普劇推廣時間較晚,近年來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是推廣范圍仍然比較小,多是在科技館以及學校中才會有科普劇。國家對外形象的展示、對內對民眾的文化素養培養等均還沒有引入科普劇,且科普劇尚未被民眾廣泛接受。實際上,科普劇完全可以作為對外文化傳播以及對內民眾了解文化的有利方式。具體來說,網絡信息的合理以及科普劇對我國文化的介紹有利于樹立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有利于提高我國軟實力,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如除了定期推送真實有效的信息,網站的組織系統、搜索系統、導航系統、交互系統以及呈現的界面等各項元素都應當進行優化,使科普劇的效用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更有效方式的將信息呈現給用戶;對內來說,可以利用科普劇合理的增加一些國內外的文化、生活、體育等受眾關心的相關消息,并且采用科普劇的形象表現出來,以便增加瀏覽與互動,這將更有利于淡化宣傳意思,增強真實感和可信度,在有效引導輿論的同時進行文化的傳播。
(二)在文化傳播中科普劇的不足
在文化傳播中,科普劇的不足之一為傳播的信息不夠簡潔,不夠明了,所以受眾難以從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且傳播的主題不夠清晰,最終導致文化傳播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另外,在傳播中對社會事件的利用度也不夠,故而受眾對當地的文化等可能會持一種否定的態度,從而影響到文化的傳播。最后,部分科普劇是一種干巴巴的“科普知識”,重在“說理”而不是“使他人接受”,科普劇中沒有融入情感,從而導致科普效果不足。另外,因為科普劇通常比較短小,所以有時候科普劇并不能自成體系,需要多個科普劇相串聯,才能使一地的文化比較清晰的展現出來。
三、文化傳播下科普劇的調整措施
(一)傳播信息應簡潔明了
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對各種傳播方式的耐性也不斷減少,對于很多“劇情”人們往往都“自動屏蔽”,所以只要簡潔明了的傳播信息才能達到較高的傳播效果。簡單來說,就是傳播的信息要有重點、有中心、信息不累贅、差異化明顯,將需要傳達給受眾的重點信息高度概括,創意傳達。這個重點就是文化的重要特點和優勢,例如我國長城故宮等文化給人一種“歷史積淀”能感,若將重點放在歷史上,夠給受眾十分明確的信息。
(二)巧用社會事件進行創造
文化的傳播不是孤立的,好的文化傳播必須能夠融入社會的大背景中去,實際上,文化傳播本身就是對社會情緒、事件的一種回應,當出現重大事件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這個事件上,忽視社會事件的影響,孤立的進行文化傳播,將難以收到應有的市場效果,高明的策劃都會利用社會事件為自己的文化擴散影響。對于科普劇來說,將文化事件融入科普劇之中,將有利于受眾的接受。例如最近的四川九寨溝地震,通過科普劇將我國的“和”的文化傳達出來,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從而促進我國更好的發展。
(三)確立獨具特色的傳播主題
主題是文化傳播的眼,能夠對科普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美國著名策劃大師羅瑟•里夫斯提出了著名的USP理論,成為思考策劃主題的重要工具。USP理論要求策劃人員在考慮主題時,必須要關注內涵文化的延伸、受眾對于傳播內容的接受度以及宣傳主題必須積極向上,具有時代特色。故而科普劇在進行文化傳播時候,也需要確定獨居特色的傳播主題,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播。例如在宣傳我國的歷史文化時候,可以讓設置“歷史情景劇”,使不同的人表演我國歷史上的故事,如“囊螢映雪”、“蘇武牧羊”等等,從而使大眾了解我國的文化精髓,促進文化的傳播。
(四)傾注情感訴求
情感,是支配人們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傳播樂于與受眾進行情感上的溝通,為受眾提供一個有趣、真實、親切的形象,提高受眾對該種文化的興趣,引發受眾了解該種文化的欲望,從而引導受眾為文化增添人文意義。所以在創作科普劇時候不能干巴巴的只進行說理,而應該融入情感,使受眾更樂于接受。科普劇的宣傳和推廣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來定向開展。例如,針對小學生多為他們呈現一些愛家、愛國、尊師重道等題材的科普劇,這些科普劇可以反復多次通過學校播放,還可以結合節假日為學生定期投放一些具有特色的科普劇,激發學生心底的認同感,促進學生積極接受;針對大學生則可以多為他們播放一些責任、法律、人生觀等內容的科普劇,為他們走入社會打下基礎;針對社會人士則可以推廣一些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等方面的內容,促進和諧社會的穩步發展。在當前世界中,軟實力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大國的關注點,一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對國家形象的構建有重要的作用,同樣的一國文化的對內傳播對民眾的文化素養的提升也有極大的利端。筆者認為,為更好的進行文化傳播,科普劇是一種較好的形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更多的人關注科普劇的創造,從而使文化傳播更為多樣化。
參考文獻:
[1]肖嘉琪.科普活動在群眾文化中的作用與意義[J].科技展望,2017,27(14):266-267.
[2]曹珊.發揮科技館科普教育功能創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J].科技視界,2016,(23):380.
[3]陳曉洪.科技博物館組織文化探討[J].廣東科技,2016,22(06):3-4.
[4]苑楠.探索科技輔導傳播方式的創新[J].未來與發展,2017,41(07):83-85+92.
作者:胡波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