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對“美麗鄉村”的正確認識,是合理規劃配置鄉村景觀設計、提升鄉村居民生活質量、促進鄉村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通過討論了“美麗鄉村”內涵、建設的原則,得出建設的方法,并以商洛市山陽縣板廟村為例,詳細介紹了“美麗鄉村”在實際建設過程當中的營建策略,表達出“鄉村景觀建設應以構建適宜的鄉村生活空間為重,尊重鄉村原有肌理風貌、發揚鄉村地域特色、注重鄉村生態建設”的規劃設計觀點。
關鍵詞:美麗鄉村;景觀設計;板廟村
十八大提出了“美麗中國”的理念,給城鄉發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各項建設的投資力度增長迅速。但同時由于自身經濟、管理、意識等方面落后,資源的缺乏,影響到農村建設的綜合效應。因此針對農村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美麗鄉村”的概念應運而生。它提出鄉村建設應跳出原有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從單一的追求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通過鄉村面貌的維護和提升,完善村莊的文化基礎和生活設施,挖掘鄉村本土優勢,促進鄉村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一、“美麗鄉村”的內涵
“美麗鄉村”的理念,不僅是針對于鄉村景觀建設層面,更重要的是鄉村社會層面的建設。其一,景觀層面.可以實現鄉村景觀規劃建設的提升,完善區域自然和人文環境,分析當地地理優勢,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創造出突顯鄉村特色的景觀環境,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自然環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觀效果外,同時減少對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1]。其二,社會層面。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需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發展規模,豐富各類物資,營造富裕的生活條件。同時,在生產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促進村民建立友好互助關系,形成文明友善風氣,完善農村和諧發展。
二、美麗鄉村景觀設計的原則
(一)整體綜合原則
“美麗鄉村”不是單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組成的統一整體,因此在規劃時,要著眼于整體進行各景觀要素的優化和組合,使其與自然鄉村環境相融合?!懊利愢l村”的建設既關乎于外在的美麗,更需關注內在的宜居。規劃時應尊重當地文化特色、生產生活習慣,堅持以點帶面,精心打造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且兼具鄉土文化特色的鄉村人文環境。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要統籌規劃,充分展現鄉村的生態之美、人文歷史之美、文明現代之美,綜合產業、文化、生態、旅游,使美麗與宜居并存,宜居與宜業相融。
(二)生態保護原則
一般而言,景觀規劃需要在現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相應調整,從而滿足景觀建設的要求。生態環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鄉村的一系列生產生活活動,在無形當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景觀的營建過程中,要協調景觀與自然、人與自然的相處關系,遵循生態保護和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相結合原則,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形成鄉村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環境。
(三)地域特色原則
鄉村作為中國文化的發祥地和農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農耕文化特征,承載著寶貴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且因為地理特征及民族間的差異,形成特色各異的文化,因此在進行“美麗鄉村”規劃設計時,從地域特色的原則出發,通過合理的規劃分析,從當地的文化中提煉精華,創造出獨特的鄉村文化。通過此手段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地域鄉村文化,同時更能獲取當地居民的認同。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尊重鄉村原有肌理,營建符合當地風土人情的景觀形態,根據合理的區域劃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態特點,又可以代表鄉村文化,充分體現鄉村文化素養。
(四)可持續性原則
在我國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鄉村受到人口、經濟、文化、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側重粗放型的資源開發利用,出現諸如森林亂砍亂伐、土地不合理開墾、圍湖造田等現象,給鄉村環境和現有資源造成了極大傷害,生物和景觀多樣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壞[2]。因此,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應善待自然,規范人類發展行為,實現鄉村自然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三、美麗鄉村景觀設計的方法
(一)以鄉村肌理為依托,構建聚落景觀格局
村落作為人類聚居的主要形式,經過歷史的發展和積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態,該形態成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美麗鄉村”的景觀營建中,應合理規劃,尊重鄉村肌理,構建聚落式景觀格局。在實施過程中,需保證景觀和居住群落之間的緊密聯系不被打破,保證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不受影響,并且為情感溝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條件。而且還要合理分配景觀和休息、勞動和娛樂區域,促進各區域之間的聯系。最后,進一步挖掘當地景觀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溫馨的聚落景觀格局。
(二)發揚鄉村地域特色,創造魅力特色
景觀鄉村的傳統歷史、風俗人文、鄉情鄉風等,都是當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個鄉村地域特色的體現。因此,在“美麗鄉村”的營建過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當地的鄉土元素,例如當地的建筑形式、鄉土植物、鄉土材料及別具當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對地域特色的提煉和發揚,促使生活環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突顯出區域景觀的特殊性,體現了該地區獨特的文化內涵,增強了鄉村景觀獨特魅力,也能夠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
四、板廟村景觀規劃設計分析
(一)區域概況
板廟村位于陜西商洛市山陽縣境內,山陽縣屬陜西東南部、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東鄰丹鳳、商南,西交鎮安、柞水,南接湖北鄖西,北與商州毗鄰,有“三山夾兩川”之稱。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以農業、藥材和礦產為經濟支柱。境內森林覆蓋率達62.9%,植物種類豐富,既有許多南方植物,也間雜生長許多北方植物,山大溝深,耕地與河流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板廟村處山陽縣石佛寺鎮,毗連毛溝村、臺上村、呂溝村,周邊大山環繞,風景怡人。該村現有村落生活環境較差,經濟水平一般,土地大多為集體所有制下的自營形式,主要類型有農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層為主,滿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樣式參差不齊,與鄉村風貌特色不統一,村子零散為數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護,處于危房狀態。
(二)板廟村景觀規劃設計
1.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
板廟村的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需要在滿足村民群居式生活習慣的要求基礎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和美觀度。在板廟村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村民活動空間較為局限,在農忙之余不能發展其他業余愛好;二,村中基礎設施不完善,出現垃圾隨處亂堆造成環境污染、廁所不合理設置影響鄉村整體風貌及造成環境污染、道路系統不完善并且陳舊破損嚴重、公共照明系統不完備影響村民夜間活動等諸多問題;三,村容村貌雜亂無序,出現亂搭亂蓋現象,破敗的簡易棚影響整體村容風貌,建筑樣式和色彩參差不一,有紅磚墻亦有瓷磚墻,有坡屋頂亦有平頂房。針對以上問題,在板廟村規劃設計中提出的策略為:一,村中設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閑、運動的場所。在場所的設計上,協調村民的人口數量和場地的尺度進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設造成浪費,也避免造成場地緊缺,同時通過對各年齡段村民活動需求進行調研,盡可能在有限的空間中設計出滿足各年齡段村民的活動需求的場所;二,加強板廟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各級垃圾回收點、規范廁所設置及統一其建造樣式、整修及合理規劃道路系統、設立規范的公共照明系統并在重點區域進行著重照明;三,根據地域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建筑外觀整改。板廟村位于陜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陜西關中特色和陜南民居特點,在設計中借鑒傳統的建筑式樣,進行進一步提煉,利用原有的白墻為基調色,輔以灰色和木色,統一建筑外觀,使整體村容風貌和諧統一。
2.生態性景觀規劃設計
在傳統的新農村改造過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將農村建設的更貼近城鎮,所以在建設材料及樹種的選擇上,更愿選擇與當地環境不相適應的城鎮建設材料和嬌貴的觀賞性植物,不僅使得村莊失去了原有的樸素風味,同時忽略了生態平衡的保護。在“美麗鄉村”的營建過程中,需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生態性原則,因此在對板廟村的規劃設計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種植當地鄉土植物。鄉村非常寶貴的財富就是它所蘊含的樸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為提升鄉村風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選擇上以當地本土物種為先,進行合理配植,達到烘托鄉村氛圍、改善鄉村環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態材料。在對板廟村場地規劃和設計中,采用該村隨處可得的毛石、青磚、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進行組合搭配,不僅可以節約成本降低生態影響,而且該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圍自然環境更加協調,加強了鄉村的質樸之感。
3.生產性景觀規劃設計
板廟村以傳統農業和經濟林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在對生產性景觀進行規劃過程中,應合理利用土地,規劃經濟林種植區域,將成熟季節相同的農作物交叉種植,形成顏色各異的板塊,在經濟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訪游客能夠更好地通達其中,增加農民收益。
五、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不僅僅是景觀美化,其本質是鄉村景觀建設應以構建適宜的鄉村生活空間為重,尊重鄉村原有肌理風貌、發揚鄉村地域特色、注重鄉村生態建設,發揮鄉土資源優勢,綜合利用景觀要素,營造優質鄉村景觀。
參考文獻:
[1]陳青紅.浙江省“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初探[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年.
[2]肖篤寧.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環境影響評估方法[M].倫敦:牛津布魯克斯大學UCL出版社,1995.
[4]張俊竹.商業櫥窗EAVFS感性設計模式的構建研究[J].美術觀察,2016,(03):130-131.
作者:時培文 單位:安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