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瀕危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闡述貴州歷史沿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搖籃,了解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進而對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流失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應對流失的辦法。
【關鍵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核心的精神、技藝、經驗,是人類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增進民族間交流、民族情感的紐帶、是維護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文化基石。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無疑,它必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搖籃,是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地。
一、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把人的精神、技藝、經驗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18和19世紀時期,沒有非遺之說,但有學者提出將世界上的口頭文化傳統記載下來,筆者認為,這是開始了非遺之說的源頭。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定義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推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步伐,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出時間不長,相對較新,1982年的墨西哥會議第一次出現“非物質遺產(patrimoineimmatériel)”的概念,2001年,首次公布了第一批共19件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1]。
二、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我國古人類時期,貴州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勞動,創造著貴州的遠古文化、遠古文明。從春秋至清代,經過了各時期的改朝換代,各個時代的改革、變遷,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生息在這里主要有漢、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滿族、畬族等18個民族[2]。貴州這種多民族融合為一體的地區,它的歷史與變遷都有著它的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使其文化、藝術獨具特色,文化豐富多元,在其文化的深層里,還可以看到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與變遷,以及文化元素的多樣性。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類有民風、民俗、民間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手工技藝等。至今,貴州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侗族大歌,海龍囤土司遺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苗族古歌、刻道、侗族琵琶歌、銅鼓十二調、木鼓舞、蘆笙舞、儺戲、安順地戲、彝族撮泰吉、木偶戲、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戲、思南花燈戲、侗戲、苗族服飾(刺繡)、茅臺酒釀制技藝、水書、仡佬毛龍節等。貴州省一、二、三、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0項,傳承人有45人,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達584項[3]。
三、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原因
貴州是多民族地區,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發展模式,反映出各地域歷史、文化、地理、風土人情等有關的物質文化,而這些物質文化中所包含的非物質文化往往被邊緣化而流失。1.外來文化的影響。貴州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口大量遷入,由于這些外來文化基因的影響,導致貴州文化的大融合,這些不同文化的積累、傳遞、傳播、融合與沖突引起了新文化的增長和舊文化的改變,一些文化會越來越強勢,一些文化會逐步被邊緣化,甚至是被吞并、侵蝕,導致了我們的文化內容或結構發生變化,以至于一些文化品貌、文化風格、文化特征的流失。2.重視程度不夠。人類歷史發展至今,已經有很多輝煌的文化遺產,許多偉大的創造因歲月的流逝而被掩埋,沒有得到及時保護,導致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此外,由于經濟地位、教育水平的差異,職業、社會聲望、權力的不同,造成了社會階級和階層關系的變化,導致文化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從而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3.地域經濟落后。由于經濟落后影響了交通發展,一些非物質文化流傳于偏遠的山區,由于山高路遠,山深地僻,交通閉塞,對外傳播受限,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人們走不出去思想就落后,導致人們無心、無力去發展、創新原有的文化,以至于原有的文化無傳承人,傳承人無從查找,乃至于失傳,最終該文化慢慢消失。
四、如何應對貴州非物質文化流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DNA,要確保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世代相傳,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樣來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認識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對保護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的重要性,順利應付全球化對民族文化傳統和地方性知識的挑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確保貴州非物質文化傳承及創新,應對貴州非物質文化流失現象[4]。1.對貴州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展開以訪談、觀摩、座談會等形式的社會調查,獲取第一手的實證研究資料,為科學總結提供經驗支持,預防流失于未來。2.對新采集、深挖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相關文獻進行整理,拜訪親歷者和當事人,挖掘不同角色的歷史當事人,如:茅臺酒傳統釀造工藝,作為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的茅臺酒還應該去挖掘它的酒文化內涵,比如茅臺酒的祭典儀式、茅臺酒的傳說等,經過深挖掘整理后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根基。其次,2015年7月海龍囤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否還包含有其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有待挖掘和拓展。此外,貴州遵義的“赤水十丈洞瀑布”被贊譽為神州又一奇觀,還有被稱之為“生物活化石”的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四洞溝,以及貴州省內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等。這些無疑包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待進一步采集、挖掘、整理。3.積極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搜集、挖掘和整理“活史料”,拓寬研究視域,深化認識與理解,提煉富有創新性的理論和方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本土化、多元化體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文化,要到實地調查,搜集、挖掘、整理具有特色的東西,因為這種“活”的文化它自始自終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傳這種文化傳遞方式從而延續下來,以聲、形和技藝這種表現形式來傳承,因此了解這些“活”的文化對應對非物質文化流失現象至關重要,是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發揚光大、健康發展所提供的有益的參考依據,從而進一步明確我們所要保護或傳承的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核心文化因素,重視地方文化繼承、發揚、交流,促進多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和與現代文明的和諧發展,減少、降低、杜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4.有針對性地選用搶救性、生產性、整體性、立法性等不同的保護措施,以傳承模式有效保護的為基礎,制定出科學的規劃和實施方案,讓專業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個人結成專業性、非營利性的保護團體,共同研究和探索,促進地區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保護、傳承、傳播。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發展訴求緊密聯系,這些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地豐富我們的歷史文化寶庫,豐富我們的文化內涵,我們要進一步對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時代價值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將其傳播的能力增強、存在的空間做大、宣傳的手段多元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今的生活產生共鳴,傳遞、傳播、保護好這些人類的文化遺產,我們要正確認識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瀕危的緊迫性,因為消失的文化與文明不能再生,這是值得憂慮、重視的問題,等到我們的子孫在將來的一天,僅僅只能從歷史課本中才能查到它精神、技藝、經驗的時候,這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和遺憾。
[參考文獻]
[1]韓永新.論新世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劍南文學,2013,(10).
[2]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志•地理志[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3]醉美貴州.貴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Z].貴州百科信息網,2011.12.22.
[4]祁進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可行思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
作者:萬彩霞;官琴;艾虹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