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周代服飾下的等級制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蘭臺世界雜志》2014年第S3期
深衣。在先秦深衣為王公到庶人的常用衣著,于戰國期間流行,寓有深意。著堯之衣,講堯之言,亦為堯了;著桀之裳,講桀之話,行桀之事亦為桀。深衣它的“深意”,在于此,規、矩、權、絕、衡此五種原理也被應用了,衣袖的圓像規,領口矩像方,其背垂直得像繩,下擺平衡得向權。文武都適合,并且省工,婦女方于裁制。祭祀的禮服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則是上衣下裳縫在一起,下裳有幅折,上衣襟與裳在右邊相連,即所謂“右衽”,這是當時與域外少數民族的區別之一。腰間束帶,下長不及地,袖長可以運肘,反收時,袖端可收至小臂,衣領和衣袖的邊緣都用絲布滾邊。
二、周代具體服飾個案舉例,剖析其等級制度
1.袍、襪、鞋。袍。據說“周公抱成王宴居,施袍”,至少在周代已有了袍。古代“袍”有兩種,一種稱“螢”是以薪絲棉絮衣里。另一種用舊絲棉絮里就稱為袍。袍與衫的區別很簡單,有衣里的就是袍,無衣里則為“衫”,都是整幅布制成。通體上下,無衣、裳之別。古時貧苦人則多在袍內絮麻。襪,至少春秋時已有,具體的形制是襪蓋,還是靴形,已難斷言,當時人登席脫襪是種禮節,左傳記載,衛侯在靈臺與諸大夫飲酒,諸師因為穿著襪子登席,招致衛侯的大怒。諸師解釋說,自己的腳上長了瘡,已經潰爛,如果脫襪,恐怕招致主客的惡心,盡管諸師一再解釋,仍不能平息衛侯的怒氣,他見勢不妙,連忙退場跑了。衛侯說,如果不是他跑得快,今天我非斷掉他足不可。鞋。古時鞋可分為四種,草編織的叫屨,帛做成的叫履,皮革制的叫鞮或屝,只有麻制的才叫鞋。古代的草鞋是普遍的,因為材料容易,而且制作簡單,貴族的草鞋則很講究,不僅精工細制,而且以絲繩作帶耳。晉平公在平臺置酒,讓人在臺階前布滿了刺蒺藜,然后召師曠(晉國的大樂師)來飲酒,師曠來后,沒有脫鞋走上臺階,晉平公說,能夠穿鞋就上堂嗎?師曠脫了鞋,蒺藜刺傷了腳,不禁仰首長嘆,晉平公連忙說,這是和你開玩笑的,豈至于真的傷心起來。在一定場合下,脫鞋也是古代的一種禮節。
2.裘衣、褐衣。裘衣。古代“冬裘夏葛”,冬天穿良衣是很普遍的,各種獸皮的總稱為“裘”,其中以狐裘為珍貴。因為“狐死守丘”死后頭朝洞穴一方,大有君子不忘其本的意思,因而受到珍視,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因狐皮輕暖。穿狐裘是有等級差別的“,天子狐白,諸侯狐黃,大夫狐蒼,士大夫羔”。以白狐為王者服,最珍貴。史記里有孟嘗君士盜白狐裘故事,是說孟嘗君入秦,被秦昭王扣留軟禁,不準返回齊國,孟嘗君托人向秦昭王的愛姬求情,要他向秦王說情開釋,王姬知道孟嘗君有件珍貴的白狐裘,價值千金,提出要用白狐裘作說情條件,但孟嘗君僅此一件,又在入秦時獻給了昭王,虧得手下的士,夜入秦宮,盜出狐裘,交給秦王姬,這才脫險。裘衣的制作也有精粗,供不同等級的人穿。周禮記載司裘職務是掌管掌制作裘衣,有良裘和功裘之別。良裘是王者的皮衣,品質純良,做工精細,功裘則加工稍粗,供卿大夫穿著。裘衣外有榻衣,榻衣是皮衣的面料。天子的白狐裘用錦做裼衣,諸侯及卿大夫穿裘也有裼衣,上朝時,外面還要加朝服,脫去朝服,裼衣可敝開,坦露皮毛以為美觀。至于士以下的庶人則穿犬羊皮,外面無裼衣。褐衣。窮苦人在冬天穿不起犬羊皮的就穿褐衣。褐是用粗麻和獸毛混紡成的織料,衣質粗劣。先秦時期,奴隸在冬季勞動穿的是褐衣。如殷王武丁夜間夢見圣人,醒后各處尋訪,終于在犯罪的奴隸里找到一個傅嚴,相貌與夢中所見相符。其時傅嚴正操版筑,插泥打墻,穿的即是褐衣,還帶了繩索。武丁釋放了他,給他官做,后改名傅說,成為殷代的賢相。再如戰國時,農家學派的許行有學生幾十人,都是衣褐衣,足捆草屨,靠織席供食。楚國的儒生陳良對孟子說,許行一定要自己種的粟才食,褐衣和素冠是用糧食換來的,素冠即麻冕也叫緇布冠,農家學派的裝束很低賤,很可能正是當時一般人民的衣著情況。
3.甲胄、胡服。甲和胡服。春秋戰國之際,因為戰爭頻繁,戎服格外受到重視。貴重的甲用犀牛皮制成,涂上漆和花紋。有一種“組甲”,是合股絲繩編結的,內中加帛(厚絲棉)的稱為“練甲”。古代作戰“,甲”是重要裝備,因而士兵也稱“甲士”。非但戰爭時穿,而且私斗時也穿甲。鄭國的大夫徐吾犯,妹妹長得很美,已經聘給了公孫楚(子南),后來公孫黑(子晰)又強行下了聘禮,為解決矛盾,徐吾犯與兩人約定由他妹妹坐在屋里觀看兩人,自行擇婿。子晰穿了華美的衣裳,還送了厚禮,子南穿了身戎服,表演了箭法,最后女方選定了子南。子晰心中憤恨、穿起甲,想殺掉子南,子南也不示弱,抄起戈來,刺傷了子晰。當時士人甲胄是常備的,但下層的士兵則無緣享受這種待遇。戰國后期的趙武靈王是個勇于改革,很有作為的君主。為了在馬上騎射方便,改傳統的兵車戰術為騎兵戰術,武靈王下令“將軍”“、大夫”“、戍吏”都要穿“胡服”。大臣們都很不愿意,武靈王叔父為了此事,甚至稱病不上朝。武靈王親自到他家中做思想工作,向他解釋說“:衣服是為了便于用,禮是為了便于事”,循著老規矩辦事,并不能更高明一些,也不能適應新形勢。中山國仗著齊國的后盾,侵奪趙國土地,傷害人民,只有變法,推行“胡服騎射”才能報中山侵略之仇。在相繼說服眾大臣之后,趙國開始推行胡服。胡服和中原衣裳有很多不同處。胡服的“冠”,首部插貂尾,加黃金珰,或者插貂蟬雙鹖尾(鹖是雉類,性勇斗,每斗必有一方死才止),用鹖尾飾冠表示勇武。胡服被趙國引進后,果然使用方便,很快就在各國先后流行起來,華夏傳統的衣服也受其影響,貂尾、金蟬也成了后世官儀品級的組成部分,等級意味顯然。
綜上所述,禮始于周“,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同樣反映在周代的冠服等級制度中,進而折射出周代社會的各等級有別。通過對周代服飾個案的舉例分析,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
作者:喬洪單位: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