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棉花生產應注意的問題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長江流域棉花生產相對黃河流域來說,近年棉花種植面積的下降幅度小,但是隨著農村的“老齡化”和“空心化”進程的加快,棉花種植面積也將加速下降。為此筆者提出長江流域棉花生產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要盲目跟風,適當穩定棉花面積2009年金融危機,棉花價格大跌;2010年棉花種植面積減少,加上氣候原因造成減產等因素,2010年棉花價格瘋長。2011年新棉價格從2010年的每千克13~14元跌到7~8元,有些棉農2012年又準備減少棉花種植面積。其實,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盲目跟風,往往要吃虧。如果大多數棉農跟風減少2012年的棉花種植面積,棉花價格可能又會上漲,預計2012年的子棉市場價格會處于在2011年和2010年價格之間。另一方面,我國政府目前對棉花生產的補貼與美國相比差距很大,還應該加大對棉花生產的補貼,穩定棉花生產。
2因地制宜,選好品種對于長江流域肥水充足的田塊,建議種植生長勢強、鈴大、結鈴性又強的品種,如金雜棉3號、金雜棉13號、中棉所63、中棉所65、中棉所66、鄂雜棉11、銅雜411、太D10、C111等品種;枯萎病重的田塊,建議種植抗病性較強、結鈴性比較強、好摘花的皖棉25、魯RH-1等品種;高崗瘠薄、肥水一般的地塊,可選擇種植岱雜棉1號以及其他泗雜棉系列、南農系列等結鈴性強的穩產品種。
3科技種棉,提高棉花單產
3.1深耕土地。3年內最少深翻一次土地,冬閑田應該冬翻凍垡。沿江圩區應該加深排水溝系。沙土地應結合清溝培土20cm護根,目的是促進棉花根系深扎,減少倒伏。
3.2建議擴大地膜棉的種植面積。根據調查,近3年來,地膜棉的平均單產比露地種植的高10%~20%。主要原因是近年來長江流域的寒露風來得比較早,2010年是9月22日,2011年是9月23日。晚熟的棉花在寒露風過后蕾鈴脫落嚴重,棉子發育不良,癟子多,衣分低,鈴重下降嚴重;而地膜棉發育早,成鈴期提前,后期降溫慢,減產幅度小。
3.3增施農家有機肥。多施農家有機肥,能疏松土壤,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減少病害,后期不易早衰,顯著提高棉花產量。
3.4穩施高含量的控釋復合肥。根據地力情況,每公頃應該施用大廠生產的、含量45%以上的控釋復合肥750~1125kg,可以作基肥或者在棉花移栽后1個月內施入一半,棉花結鈴初期再施入一半。控釋復合肥的肥料利用率比普通復合肥提高20%以上,而且施用的棉田棉花前期不瘋長,后期不早衰。
3.5適當增施蓋頂肥。棉花栽培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后期的田間管理上,后期缺肥早衰,難得高產。8月上中旬,根據棉花前期成鈴情況和長勢以及天氣等因素,酌情施蓋頂肥,每公頃施入尿素300~450kg,確保秋桃蓋頂。
3.6增施鉀肥和硼肥。長江流域棉花缺鉀、缺硼十分普遍,造成棉鈴脫落嚴重,棉鈴僵小,容易早衰,吐絮不暢,不易采摘。60%氯化鉀(或硫酸鉀)使用量每公頃不能少于450kg(復合肥中含有氯化鉀的可以適當折抵),硼肥建議務必埋施1次、噴2次;每公頃至少要埋硼砂30kg或者15%固體硼肥6kg,并在現蕾和初花期噴2次以上20%以上純硼含量的硼肥,每次450g。
3.7高度重視葉面肥的使用。多年多地的實踐證明:如果在立秋到秋分的40多天里,每5~7d噴一次“秋桃蓋頂”加“稀土醇鈣”,每株能多結鈴10~20個,鈴重能增加1g以上,每公頃增收子棉750~1500kg。
3.8重視病蟲草害的防治。筆者多年的實踐證明:棉花的枯萎病難治但是可以預防。在移栽前苗床上和在移栽后半個月,分別使用艾曼海藻碘、枯萎凈、五氯硝基苯、百菌清或冠菌清等殺真菌的藥劑灌根2次,輕病地就不會發病,重病地發病也很輕。盲蝽防治。注意在陽歷4月底到10月中旬,使用丁烯氟蟲腈、乙蟲腈或者硫丹勤防勤治。棉鈴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發生重時,建議使用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蟲酰肼、氟鈴脲等高效農藥防治。使用好的有機硅助劑能夠使農藥快速布展葉片,快速吸收,提高防效20%以上。
3.9科學化調促高產。雜交棉生長旺盛,棉農往往掌握不好,不是控得不足,就是控過了頭。建議改變化調方法,打藥時勤加助壯素:在1葉1心期,每桶水(約15kg)加入1滴(約0.1mL)25%助壯素噴一次,防止高腳苗;7~8片葉(株高30cm左右)開始,每次打藥時,盛花期以前,每桶水(15kg)加入25%助壯素1~2mL,盛花期以后每桶水加入3~5mL。打頂后5~7d每667m2噴施5~10mL,打頂后10~15d再噴20~30mL。具體用量要看苗、看天而定。4提倡大戶成片規模種植或者組建植棉合作社應該鼓勵和扶持種田大戶規模種棉或積極組建植棉合作社,通過增加農用機械,統一品種,統一耕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打藥,統一采收,統一加工,降低種植成本,提高子棉單產,提升品質,從零散銷售子棉到銷售皮棉,提高種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