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地位再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國家全年工作中占有綱領性和指導性地位。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溫飽問題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當下我國已步入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特殊階段,在經濟繁榮的背景下,農業依然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尤其是自2004年以來連續9a下發中央一號文件,把“三農”放在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足以說明農業不可動搖的基礎地位。基于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的偏重,提出三點認識。
1一號文件的內容既是“重中之重”,也是當務之急
一號文件中提到的問題是中央全年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1)在耕種土地面積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滿足人口基數不斷增長所帶來的糧食需求,是關系國家穩定和安全的大事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弱國,更是人口大國。全國耕地面積約為1.22億hm2,比1997年的1.29億hm2減少0.07億hm2,保護耕地的壓力不斷增大,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稀缺性逐步顯現。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由10a前的0.11hm2減少到0.09h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凸顯我國嚴格保護耕地的極端重要性。2)盡管我國已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歷史階段,但龐大的低收入農民基數和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影響社會和諧和國家穩定盡管我國城鎮化水平2011年歷史性突破50%,標志著我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業大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歷史階段。但從總體情況看,與發達國家城鎮化率80%的水平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依然滯后,未來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城鄉收入差距的居高不下一度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2010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比為3.23,成為世界上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2011年城鄉收入差距比為3.13,雖然比率與2010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收入差距依然偏大,而且農村發展問題千頭萬緒、錯綜復雜,因此“三農”問題是目前我國亟需解決的問題,3)多年工業化、城鎮化積淀所帶來的社會繁榮光環下,農村發展嚴重滯后,城鄉二元差距明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共享改革開發成果、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53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59億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4個省吸納的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數的近一半。雖然我國工業化水平已步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基本經濟國情已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但中國的城市化率嚴重滯后于工業化,也就是說農民工為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沒有同步實現城鎮化。雖然2011年我國城鎮化水平歷史性突破50%,但如果扣除居住在小城鎮的1.5億人和進城務工半年以上的約1.5億農民工,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恐怕只有35%左右。
2中央一號文件,是國家既從宏觀層面把握
經濟全局又從微觀層面突出重點的綱領性文件,連續9a鎖定農業乃情勢所趨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的5個一號文件,重點是解決農村體制上的阻礙,推動農村生產力大發展,進而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創造物質和思想動力,那么2004到2009年關于“三農”的6個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通過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農民休養生息,重點強調農民增收,給農民平等權利,給農村優先地位,給農業更多反哺。兩個制度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以農民行為為主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誘致性制度變遷,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量和農村剩余勞動產品的增長。更為關鍵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制度創新,使農民獲得了對剩余勞動產品和勞動時間的支配權,而國家富民政策減少了工業對農業的提取量,使相當一部分農業剩余產品留在農民手中,加大了農民對非農產業投資的選擇。二是以政府行為為主體的農產品價格調整這一強制性制度變遷,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僅上述兩項制度變遷就為農業生產帶來了60%以上的增長,促進了農業大發展。2010年到2012年近3a的一號文件,突出強調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加強科技創新,旨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實現農業科學發展。
3基于農業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帶來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一號文件力挺農業科技旨在建立農業增長長效機制,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農業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最薄弱環節。近年來,我國農業災害多發重發,對糧食生產帶來重大隱患,而一旦大面積遭災,對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無疑會帶來實質性的危險。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趨勢無法阻滯,工業發展帶來的水體污染和淡水消耗導致農業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日趨嚴重,使我國農業生產形勢極為嚴峻。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金融危機的全球性影響帶來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日益頻繁,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影響世界各國經濟,我國龐大人口的溫飽和生活質量問題受到威脅。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大宗農產品價格受到多種條件制約,尤其是美國等主要糧食出口國擁有大豆、玉米等定價權,對我國進入WTO后一些農業領域的沖擊加大。這些因素使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的任務更加艱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建立農業增長長效機制至關重要。在這方面,科技的力量是無窮的。科技對糧食保穩增產作用的第一位就是種子,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科技育種為我國糧食穩定增產夯實了基礎,良種對我國糧食作物增產的貢獻率達到35%以上。在我國自然災害、異常氣象頻繁發生的情況下,科技抗災為我國糧食產量實現“災中求穩,穩中保增”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農業機械裝備的作用不容忽視。此外,科技服務為我國糧食穩定增產提供了后盾,加快了糧食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步伐,有利于推進我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深刻理解和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是各地工作的中心。把農業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是基于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確保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是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員的重要職責。必須始終保持清醒認識,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也不能因為農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更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須再接再成、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努力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再創新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