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鄉村經濟創新突破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我國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突破
1979年以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確立,塑造了農戶作為商品生產的財產主體和決策主體的地位。同時,國家對農副產品的購銷政策進行了調整,先后幾次大幅度提高了糧、棉、油收購價格,并逐步放開了其它農副產品價格。生產主體的轉移和農產品的購價的提高,一方面農村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農民的經營收益。開放了農產品流通,形成了一種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和調節農產品供求的市場機制。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轉向農村其它行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夕構多層次、多樣化形成和分工分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分散的農戶經濟基礎薄弱,加之我國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不完善,農戶無法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迫切需要強大的經濟組織引導他們進行商品生產,使小生產與大市場和社會化大生產聯結起來,為他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銷售等服務,或者說為了大幅度節省交易費用,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單體農戶不得不借助中介組織實現自身的利益。農村商品經濟越高度發展,對中介服務組織要求愈強烈,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實際上是對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呼喚。
以滿足溫飽為中心的經濟發展階段躍遷到新的成長階段,產業鏈條延長,社薈消費、技術、資源組合可能性空間徒然增大了,正確選擇合適的資源配置方式重建經濟新秩序成為經濟.組織能否適應新環境的決定性條件。新的發展模式必須以提高組織系統的組織程度來衡量,要求在“無組織”混亂狀態中產生高級化組織,后者能夠不斷攝取足夠的環境信息增加自身的有序度和準確選擇合適的資源配置方式,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村組織程度的提高和創新打開了一個突破口。緊緊圍繞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促進反映組織創新的自組織發展過程,已是農村經濟深化改革使然。
二、現階段農村社會化服務中存在缺陷與矛盾
伴隨著農村改革,體制轉換中產生的摩擦逐步在社會化服務中暴露出來。
(一)家庭聯產承包制與社會化服務滯后的矛盾,1985年我國農業生產開始徘徊,家庭聯產承包制解放生產力到了一個極限,家庭生產需要的社會化服務沒有同步進行,嚴重滯后。具體表現:(l)服務組織斷層。農村社會化服務形成。
(二)多渠道經營與服務組織主體成長緩慢的矛盾
改革使農村商品流通由供銷社獨家經營的壟斷局面被打破,代之的以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的競爭局面。而供銷社組織結構轉換、所有制轉換和行為機制轉換均在原組織框架中進行。供銷社改革是從全行業所有制轉換入手的,行為機制轉換表現為退出政府系列,辦成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把企業推向市場,組織結構只由上下級隸屬關系改為聯合關系。這種形式變化,并沒有真正塑造供銷社主體自主經營地位,與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極不相稱,主體發育遲緩。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水利、氣象等專業經濟技術部門仍在行政組織框架中運行。沒有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發展作出相應的組織結構轉換、所有制轉換和行為機制轉換,即使這些部門出現了新的生長點,但都是處于不聲不息而不是合法地位,造成其主體成長嚴重遲緩。
(三)市場機制引入與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落后矛盾
糧棉實行國家定購的產品流通不暢.價格低落,已放開的農副產品流通秩序混亂,市場超常震蕩;低級的服務組織大量涌入,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又加劇了這種趨向;低水平的過度競介護!競爭有效性不足同時并存;而且服務組織產權不明晰,企業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經濟在偏娥緊的狀態下運行,又導致企業行為不合理,如農用生資價格大幅度上漲。凡此種種都暴露社會化服務組織落后和交易工具的缺陷。
三、按照社會化服務體系模式創新農村經濟組織的思路
(一)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法規
包括資格審查和統一規則。使一些行政公司和不具備經營資格的企業、個人無法進入服務體系,同時保持公平競爭的環境。防止壟斷和渠道單一,保證競爭;防止低水平的過度競爭,制定進入服務體系的組織最低資產、人才、商譽等條件;鼓勵農產品深加工、出口外銷和橫向經濟聯合政策;取消差別對待,實行一律平等的原則,統一經營公開申報制度,每一個企業都將交易狀況、財務狀況向管理部門匯報,嚴禁倒買倒賣、層層加價,采取多渠道、少環節政策。
(二)改造縣、鄉、村三級服務組織,實現組織創新和職能轉換的統一。
社會化服務體系從縱向看包括縣、鄉、村三個層次的服務,基于完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和針對現階段服務組織存在問題,必須強化村級、重點放在鄉級、改革縣級。
1.縣級所有專業經濟技術部門撤局(委)改造為公司,其管理職能統籌到縣級綜合經濟管理部門,事業費逐年遞減,以至限期結束不撥經費。公司的職能是經濟職能‘辦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縣級各公司之間隨著經濟聯系加強,商品經濟發展優勝劣汰,組建混合型服務集團。
2.鄉級各業務服務站組織上由虛到實,經營實力上由弱變強,成為與縣公司經濟上密切相關的協作企業:鄉業務服務站以全方位的科技、物資、金融等投入的集團承包為紐帶與鄉供銷、商業、物資、外貿、金融等行業組建混合型服務集團;轉換基層社職能,推進按經濟區建社,向股份合作方向轉換。使鄉級服務組織成為村級服務組織運轉的中軸。
3.建立村級綜合服務站,發展專業合作社,密切與農民關系。村級綜合服務站可愁原來“雙代店’氣基礎上改造和調整、,將基層社的一些基本職能沉淀到村級,使之成為基層社的基礎和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前沿陣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其成為社區合作經濟職能虛化后“統一經營”職能的新載體,并創造條件使專業合作社向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體方向發展。
(三)加強橫向聯合和滲透,強化服務功能
社會化服務體系從橫斷層上分析,是各服務組織的關系向題,可能采取的組織關系如下:
1.一貫型;圍繞某項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建立服務體系,使該項產品生產過程叔流通過程完全處于某種經濟組織服務系列中。該形式多出現在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該種組織有較強服務實力,有正確決策和協調的外部關系。
2.依托型。通過某種組織的紐帶作用,把農村各種形式的服務組織結成一個服務整體,互為依托、互相協作。依托型和一貫型相比是一種比較松散型的聯合。其中該種服務組織一方面起骨干作用,另一方面協調好各種組織關系,揚長避短,分工合作,發揮群體優勢。通過劃分經營范圍、確立經營規則,避免了服務的低水平競爭。
3.參與型。某種組織通過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參與到農民自辦的專業合作社中去,借這種組織形式提供服務。這樣有利于專業合作社建立公共積累資金,控制純收入巾用于股金分配的比例,使之規范化,確保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四)農村經濟組織自身的深化改革
1.明晰所有權,強化經營權。首先,用產權關系界定服務組織的財產歸屬,通過清產核資,折股為三部分,社員股、職工股和企業股,但確保企業股不低于70%。社員和職工的年底分紅,股息和社員的利潤返還部分可以繼續投股(新吸收的現金股可以除外),以確保其經濟實力和對社員的吸引力。其次,把理事會和董事會分設的管理體制改為社務委員會統籌,委員均不脫產,一粵以上來自社員或社員社,實行社務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主任對企業的日常經營、勞動用工、工資分配、產品定價等享有充分的經營決策權。
2.服務組織目標的雙重性決定了它對內服務、對外經營,雙重目標溝通通過利潤返還形式進行。
服務組織自身的改造,兼容了股份經濟和合作經濟的優勢,它利于資源的重組和優化配置,利于打破條塊分割,加強橫向聯合,形成規模優勢,節約交易費用,提高社會化服務效率,因此,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是社會化服務組織高級化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