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外經貿的相關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外匯儲備是否太多了,是否要壓縮下來
1.我國外貿順差到底是不是過大了?
通過與國外的比較,通過與我國歷史的比較,我國外貿順差并不是太高。90年代以前我國是持續的逆差,90年代以后是持續的順差。重要外部原因是國際產業的大量轉移,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安排生產,以福建省為例,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量占福建省出口額的一半,出口產品在前三名的企業都是外資企業。我們重要的制造產業和產品2/3以上被外商或者外企所控制,大量的外匯收入實際上是外商或者外企的收入。但是,在國際貿易統計上,卻表現為原產地為中國的產品出口的外匯收入。這種外匯儲備里面的水份可能很大。
國內的原因是,國內經濟中許多商品供大于求,出口壓力很大。即使是2005年順差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占我國的貿易總額也只是7.2%,這是較低的比例,這個相對數在國際上的排列只有二十多位。
現在我國經濟增長處于高峰期,外匯儲備如此之大,不符合宏觀經濟狀態。根據有關部門的專家分析研究認為:貿易順差原因重要因素是熱錢的大量流入,大量熱錢是通過貿易渠道流入的。所以實際上的我國的貿易順差并不大。真正的順差并沒有那么嚴重。
2.外貿順差不是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因此也不是宏觀調控的首要問題。
當前我國外貿順差的積極影響大于負面影響。外貿的發展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國民就業的增加作用很大。有些國家是在找借口搞貿易保護。有些學者過分炒作我國的外匯順差,這不利于協調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與經貿關系。對我國外貿順差,應分析事實真相,不要人言亦言。
3.在宏觀調控中,要防止過于嚴重的貿易失衡。
當前,外貿順差的問題是次要的問題,絕對不宜靠簡單地通過限制出口來求平衡。要解決的是我國各地區產業結構問題。而用不正確的政策手段來解決平衡問題可能適得其反。貿易不平衡不能從單純貿易措施、匯率措施來解決,這是有一個綜合治理的問題,要加上運用產業政策、技術政策等措施。應穩定對人民幣升值的國際預期,抑制熱錢流入。改進外匯管理,解決外匯供求失衡問題。通過控制投資項目向外借款的規模、企業到境外上市的規模;通過調整出口退稅、調整利用外資政策等,都可以對解決外貿順差可以起到間接的一些作用。由于國際經濟的調整,2007年可能出現外貿出口大幅度回落,對國內產業將影響嚴重。對此,我們要有這樣的預見,早作準備,積極應對。
二、利用外資,這是歷來有爭議的問題
1.我國經濟發展對外資的需求。我們現在已經沒有儲蓄短缺與外匯短缺,那末,利用外資目的是什么?實際上,不能僅僅從我國的儲蓄額來看引資的問題,我國銀行存款到底有多少能夠轉化為有效投資?外匯儲備也要從實際內容來看。我國利用外資,并不單純是利用資金。我國共有38萬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產值、出口、稅收等方面都占有相當比重。中國保持相當高的增長速度,與我們引進的這6千6百億外商投資有密切關系。外商投資多了,本國的投資并不因此降低。內資也在發展,民營企業的實力也在增大。我國今后的發展,利用外資仍然非常必要。“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工廠”的說法來自跨國公司,因為他們將其制造基地不斷向中國轉移,中國的勞動成本比外國廉價得多。由于外商投資,形成了產業集群,產業鏈在延伸。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也在中國落戶。我國經濟發展,國民福利的提高,對外商投資的需求是必然的。
2.外資對中國形成壟斷了嗎?外資進入是在我國中國政府的嚴格管理、包括審批之下,有人說說外資是在普遍惡意并購中國的企業。擔心某些行業被外商壟斷,對一些我國沒有的行業,外資進入就不能說是它造成了壟斷,歷史上本來被壟斷的行業,也可能通過利用外資打破壟斷。
3.區域經濟發展中外資如何定位開放較早的地區就是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蘇州每年吸引的外資高達50億美元,這是很大的發展驅動因素。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外商投資企業的進一步升級與換代。
4.“市場換技術”是成功的嗎?客觀地看,外資把技術帶進來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是在它自己的企業中。外資企業也是在中國土地上企業。當代世界的現實是,絕大多數國家都已成開放的經濟體,國內市場的競爭是國際競爭的一部分。如果外商不推出新的技術產品,它的買賣就不行。我們引進的技術中,將近一半的來自外商投資。即使不在我們的手中,但通過合作、配套都能起到技術轉移的作用。
5、自主創新,還是引進外部技術問題。最初我們引進外資的政策就是為了引進國外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然而,核心技術能否依靠外國?二十多年來的利用外資的經驗告訴我們,不可能無償得到核心技術。開發一項技術需要大量的投入,利用外資是能夠得到引進技術的好處,可以學到技術開發的知識。日本引進技術的費用和消化創新的費用之比是1:10,所以形成引進一代、提高一代,再引進、再提高的良性循環。而中國恰恰相反,引進費用和吸收創新的費用是10:1,這就很可能形成引進一代、落后一代,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如果長此以往這樣下去,我們將始終處于低端,長期依賴進口和外商,可持續發展能否持續?因此,自主創新,還是引進外部技術,這很需要得到各屆人士的關注的.
三、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現貿易強國
我國實現貿易強國的基本特征應為:出口商品結構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在出口商品的價值鏈上,本國應從事較高價值活動;本國企業能掌握出口商品的關鍵技術、品牌及國際銷售渠道;出口企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能夠及時應對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市場多元化戰略、以質取勝戰略、大經貿戰略、科技興貿戰略、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走質量效益型增長道路。
1.外貿增長方式的調整成為當務之急。
當前,外貿出口主要依靠數量擴張來支撐,這種增長態勢難以長久維持,因為它將超越我國環境和資源的承受能力。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我國國情決定的,要努力尋求與可持續發展相互協調的外貿發展規模與速度。因為:
(1)要達到2020年外貿增長翻兩番的目標,靠傳統的增長方式是難以實現的,物資的消耗和環境的壓力都難以承受;
(2)國際市場容量不是無限的。我們必須在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培育品牌和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2.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內涵應為:
第一、要改變傳統的對外貿易指標體系,改變其評估和考核方式;
第二、加速貿易結構的轉變,即:出口要從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經營要從粗放型向效益型轉變,從而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第三、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與創新、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第四、大力推進品牌戰略,目前我國出口5000多億的商品中,真正擁有中國品牌的產品還不到10%,名牌就更少。在全球100個最有影響的商標中,只有"海爾"是屬于中國的。在我國出口商品中,大量是貼牌產品,好處都被別人拿走了;
第五、搞好經營方式的創新,我們過去不太重視營銷網絡的培育和建設,在認識上存在很多誤區,實踐中出現不少失誤。一提"走出去",就讓生產企業(海爾、長虹)到外面去建點,自辦營銷網點,這是不正確的。日本家電進入中國市場時,索尼并沒有自己來建點,他們是通過中介做。制造商就是制造商,不是經銷商。要推動大型的、有實力的流通企業走出去,培育中國的沃爾瑪,把自己的營銷網絡建立起來。營銷網絡的創新是當務之急,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六、有些產品、有些行業的無序競爭要向協調、自律、有序方向轉化。
第七、重視非政府中介機構的作用。過去我們過分強調政府的直接功能,不重視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特別是不重視非政府中介機構的作用。我們有很多中介機構,發展也很完善,問題是怎么去利用他們。所以重視非政府中介機構的作用,也是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進一步發展外貿,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外貿和外資在福建經濟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提出和實施離不開在借助外貿和外資的拉動上做文章。2006年全省三項指標,進出口總額達到626.66億美元,出口額達到412.67億美元,進口額達到213.99億美元。對外貿易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先進的位次,其中進出口繼續保持全國第八,出口保持全國第六。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162項,按驗資口徑,新批合同外資78.29億美元,外商實際到資32.2億美元。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特色外貿和外資,優勢外貿和外資,動力外貿和外資。一方面外貿和外資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二,對福建經濟的快速發展起著積極的拉動作用絕對不可忽視,至2006年,福建省“對外經濟貿易”依存度已達60%以上,福建省國民就業機會的40%以上來自與外貿和外資,外貿和外資在福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福建省的對外經濟貿易為福建省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支持力量。
2007年,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使命賦予了福建省對外經濟貿易行業新的任務和要求。在福建省經濟融入國際經濟同時,也有很多問題有待探討,如何通過發展外貿,促進國民就業,提高國民收入,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