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武術在國外傳播推廣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體育科研雜志》2014年第三期
1習武對象分析
本文對習武對象的分析主要圍繞表2習武者自身影響因子所提及的韓國習武者職業狀況、性別年齡、學歷水平、收入情況、習武動機和內容等方面展開。經調研發現,韓國習武者存在如下特征。
1.1習武對象分布廣泛,高學歷高收入人群比例較低韓國習武者工作行業類別呈現廣泛分布態勢,且相對平均地分布在公司職員、個體經營、家庭主婦等7個行業,男女參與比例差別較小,分別為53.4%和46.6%。習武者身體狀況整體較好,身體狀況較差者僅占2.2%,年齡結構主要以中年人為主,年輕人與老年人參與比例相對較少,60歲以上年齡段中有9人。習武者學歷水平主要集中在高中、??坪捅究?個水平,高學歷參與者較少,研究生以上學歷較少僅占5.7%。習武者月收入以中低收入人群為主,200~500萬韓元收入人群占59.9%,其次是200萬韓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占19.8%,月收入500萬韓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相對較少,僅占20.3%。
1.2習武對象認知途徑單一,現實認知與習武動機存在偏差習武者對武術的認知主要通過電影和武術表演兩種途徑,其它傳播方式對其影響較小。然而電影和武術表演強調視覺效應的特征也導致韓國習武者對武術負面認知較為嚴重,體現在66.2%的韓國習武者認為武術深奧難學、花哨夸張,35.5%的習武者對武術沒有清晰認知,練習存在盲目性,僅有23.6%的習武者肯定了武術的實用價值和教育功能。再看習武動機,78.8%的韓國習武者的習武動機是習武可防身與強身健體,這與武術的主要功能較為相符,然而與韓國習武者對武術認識的調查比照,可以看出因防身與強身健體而習武的習武者(78.8%)與認為武術實用價值與教育功能較弱的習武者(23.6%)數量間存在明顯偏差(見表3),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習武者的習武動機與現實認知存在較大距離。
1.3習武者持續性不強,習武種類以競技武術為主中國武術拳理深奧,并非習武者一朝一夕就能參悟,也非教授者三言兩語就可言明,但凡略有成就的習武者都需要長期堅持。然而當前韓國習武者習武年限主要集中在1年以下和3~5年兩個時間段,5年以上的習武者人數較少,習武年限在1~3年、5年以上的習武者所占比例較低,這說明習武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之后選擇放棄者較多。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受競技武術的影響,61%的習武者主要選擇競技套路和散手的練習,相比之下,選擇傳統武術和養生武術的習武者較少,僅占17.2%和13.5%。練習種類在兩種以上者僅有8.3%(見表4),這顯現出習武者以競技武術為主,種類相對單一。
2武術在韓傳播外部環境分析
要了解韓國習武者緣何出現上述狀況,就必須關注武術在韓國傳播的外部環境。此處亦主要圍繞表2外部環境影響因子所提及的主要方面展開。
2.1官方支持力度有限官方支持對于事物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官方支持的力度大小同樣影響著武術在韓的發展。1989年,大韓功夫協會、韓中武術協會、韓國功夫協會以及中國國術總會等8個團體合并為“大韓武術協會”,同時加入韓國體育最高組織——大韓體育會,自此中國武術正式進入韓國政府官方視野。然而,大韓武術協會后續表現平平卻讓其在韓國體育協會中地位并不突出,從而在大韓武術協會開展相關活動以及推廣武術運動時,所獲得的來自于大韓體育會的支持非常有限。官方支持力度有限直接導致大韓武術協會遭遇人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困境。有數據為證,截至2010年,大韓武術協會僅有18個職業隊,且只在3所高校中建有運動隊,注冊運動員118人。這樣的狀況使得韓國大型武術活動開展具有較大難度。另外,在武術段位制度方面,韓國雖已嘗試制定并實施自己的武術段位系統,不過韓國習武人群中對武術的段位了解程度并不高,且絕大多數人沒有考取段位的意愿,這亦和官方扶持力度不足有一定關系。
2.2市場化推廣不足,資金來源多元但有限市場化對提高武術傳播效率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武術在韓國的市場化推廣方式主要體現在武術培訓、武術賽事、武術休閑娛樂以及服裝、器械、圖書、音像等方面。其中,武術賽事多以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比賽為主,商業賽事較少。武術旅游、武術用品及相關衍生品開發等方面則還沒有形成較為明晰的市場化路線。市場化推廣的主要制約因素是缺乏資金支持。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韓國武術推廣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支持、會費、本國奧委會、企業資助、個人資助、賽事等多個方面,其中,政府支持和會費占據較大份額,本國奧委會以及其它形式的資助僅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由此可見武術在韓國推廣的市場機制仍未健全,產業化發展也處于初級階段,僅僅依靠政府及會費的支持很難滿足武術在韓推廣的要求。
2.3國際交流形式多樣,相關學術研究較少為了讓武術在韓國有較大發展,韓國官方與民間都加大了武術的國際交流力度,通過派遣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去中國學習,邀請裁判員、教練員、知名武術家來韓國講學,組織與舉辦大型武術賽事等方式提高武術在韓國的發展水平。從1989年至今,韓國參加國際武術比賽24場,單項23次獲得第一名,主要分布在散手和套路運動等項目中。然而,武術活動的多元化并未帶動學術研究的蓬勃開展。筆者在韓國KISS期刊網檢索武術相關文章,截至2013年7月底核心期刊為46篇,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歷史、武術傳播以及散手運動的相關訓練。由此可見,雖然韓國已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武術國際化傳播活動,但是學術研究較為滯后,韓國學者對武術研究整體較少的狀況仍不利于武術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提高。
3武術在韓傳播境況與傳播者
分析過習武者自身影響因子與外部環境影響因子,再來看武術自身影響因子。如表2所述,其主要受傳播內容、傳播途徑、教練員、裁判員等因素制約。
3.1傳播內容側重競技武術太極拳在韓國的普及程度相對較高,眾多武館中均有相關課程,但是最早傳入韓國的螳螂拳、少林拳以及八卦掌等傳統武術正在逐漸減少。占據習武課程主流席位的多為競技武術,即長拳、南拳、太極拳、刀術、劍術、棍術和槍術7個競賽套路。與這種現狀形成較大反差的是,多數韓國習武者都認為螳螂拳、少林拳、八卦掌、太極拳等是正宗的中國武術,具有較強的學習意愿,然而找不到合適的練習場所和指導人員。與此同時,受到武術競技化的影響,武術教授過程中較多強調動作的規范與熟練,較少講授武術運動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實用價值,使得韓國習武者無法對武術中所蘊含的的文化與精神有更多了解。其結果正如表3所示,韓國習武者普遍認為其當前所學的競技套路難度較高,且實用性不強,與自己想象中的武術差別較大。
3.2傳播途徑日趨規范和多元中國武術隨人口遷徙與流動進入韓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中國華僑在韓國境內教授武術,但是囿于語言障礙,教授內容有限。這種情形在1966年韓國人自己開設武館后有所改觀。七八十年代受香港武打片影響,武術在韓受到大眾熱捧,武館最多時達到500多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武術進入亞運會和大韓武術協會的成立使武術在韓傳播途徑由民間轉向官方,由自發轉向自覺,傳播途徑也日趨多元,如競技武術傳播途徑便已覆蓋參加國際武術大賽、邀請中國教練員和裁判員來韓指導、派遣運動員到中國集訓、派遣教練員和裁判員到中國進修等,傳統武術傳播途徑也已包含舉辦各級各類武術比賽、轉播知名武術比賽、邀請中國武術家來韓講學、支持和鼓勵武館俱樂部舉辦以及互派留學生等各個方面。由此可見,武術在韓傳播方式日趨規范與多元。
3.3武術教練員與裁判員邊緣化韓國較為重視武術教練員與裁判員隊伍建設,主要體現為積極邀請中國武術教練來韓交流以及派遣教練員與裁判員去中國學習兩個方面。前者如20世紀90年代上海體育學院王培琨教授和山西省體工隊龐林太主教練便應韓國邀請,在首爾舉辦教練員和裁判員培訓班,后哈爾濱于立光主教練等也受邀到韓執教。后者如韓國多次派專人參加由國際武聯組織的國際武術教練員培訓班、國際裁判員訓練班和亞運會裁判員培訓班以及7套規定套路教練員培訓班。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為韓國武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武術教練員和裁判員群體在韓國卻仍屬于邊緣群體,從而導致武術教練員與裁判員隊伍建設后續動力不足、總體數量缺乏、人才結構老化等較多問題。
4武術在韓推廣策略
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維爾曾提出構成傳播過程的5種基本要素,分別是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這5個要素分別對應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5個范疇。
4.1官方民間傳播者應協調發力
傳播者既包含官方層面的傳播者,也包含民間層面的傳播者,二者合力傳播協調法力對促進武術在韓國及其他國家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1.1官方層面中國武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體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國家軟實力的背景下有國際化傳播的必要性,傳播過程中同樣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家政策扶持方能在較大范圍內喚起人們傳播武術的及激情。具體到政策制定和實施層面,可以考慮借鑒孔子學院的思路,探討其舉辦模式能否運用到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過程中,或者在政策上尋求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與孔子學院融合共進的道路,任何個人或者團體的武術傳播都沒有政府組織更有傳播力度、傳播權威性和傳播示范效果。所以說完善與制定以政府為主導、多部委協調合作,適當的國際傳播機構參與其中,共同服務于武術國際化的政策措施在深度推進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4.1.2民間層面筆者在韓國的實地調研中了解到,已有部分個人與民間組織參與到韓國武術傳播中,且韓國民眾對中國民間武術及相關組織的認可性較高。但是民間活動數量卻非常有限。因此,在官方層面給予重視的同時也應積極促進與武術相關的民間交流。民間交流具有靈活性、包容性、廣泛性等特點,恰當發揮民間武術組織或者相關組織的作用,能夠彌補官方交流的不足,民間與官方傳播協調發力,勢必會促進武術文化傳播達到更高更深的合作水平。而這樣的合作前景一旦形成事實,也將有助于提升武術教練員、裁判員等武術行業的個體傳播者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進而帶動武術行業的整體發展。
4.2傳播內容兼顧表里與平衡
由武術在韓國的傳播現狀可以看出,武術對外傳播內容失衡成為制約中國武術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傳播內容應當兼顧表里與平衡。
4.2.1傳播內容應兼顧表里如前文所述及表3所示,大多數韓國習武者都是出于強身健體和防身而選擇習武,極少有人習武是為了了解中國文化。從中也反映出我國武術文化對外傳播中存在重表輕里、重競技輕傳統的傳播誤區。被奉為“國粹”的中國武術可以說匯聚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各個門派的文化內涵,匯集了哲學、文化、醫學、養生、軍事、美學以及體育等多種要素,又同時體現了技擊、健身、觀賞、娛樂、教育等多功能價值,體現的不僅僅是身體動作和各種技法的簡單結合,更是一種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在漫長社會發展中的結晶,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是一種不同于西方的特有的體育文化。因此,在武術對外傳播中,既要體現出武術強身健體的表層含義,也要體現出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含義。
4.2.2傳播內容應兼顧平衡由韓國習武內容的設置也可管窺出其重視競技武術輕視傳統武術的問題。競技體育作為西方體育的代表,雖然已經在世界范圍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競技體育僅僅是體育的一個分支并不能代表整個體育,相反群眾體育擁有著更多的受眾和更大的實際意義。武術的本源是健身祛病、防衛護身,講究的是以武會友,其競技性并不突出,相反,在世人眼中所看重的武術是其強大的實用性,而中國武協推出的7項競技武術套路,雖然把武術華美的姿態展現給了世界,但是更讓人有一種花拳繡腿的印象,其武術中最重要的文化性和技擊實用性在演練中并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而且競技套路對練習者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不容易產生強大的民眾基礎。所以,我們更應該首先豐富與推行民間傳統武術,根據各國各族人民的興趣愛好針對不同的習武群體完善相應的武術體系,統一制定一套具有鮮明中國武術特色、體現技擊攻防對抗、便于大眾普及的入門初級課程,以便于武術的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推廣,在入門以后再逐漸擴展授課內容,這既有利于學生的接受和興趣的培養,也符合人們對事物認識的一般規律。
4.3豐富傳播媒介與表達方式
雖然武術對外傳播已經覆蓋了很多媒介,但是從武術在韓國傳播的現狀可以看出,對韓國習武者影響較大的媒介卻極為有限。因此如何利用多元媒介的傳播力量助推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是武術推廣過程中應當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
4.3.1豐富傳播渠道如前所述,韓國習武者對武術的認知主要通過電影和武術表演兩種途徑,其它傳播方式對其影響較小。因此,要加大武術在其他媒介中的傳播力度,與此同時,還應積極找尋武術和各類傳媒的契合點,譬如報紙媒介主要是文字和圖像符號,基于報紙媒介的武術傳播可以增加武術深度解讀、文化解讀、熱點解讀等內容;電視媒介以圖像、聲音和文字符號為主,基于電視媒介的武術傳播要注重以有代表性、沖擊力的圖像或者聲音吸引受眾;廣播媒介以聲音符號為主,基于廣播媒介的武術傳播需要以簡潔明了的聲音符號或者文本豐富和強化受眾對武術的認知。與此同時,還要善于借助網絡、智能手機、IPAD等新媒體的力量,既要根據新媒介特點對傳統媒介的武術傳播內容進行適當剪裁后再次傳播,又要積極探索并制作適合這些新平臺的新內容。
4.3.2調整表達方式之所以韓國習武者對中國武術認知不到位,除了媒介傳播陣營運作欠充分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媒介相關傳播內容表達方式有待調整完善。如何調整?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話題式傳播。各類傳媒的快速發展使得當前的海量信息極大地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也極大地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在此背景下,要吸引受眾的有效關注,可以考慮將傳播內容提煉為一個又一個的“話題”,這種表達方式容易被受眾接受和記誦。一個是國際化改造。武術對外傳播中,還要考慮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話語方式等多種因素因地制宜地展開對中國武術的宣傳,同時還要善于將現代化的表達方式融入到武術傳播中以增強武術產品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4.4關注兩類受眾調整傳播策略
武術國際化要關注兩類受眾,一類是顯在受眾,即當前武術市場的消費者;一類是潛在受眾,即未來可能成為武術市場消費者的人。
4.4.1關注顯在受眾引導需求要實現武術有效傳播,就不能一味以我為主展開相關傳播而對受眾需求視而不見。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較多的韓國習武受眾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然而他們認為武術深奧難學,所以想通過習武了解中國文化的受眾為數甚少。而對中國文化較高的需求度以及武術這個議題本身的抽象性也使得韓國受眾對武術有較高的導向需求。所以,武術國際化傳播要關注當前韓國習武受眾的實際需求情況并合理引導,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武術的內涵。
4.4.2關注潛在受眾培育市場武術國際化傳播更需要積極培育受眾市場,讓越來越多的受眾關注并選擇武術的行為。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借助國內外各種媒介有針對性地培育受眾對武術的消費需求,增加受眾接觸武術頻率,培養受眾對武術的接觸習慣,從而使更多的潛在受眾轉化為顯在受眾,使本來不接觸或很少接觸武術的人逐漸開始接觸,并進而變成武術的忠實受眾,最終使武術的國外受眾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成熟趨于成熟。
4.5根據傳播效果改善傳播生態
武術對外傳播中,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評估傳播對象接觸武術的效果、媒介影響傳播對象的效果、傳播目標實現的程度以及受眾需求滿足的程度,并且據此調整武術對外傳播策略,以不斷調整和重塑好的傳播生態。
4.5.1靈活采取多種方式把握傳播效果由于國外受眾市場與國內受眾市場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一定要靈活采取多種方式把握傳播效果?;蛘呓柚袌鲈u估機構代為調查研究并反饋相關數據,或者依靠我國某些駐外結構(如孔子學院等)了解武術在國外傳播的基本情況,或者面向國內外科研機構或者相關科研人員公開招標,委托其就武術相關傳播效果展開測評,以為我國武術對外傳播的下一步決策提供科學參照。
4.5.2根據傳播效果健全傳播生態好的傳播生態是促進武術傳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前提。然而,隨著社會、媒介、受眾之間的互動日趨復雜,傳播生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以傳播媒介為例,由前可知,通過電影和武術表演是當前韓國受眾了解武術的兩大途徑,那么如何更好地通過這兩種媒介引導韓國受眾認知武術的內涵,如何通過手機等新興媒介加強武術文化的傳播就自然成為平衡傳播生態應當考慮的主要問題。因此,及時把握武術傳播效果后,評估武術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制定相關策略調整社會、媒介、受眾對于武術的認知,才能健全傳播生態,在最大限度上增強武術傳播效果。
作者:劉天宇吳然豐單位:韓國國立群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