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動畫電影中的民族藝術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個優秀的民族要在其它民族之間生存下去,必須要有自己的民族形態包括民族藝術和民族語言等,一些民族藝術最初是以圖形出現,例如圖騰和符號等視覺藝術。圖騰是原始先民在沒有發明文字前將有顏色的赤鐵礦刻畫在巖洞里作為記錄生活場景或者是精神崇拜的標志,也有表達對生活物質的充裕的向往,有的圖案在民族生存的長時間里面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以傳統圖案的形式逐漸保存了下來。這些傳統的圖案是古人的智慧長時間積累的結晶,以其作為一種符號來看,我們可以把它的歷史追溯到在巖石上涂鴉時代來理解,巖壁上的涂鴉作品是人類在視覺藝術當中的一次嘗試,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藝術創作,其中的內容是從無意識的狀態中逐漸過渡到有意識去表達具有一定的意義事情或者是對某種時間的期盼和希望。從此以后人類就開始逐漸從涂鴉的視覺狀態中體會到了這樣的樂趣和作用,于是人類開始逐漸學會用具有特定意義的視覺符號來傳達一些特別的信息,例如事件、情緒、場景、希望等。從巖石上的涂鴉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原始先民學會運用圖案的過程,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青銅時代或者更早一些,能通過堅硬的器具在巖石上鑿刻巖畫,這是人類的進步,也是文明前進與發展的見證。涂鴉和圖騰的出現與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有一定的聯系,當時由于生產力的落后與經濟的不發達,導致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主人反而被大自然所征服,面對大自然顯得毫無辦法可施。落后的狀態促使遠古的先民希望借助一種神奇的力量來戰勝大自然,于是被賦予希望和具有超能力的圖騰圖案被創造出來,在這些圖案中體現了民族的智慧,這也是民族藝術的進步。例如用瓶圖案寓意平安,因為“瓶”的音同平安的“平”,用蝙蝠的形象表示祈求“福”,用仙鶴的形象代表“長壽”等,在這些鮮活的生活體驗總結以及這些傳統圖案中處處體現了先人的智慧。“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圖形寄托著人們祈福的美好愿望,這些圖形是幾千年流傳下來并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元素符號。例如“方勝盤長”圖案,盤長是佛家“回環貫徹,一切通明”之意,盤長圖形無頭無尾,象征連綿不斷,例如用馬上騎一猴寓意“立馬封侯”。我們的漢字既是圖案又是藝術作品,漢字“山”的甲骨文就是用山峰的造型來書寫,漢字“水”的篆體就是用流動水的造型來寓意,這些圖案和文字是先民對美好生活的祈福,是富有生命力的元素符號,是標榜一個民族存在的生活圖騰,這些鮮活的民族藝術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是值得去繁榮和創新研究的。
電影為了記錄曾將民族藝術搬上了銀幕,除了原本記錄以外還要有新的創造。同樣民族藝術除了傳承以外還要創新,所以在電影中我們會看到同一種藝術形態有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形式的不同造成了藝術的創新,為民族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很好契機。水墨動畫電影中,表現水墨的形式可以通過宣紙、玻璃、定格、二維、三維、渲染等技法來完成,每種形式都能表達水墨的韻味,都有不同的感受。在電影產生的那一刻起,動畫人就幻想有一天將動畫和電影相接合,在終于將動畫搬上銀幕開始,動畫電影就一發不可收拾,將電影藝術和動畫藝術發展到極致。各國的動畫電影都把本國優秀的民族藝術陸續地通過動畫的形式搬上了銀幕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風格明顯,形成了美國風格、日本風格、歐洲風格等不同風格,特別是日本動畫電影在民族藝術運用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中國老一輩的動畫創始人沒有忘記中國特有的傳統民族藝術文化,并將民族藝術搬上了銀幕,為了獲得成功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先后將水墨、剪紙、皮影、泥塑、雕塑、木刻、年畫、折紙、窗花、戲曲等民族藝術用動畫的形式加入到動畫電影中去,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動畫電影,也為民族藝術的發展找到了新的載體,也獲得國外動畫圈對中國動畫的肯定和尊敬。
1、畫像石藝術在動畫電影中的運用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畫像石作為特殊的雕刻藝術,在漢朝的時候已經發揮到了極致,從視覺語言上看,漢畫像石中粗狂與細膩并存、民俗與高雅共生,是難得的藝術表現題材。畫像石的表現技法特殊,主要是以淺浮雕、凸面線刻、凹面線刻等形式表現當時生產生活和精神風貌的石刻藝術,從這些石像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我們從視覺審美領域上來看,畫像石所表現當時的社會生活絕對是傳統生活的典范。在視覺表現、角色設計、思想文化上都給動畫電影的創作帶來了豐富的素材。畫像石藝術中獨特的表現手法和精美的刻畫以及奇特的構圖,這些獨特新穎的個性化特點是畫像石魅力所在,反映了漢代天人合一思想,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是蘊涵漢代藝術創作風格的杰作,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畫像石中表現的內容豐富,有反映漢代的農業和商業以及表現現實生活的內容,例如農耕、市井、舞蹈等,有教育后世的歷史故事,有稀奇古怪的神仙世界,也有表現墓主生前享樂生活的,諸如宴飲、庭院、庖廚、樂舞、百戲等。可以說畫像石為我們的藝術再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都可以從中找到要表達的方式和內容。民族藝術要延續,創新必不可少,在新的藝術表現當中,利用傳統民族文化為當代的藝術創作提供素材與創作思路,這是中國當代動畫藝術家創作動畫電影作品的必勝法寶,我們一直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傳統題材的故事中尋找創作的來源,合理地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族藝術為動畫的創作服務。作為“中國學派”動畫的代表作《南郭先生》在民族藝術的運用方面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影片的角色造型設計者張世明在設計整個角色和場景的時候就是采用漢畫像石中的人物形象對角色進行設計,舞女跳舞的場景和舞女的造型就參考了漢畫像石中人物的造型,劇中舞女輕盈的舞蹈和動作與漢畫像石不相上下。動畫電影場景中的建筑、人物、器皿都與漢畫像石中的造型方式是一樣的,畫面的構圖形式與色彩也比較近似。再如動畫電影《九色鹿》中藝術工作者在設計九色鹿和人物角色以及場景時參考了北朝時期石窟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壁畫所展現的鹿王本身的故事情節、視覺角色造型和色彩都為動畫影片的創作帶來了豐富的題材。壁畫常常以神靈等題材作為描繪對象,古人迷信死后能夠升天,就會將龍、虎、鹿等作為升天的坐騎,所以在壁畫中這些動物作為坐騎時就會有夸張的設計表現在里面,例如為虎增添鳥形的翅膀,為鹿設計粗壯的四肢。動畫電影《九色鹿》在角色造型中九色鹿雄壯健美的大腿和前胸,就是以壁畫中鹿王的圖形作為原型設計的,同時也作了一些創新,增加了鹿的表情擬人化表現,卡通風格比較突出,優美的體態造型顯示九色鹿這個動畫角色與眾不同,影片中鹿的造型不僅敏捷而且還包含神的靈性,本片在九色鹿王故事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不僅保留了原壁畫的特點,而且在色彩上強烈對比更多地體現出其故事情節的神秘感(圖3、4)。這些都折射出我們的動畫電影在發展的過程中緊緊結合傳統藝術,始終把傳統民族藝術作為我們藝術創作的素材,為繁榮動畫電影做出了貢獻。
2、戲曲藝術在動畫電影中的運用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目前比較完善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民族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不同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造型和色彩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形態上著重運用以生活中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并在不同的場合運用虛擬性的空間來處理場景,講究唱、做、念等藝術形式著重表演并賦予其舞蹈性,這種技術性很高的戲劇形式連同其它藝術形式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120戲曲藝術體系。“中國學派”動畫開山之作《驕傲的將軍》在創作上借鑒了傳統戲曲尤其是京劇的諸多元素,在動畫中加入京劇的諸多元素,這種新穎的形式讓喜愛京劇的觀眾大呼過癮。影片中角色造型采用了京劇臉譜:食客師爺是二花臉(如圖5、6),將軍則是大花臉(如圖7、8),其他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是動畫設計師們依照演員的表演設計的,在設計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時候導演組專門請來了專業演員進行表演,讓動作設計者觀看演員的專業表演,動作設計精彩到位,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如一開場將軍得勝歸來,文武百官在慶功宴上迎接他。只見將軍昂首挺胸,踱著方步,伴著鑼鼓的打擊節拍,一步一頓地邁進來。那情形和京劇中霸王出場無二樣。將軍在眾人的阿諛奉承下得意洋洋地拋銅鼎、射風鈴,用力時發出的“哇啊……呀呀呀”聲音;將軍在聽了食客師爺一句“憑將軍這身武藝,敵人還敢來送死嗎?”后的放聲大笑;還有師爺那無時無處不在的奉承、獻媚都以動畫片特有的夸張形式再現了傳統戲曲的韻味。《大鬧天宮》更在動畫片中將京劇與動畫的結合發展到了極致,劇中孫悟空的造型、動作、語言就是京劇的翻版,孫悟空的戲劇化的臉譜,樣式化的動作,程式化的語調將京劇戲曲中的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孫悟空在花果山練兵時隨口說出“孩兒們,操練起來”,于是猴兵們戲曲動作就開始表現出來,猴兵相互打逗,幾個回合的程式化動作與戲曲毫無區別,這使喜歡戲曲藝術的觀眾很是歡喜,將動畫和戲曲藝術相結合的形式相對于傳統的戲曲藝術是一種創新,動畫電影和戲曲藝術相結合,對于二者來說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都拓寬了各自的表現思路。戲曲藝術在動畫電影中的新的創新是虛擬圖像與聲音的結合,在無圖像的有聲時代,由于技術原因我們只能保存了戲曲藝術的聲音,但是為了充實戲曲藝術內容和形式,我們可以通過建立三維圖像以及動畫圖像還原,在虛擬圖像和原本聲音中還原戲曲藝術的本來面目,豐富了戲曲藝術內容和形式。
3、剪紙藝術在動畫電影中的運用
剪紙藝術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具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又因為其南北的風格不一以及手法、刀法、表現題材等各有不同,行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剪紙藝術。剪紙中的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夸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造型都存在著美和丑,藝術夸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縮小和簡化丑,經過夸張處理后的畫面就會使人賞心悅目,將剪紙藝術和動畫結合是中國美術電影的創舉,形成了后來的剪紙動畫又稱剪紙片。剪紙動畫是在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美術電影樣式,角色設計是以平面雕鏤藝術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動作設計上則是吸取了皮影戲中裝配關節來操縱人物動作的經驗,制成平面關節的紙偶,動作和皮影比較接近。剪紙動畫中的畫面構圖形式采用的是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將國畫中的這種構圖形式運用到動畫中,是動畫電影的成功之處,影片中一般構圖較完整,多角度的鏡頭變化較少,這種視覺效果也體現了戲劇中的舞臺背景效果,是多種民族藝術形式的組合。動畫剪紙片《抬驢》中的角色設計過程中加入傳統的民間造型元素,笨拙圖形則體現出了勞動者的原始創作,更加體現了民間造型藝術,民間的圖形是經歷了長時間的歷練才形成的,有的圖形飽滿而不顯臃腫,有的圖形簡潔而大方,具有裝飾美感。動畫影片中的人物、毛驢、背景造型都是剪紙簡潔的造型,特別是毛驢身上的風車圖案使其民間藝術造型濃郁,為這部動畫電影的民間藝術感增添了無數的贊譽。同時影片中的角色造型中刀法也很簡潔明快,沒有細節的刻畫,全是高度概括的表現,在剪紙藝術中是比較難得的,這種以民間造型以及刀法在動畫電影中的體現,擴大了民族藝術運用范圍(如圖9、10)。在剪紙的過程中有一種手法叫“月牙兒”,這種手法是運用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來裝飾,刀法也比較講究主要是以陰刻為主來表現衣紋或用這種手法,增加色彩和面積的對比度,動畫剪紙片《金色的海螺》中青年形象就是采用這種刀法,比較夸張,色彩也單純,效果明快簡潔,海螺姑娘造型優美,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的表現技法使整個造型富有節奏感,可以說是把剪紙藝術發展到了極致(如圖11、12)。
結語
中國的動畫從傳統視覺元素中尋求動畫造型設計語言,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合當下社會需求的動畫內容與形式,具有現實的意義,只有突出自身的特色,中國的動畫藝術才能生存與發展。因為經濟地位的影響以及政府部門的合理引導與重視,目前在動畫產業過程中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走進傳統”已經成為中國動畫實踐民族藝術習以為常的真實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藝術、古代神話傳說、文學故事等素材一直是動畫創作中的重要資料來源。目前我們在動畫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借鑒、模仿國外的藝術風格和題材很明顯,缺乏自己民族的東西,在與國外動畫比較的過程中,底氣顯得不足。從審美文化領域審視動畫中的民族藝術的文化內涵,生動形象再現中國各個朝代的社會生活,其內容比較廣泛,思想內涵也深邃,各種視覺藝術都堪稱絕妙,對于當前審美文化理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民族藝術種類繁多,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如何在動畫的創作中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題材,學習其中的智慧,努力提高中國動畫創作的質量,展示出獨特的動畫藝術美學特質是我們當前的任務。
作者:殷豐澤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數字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