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林業在城市建設中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特色林業是提升涵江城區居民幸福指數的需要城市建設中發展特色林業不但可以提供優美的人居環境,還可以為人們提供綠色健康的生態環境,這些都與城鄉居民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城市林業的建設,可以充分發揮林木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林木可以凈化空氣、涵養水源、增加濕度、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減少噪音、削弱城市的熱島效應。科學研究表明,在人的視野中,綠色達到25%以上時,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勞,可以釋放城市中忙碌的人們精神壓力,產生愉悅感。同時,良好的城市林業綠化建設,也為人們提供休憩游玩的場所,為城市增添景觀。綜上所述,城市林業綠化具有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城市飲用水源、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多重功效,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1.2特色林業是涵江城市發展的需要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也是競爭力,環境資本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本。近年來,涵江區主動融入全市“跨越發展、領先跨越”建設大局,圍繞“一核四翼、宜居宜游”的城市發展思路,大手筆規劃,成片制開發,組團式建設,創新式管理,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逐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涵江形象。聘請了國內外頂極機構描繪城市建設總藍圖,樹立了“全區一城”理念,明確了將水鄉特色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發展的建設思路,確保城市建設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考驗。因此,以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為契機,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生態型濱水景觀城區,將水鄉綠色文化和現代元素有機結合,重塑水鄉名城的獨特風貌。通過大力建設城市森林,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提高涵江的形象,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更好地吸引外資,從而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居于有利位置。
2特色林業發展現狀和優勢
近年來,涵江區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工作,以積極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為契機,積極融入港城建設,著力打造獨具魅力的江南水鄉新城,大力推進“城在水間,綠在城中,山水相依,水城相融”的海峽西岸新興城市建設。
2.1公園綠地通過建設完善涵江人民公園、白塘湖公園、高新科技公園及涵西水上樂園等公園項目,實施了“園林綠化美化”工程,改造建設了電影院廣場、湖濱綠地及紅旗閘、城隍廟等街心綠地;完成了城區宮下河、汽車西站、白塘湖、萩蘆溪兩岸和境內重點河道兩岸綠化;推進國歡寺周邊休閑文化廣場、西河公園綠地、鑒前路延伸段臨河景觀帶濱河公園綠地、新涵大街街頭綠化景觀工程、新涵大街北伸兩側綠化工程。至目前為止,全區擁有各類公園8座,3個城區精品公園,城區現有園林綠地494.64hm2,美化了城區環境。
2.2綠色通道近年來,完成環城路、北環城路、濱海大道、涵港大道和南環路五條城市主干道綠化12.3km,完善荔涵大道涵江段綠化提升、涵江高速路口迎賓大道綠化提升改造工程,實施福廈鐵路涵江段、福泉高速公路涵江段“兩高線”沿線道路兩側綠化帶及擋墻披綠等建設。全市率先啟動沈海高速公路涵江段綠化工程,被作為省級典型作經驗交流。全區道路24條完成綠化73.22km,道路的綠化普及率達到95%以上,城市綠化骨架已經形成。
2.3單位綠化廣泛開展爭創“省綠化紅旗單位”、“綠化達標單位”、“花園式單位”活動,完成涵江華僑職業中專、涵江私立實驗中學、莆田六中等15處立體綠化,共種植名貴樹近2萬株。涵江區人民政府、國歡鎮人民政府、英博啤酒廠等13個公共設施綠化。現有省級綠色園區1個,綠色軍營1個,綠色校園6個,綠色社區1個,城市公園1處。其中莆田高新園區創建省級綠色園區,完成5條道路綠化。其中莆田高新園區創建省級綠色園區,完成5條道路綠化,種植榕樹、樟樹、巨尾桉2.2萬株,新建生態竹林2000m2,新增廠區綠化面積11000m2,完成河渠綠化2.5km,建設生態防護林3000m2。白塘湖公園作為城市公園,其主湖和內河流域總面積600多畝。在水上觀光瀏覽區、白塘湖公園區、山水觀賞區、歷史文化保護區和生態園區共種植觀賞性植物40多個品種2萬多株。武警8713部隊創建“綠色軍營”,種植各類名貴樹木和速生樹種5000多株。
2.4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江口鎮、白塘鎮綠色鄉鎮建設;完成國歡鎮都邠村、梧塘鎮沁后村、秋蘆鎮梅洋村等19個綠色村莊建設,共種植各類苗木39.2萬株;海星農民公園、石西農民公園、官莊農民公園、前面農民公園已初具規模,為人們勞作之余提供很好的休閑去處。先后有6個鄉鎮被評為省級園林式鄉鎮,8個村莊被評為省級園林式村莊,白沙鎮坪盤村獲全國“綠色小康村”稱號。
2.5生物多樣性工程建成瑞云山、夾漈山、尖山寨、望江山等省級森林公園4個,面積2984hm2;老鷹尖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2830.9hm2;建立區級自然保護小區2個(不含黃龍林場),保護面積213.3hm2。
3存在的問題
3.1質量不高全區林業用地平均每畝蓄積量1.73m3,林分平均每畝蓄積量2.45m3。林相參差不齊,用材林各齡級結構不夠合理,幼中齡多,近成熟林少,可伐資源少。林木樹種單一,森林的防護和調節氣候功能弱,景觀美學價值不高。
3.2綠量不足城區現有的綠地、道路綠地還是以草坪、色塊為主,尚未形成“綠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景觀特色。如:涵江公園以白塘湖公園和人民公園為主,兩公園綠地營造形式均為片林,樹種構成、種植形式過于單一,缺少層次感。
3.3貫通性差涵江區現有的綠地分布并未形成有機的整體,特別是城區河流,主干公路沿線的綠廊未形成整體性,綠地斑塊之間連接松散,從而使城區綠地之間,城區綠地與城郊山林、農田之間未形成一體。
3.4樹種單一城市綠地建設功能單一現象嚴重,體現在線形綠地和點狀綠地中。表現為行道樹種類較單一,如涵江的大部分行道樹種為盆架木、芒果樹;綠化形式也比較單調,比如新涵大街的道路綠化,整條街道綠植太少,沒有形成系統的景觀,沿街沒有引人注目的景觀節點,防塵防污等功能不突出。點狀綠地則更多考慮觀賞、美化效果和部分游憩要求,存在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季相缺乏等問題,如白塘湖公園,清一色都是桃花和木棉,都是落葉樹種,觀賞季節短暫,而且容易引發病蟲害等。
4對策與建議
涵江區城市森林建設應堅持以綠化為基礎,以美化為手段,以生態功能為主體,以增加森林面積為目標,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經濟規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做到以喬木為主,喬灌草相結合,適地適樹,通過實施路、海、河、山綠化工程,廊、帶、片、網相結合,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實現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園化的總目標。
4.1推進城鄉綠化創建綠色家園綠色城市建設要注重建設片林,加大城市通道林帶厚度,重點推進人民公園、西河公園、國歡寺和囊山休閑廣場等四大公園建設。綠色村鎮建設要側重建設鄉村綠色公園和“四旁”綠化,積極創建“綠色村鎮”、“綠色開發區”、“綠色校園”、“綠色軍營”。綠色通道建設要重點抓好沈海高速公路涵江段森林通道建設和新涵大街示范街綠化建設,以及324國道塔洋段,201、202省道,縣道莊邊至游洋、大洋至東張、梧塘至萩蘆公路兩側綠化,打造“帶、網、片”相連的“四季皆綠、四季有花、四季變化”的森林景觀。綠色屏障建設要著重抓好沿路、沿溪(庫)、沿海、環城一重山林分補植修復,特別要把水環污染整治拆除的山上豬場進行土地平整,恢復森林植被,調整優化樹種結構,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森林景觀效果。人工造林更新方面(含生物防火林帶和礦山植被恢復生產),要注重抓好零星荒山造林,確保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及時更新,擴大有林地面積,提高綠化水平。
4.2強化科學造林要按照“全面規劃、注重實效、先急后緩、分期實施”的要求和“山水園田統一規劃,喬灌草、花果樹一起上,帶、網、片、點相結合”的原則,做好“四綠”工程建設。根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科學配置造林樹種和密度。在造林更新上,要大力提倡不煉山造林,維護地力和生物多樣性。在重點生態區位,通過采取間伐、補植、套種等人工措施,加快調整樹種組成,改善林分結構,促進形成樹種多樣、針闊混交、異齡復層的復合型林分。在城鄉綠化上,要選擇景觀效果好、經濟價值高的名貴和優良鄉土闊葉樹種,以豐富森林景觀,提高城鄉綠化美化水平。對于城區內河流,規劃在河兩岸各栽植10m寬的護岸林,在不影響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綠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風光帶。另外,對城區內部分喬木較少的綠地進行改造,增加喬木數量。新建開發區內要配套植綠,新建項目要求具備一定的綠地面積,以增加綠化面積,提高綠化覆蓋率。同時,加強園林式鄉鎮(村莊)、花園式單位(住宅區)建設,積極引導居民進行庭院綠化,利用墻壁、屋頂等,開展立體綠化,增加綠量。
4.3大力培育和使用鄉土樹種在山區鄉鎮大力建設花圃、苗圃和組培基地,建立種苗基地,提供良種壯苗。推廣鄉土樹種在道路綠化,公園美化,庭院綠化中的應用,在引進外來速生高效樹種的同時,保證鄉土樹種的使用量占城市綠化樹種使用數量的80%以上;增加樹種品質,做好種苗培育,嚴格按照造林技術規程和有關標準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加強對施工人員的技術培訓,加強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努力提高城市森林建設的科技含量。
4.4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業適度規范經營。積極引導林農在明晰林權,自主自愿和明確利益分配的基礎上,采取家庭聯合經營、委托經營、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進行優化組合,建立新型的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完善林權流轉平臺建設,規范森林資源流轉,提高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構建森林資源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建立多種形式的森林保護組織,制定鄉(村)規民約,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水平和自律意識,確保資源安全。做好林權抵押貸款和森林保險工作。積極爭取金融撥款支持,加大林權抵押貸款和小額貼息貸款扶持力度,破解林農貸款難的問題;拓展森林綜合保險覆蓋面,降低林農因災損失。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林業管理,引導扶持林業社會中介機構發展,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作者:陳珊珊單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