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射-人人艹人人-人人操在线播放-人人操日日干-不卡av免费-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美章網 精品范文 文化語言學論文范文

文化語言學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語言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文化語言學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語言學學術論文,英文摘要,名詞化

摘要是對研究者的學術研究過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能直接反映論文質量高低,影響論文的傳播和影響力。目前,對英文論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對英語摘要從學術規范的角度(例如,在時態、語態、句式等方面應該遵循的規范)進行研究;從跨文化的角度進行對比研究中西方學者英文摘要差異,或是研究不同語種英文摘要差異;對某一學術領域論文(如財經類、醫學類等)摘要的結構進行研究。學術論文摘要需要具備特有的客觀、嚴謹、學術的特點,朱永生、董宏樂曾指出,在正式的語體中使用名詞化結構可以增加語篇的理性、技術性和客觀性[1],這無疑與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謀而合。因而近年來有學者開始從語法隱喻的角度對論文摘要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為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服務。本文將聚焦于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試圖為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語文摘要寫作教學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名詞化概念隱喻

語法隱喻理論認為隱喻除詞匯層面外還發生在語法層面,即語言意義未發生變化,只是在隱喻化過程中發生了語法性狀的變化,可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兩種形式。韓禮德曾明確指出概念語法隱喻主要表現為名詞化,即本應由動詞和形容詞體現的過程(一致式)和特征由名詞或名詞詞組(隱喻式)來體現[2]。很多學者指出語法層面上的隱喻度越高,語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見,名詞化隱喻式常見于相對正式的書面語中。

摘要是對學術論文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其語言需要符合簡練、客觀、邏輯性強,而名詞化是將復雜的小句成分“濃縮”為名詞或名詞詞組,使得語言結構更加凝練、緊湊。由此可見,名詞化語法隱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寫作的要求。聚焦于學術論文摘要中名詞化語法隱喻特征對摘要的英譯與寫作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 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總體情況

有些學者曾從實證的角度對其他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學術論文英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非常普遍。楊信彰[3]指出,以名詞化為特征的語法隱喻的出現是為了滿足科學方法、科學論證和科學理論的需要。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同樣存在大量的語法隱喻,陳蘭[4]選取從國內外的核心期刊上隨意挑選了20篇字數上較為接近的語言學論文的英語摘要,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平均值為10.6%,就說明每100個單詞中出現10.6個名詞化結構;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為9.13%,存在一定的差異。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詞后綴及其變體的相應名詞進行檢索統計發現中國作者的使用頻率(33.7%)比英語為母語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這方面中國學者存在一定的過度使用的問題。以上兩點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視,小學英語 論文以期在語言類學術論文摘要的書寫中提升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同時盡量糾正不良傾向。

3 名詞化隱喻在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構建功能

名詞化語法隱喻對于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構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現摘要簡潔凝練的文體特征

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練的語言傳遞最豐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紹其研究的背景、內容、方法等。表示過程的“動詞”和“形容詞”(即“一致式“)經過名詞化(即”隱喻式“)后,信息打包重組,在表述相同的內容時,可以有效地提高語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實現了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的簡潔性和概括性。

3.2 實現論文摘要術語化、客觀化的文體特征

術語的大量使用是論文摘要的一個顯著特征,可以增強摘要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可以通過語法隱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練為名詞或名詞詞組,從而實現摘要術語化的文體特征。同時,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應該客觀表述研究內容,盡量避免出現顯示出主觀臆斷色彩的表達方式。在名詞化隱喻式中,名詞化的使用使得動作的參與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隱藏,從實體概念向抽象概念轉換,可以脫離時態和情態的限定。因此,名詞化結構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觀色彩,增強摘要的客觀性。

3.3 提高摘要語篇的連貫性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兩部分構成。主位是話語的出發點,表現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傳遞新信息。如果將前句述位部分隱喻化,作為后句的主位。通過“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強語篇的連貫性。

4 本研究教學啟示

理解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名詞化特征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重要的意義是可以更好地為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服務。基于以上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鑒的訓練方法:

4.1 “以閱讀帶動寫作”提升學生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

首先要培養學術具有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閱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語專業精讀教材,特別是高級階段的教材中,政論性的問題和演講文體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這樣的文體中,語篇中大量的名詞化隱喻是一種典型的“動因的突出”,是作者為順應某種交際目的而使用的一種語言策略。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讓學生了解名詞化隱喻與文體正式程度的相關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語料加以分析與模仿

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讓學生了解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語言特征,教師也可提供國內外不同學術雜志進行英語本族語學者與非本族語學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異。然后學生通過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論文摘要的寫作能力。主要模仿對象為常用名詞化句式,使得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鑒的語料在學術論文摘要翻譯和寫作過程中直接使用。

總之,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通過使用名詞或名詞詞組等名詞化隱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和概括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語言要求簡潔凝練,具有正式性、客觀性,同時語篇需要具有銜接性和連貫性。研究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摘要這一特殊語體的理解,從而撰寫出更具學術性,語言規范、得體的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1]朱永生,董宏樂.科技語篇中的詞匯隱喻、語法隱喻及其互補性[J].山東外語教學,2001(4):5-8.

第2篇

由“范式”所形成的各種理論表述或理論語詞,使得“范式”成為目前文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的話語資源。在當今文學研究多元化的時代里,原來所堅守的宏大敘事、本質論等話語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定勢思維及理論表述的局限,找尋新的但又不會造成束縛的文學研究視野和方法成為學者標舉“范式”而較少使用“模式”的原因所在。程光煒在《文化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多樣觀察》一文中認為,傳統的現代文學已沒有空白,唯有文化研究、媒介等是文本意義新的增長點。歐陽友權也認為,新的電子媒介是文學研究新的增生點。兩位學者都認為文學研究的方法或模式必須進行轉換,強調從新的研究范式來研究文學。雖然在具體的應用中,范式與模式兩個詞在意義使用上的差異并不大,但我們還是預設了兩者之間的差異:模式更在于模式的已然生成性,使用者處于不自覺的狀態;而范式則強調自覺性,或者說使用者具有自覺的“范式意識”,且還具有革命性的內涵———托馬斯•庫恩在談及范式轉換時說:“當每次科學革命改變了經歷革命的共同體的歷史視角,那么,視角的改變將影響革命之后的教科書和研究著作的結構。”受思維習慣等因素所致,某種具有革命性的“模式”或方法我們會稱其為“范式”。因此,我們在提到某種范式時多強調其“未生成性”,也即某種范式本身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較強的生命力。這是“范式”成為學者語詞新寵的一個原因。“范式”一詞之所以能成為文學研究中重要的理論話語,還與知識資源的更新方式有關。知識資源之所以需要更新,是因為原有的理論方法、思維方式、話語模式不能適應相應研究領域的發展需求。知識資源的更新最明顯地體現在話語模式或者理論語詞的更新方面。然而,知識資源需要得到一定“共同體”的認可,體現新知識的語詞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因此,這些語詞的內涵就需要從它最先使用的學科領域中延伸出來,成為諸多學科領域可以共享的語詞,這就是語詞的遷移現象。語詞的遷移是當今文學理論跨學科研究中最重要的語言現象,當某一語詞由某一領域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來使用時,該詞的主要內涵不變,且與新領域的知識資源相結合,為新領域研究中的理論增生提供話語表述模板。比如,原本是心理學范疇的“精神分析”一詞,被廣泛運用到其他學科,形成了諸如精神分析社會學、精神分析文學理論、精神分析哲學、精神分析倫理學等學科或研究方法。范式也是這樣的語詞,與各種文學研究視角相結合形成了各種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建構價值和方法論意義,盡管“范式”一詞在使用中呈現出一定的隨意性。

文學研究表述中“范式”話語的充斥,使得我們在文學研究過程中面臨著一種范式語境的壓力,即只要所強調的語詞內涵類似于模式的話語都用“范式”來代替,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用“范式”話語表述的行文范式。這一范式的形成,體現并強化了這樣三個意義:一是“范式”話語是我們現在標舉研究文學新角度或新方法的語詞表征,或者學術創新的語詞表征。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中指出了兩種現代文學批評模式:語言學批評模式和心理學批評模式。但隨著“范式”話語的流行,這兩種文學批評模式被稱作是語言學范式和心理學范式。誠如我們前面所說,范式與模式的內涵是有差異的,但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兩者之間的界限消弭了。因而,在文學研究范式的相關論述中,就可能缺乏真正的理論建樹意義,而僅僅停留在語詞的堆砌上,最終使得文學研究變成一些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論文或著作:到處都是“范式”。二是由范式所衍生的“范式轉換”成為當前文學研究理論、問題、對象以及方法自我調節機制的明顯表征。庫恩認為,“范式”是“指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里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這就強調“范式”本身的時效性,“范式”及“范式轉換”為文學研究提供了開放性的視野。范式轉換是針對舊的文學研究模式不能適應新的文學現象的一種能動調節機制,在這種機制下,文學研究可以突破原有的模式,為文學研究繼續進行的可行性提供理論基礎,同時也能讓人們從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層面對文學研究的現象、方法有動態的全面的把握。三是由“范式”話語所形成的文學研究范式,在當前具有哲學意義和方法論的意義。文學研究范式所具有的哲學性內涵是指范式可以是一種整體的把握方式,可以從形而上的層面對文學研究有一個宏觀的認知;所謂方法論的意義是指文學研究范式具有形而下的層面,即范式可以作為一種具體的研究手段或方法來解讀具體的文學作品。所以,文學研究范式本身就具有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雙重意義,或者說文學研究范式可以既是微觀的也可以是宏觀的,可以既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這是文學范式現在可以暢行的重要原因。上述的三個意義,其實都具有當下性,正如不同時期的文學研究中會出現新的理論語詞一樣,“范式”只不過是當今學術話語的新寵。當“范式”的革命性內涵漸漸趨于程式化,喪失了其陌生化效果的時候,有關“范式”的論文論著所形成的研究范式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范式功能。此時的范式只是理論言說者的一種無意識表達,其所具有的理論增生功能也將趨于消亡,“范式”話語可能會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當有關范式話語的理論表述處于自動化狀態時,“范式”一詞是否會真的消亡?“新近流行上帝死了,上帝死了的神學也被發掘出來,可是上帝死了之后更多的神再生出來,替代一神教的不是無神論,而是多神教。同理,小說死了以后,它留下來的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你爭我奪,不斷增生的一大群次生文類,每一個都在大喊大叫,要求獲得承認。”這應該也是當前文藝學學科的生存狀態:一種研究思路或者范式所造成的局限性日益明顯時便會受到種種質疑,從而會有新的研究思路或方法出現,但先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不會消失。因而“范式”一詞在文學研究中被新的語詞所取代,但范式所指的模式、思路或方法并不會消亡。我們知道,一種話語的使用代表著一種價值。“范式”這一話語也不能例外。那么“范式”究竟具有怎樣的表征功能?張旭東指出:“文本總是會產生行話套話和新奇的流行說法來代替舊的說法。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癥候,借以窺探某一歷史時刻的集體性是什么,它的需求是什么,它的矛盾性何在,它的問題何在等問題———這些突然變得時髦的意識形態似乎總是會以某種方式對上述問題給出解答。”“范式”的行話套話性的意義表征了文學研究過程中所形成的“術語”壓迫性,即每個觀點的言說者都需要在一定的話語框架中表達自身的想法,這當然與我們的學術體制有密切的關系。而學術體制又是我們這個時代整個社會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反映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因此,一系列“范式”話語所形成的范式是我們這個時代意識形態的表征,借用范式話語而形成的文學研究范式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意識形態的表征,這就需要對由“范式”話語所形成的表述的范式重新進行審視。

二、有關“范式”的反思

在我們強調差異性的時代里,追求多元化、非中心化也是文學研究努力的方向。在“范式”語詞充斥的語境壓力中,人們都試圖依托“范式”這一話語共同體來爭先表述自己的理論觀點。誠然,理論觀點不同,所形成的范式也就不同。因而,所強調的每一種范式并不必然是所有人的共同體,“藝術家永遠不會停止互相反對,互相否定”,因此,文學研究的不同學者會立足于自身學科范式的基礎之上,有可能造成對整體語境的忽略,這樣也就形成了文學研究視野的局限性。葉舒憲《本土文化自覺與“文學”、“文學史”觀反思》與雷世文《現代報紙文藝副刊的原生態文學史圖景》兩篇文章,盡管分別是從人類學和傳播學的角度來對文學進行詮釋,探討文學自身的特征以及文學史的構成方式,但他們都認為,對于文學的解讀、對于文學史的重寫都應該放在某一個視野之下來觀照,從而建構既能還原文學現實又能探討文學真正本質的文學研究范式。葉舒憲認為應該放在“文學人類學”的視野之下,因為“文學人類學的文學觀是一種宏觀的整合性的文學視野”。同樣,雷世文則從文學傳播學的角度認為“以單行本構筑的文學史至少掩蓋了某些東西。作家選集作品所做的淘汰工作,使我們再也無法從單行本中看到其作品的原貌”。因而,文學研究必須考慮整個“復調的文化氛圍”。其實,每個學者都認為自己站立在一個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野,但終究只是停留在一種理論的建構與言說上,即便對文學的研究有一些本質的解釋,但只能算是一種解釋,是對文學現象諸多解釋中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形成了一種立場。但這種立場并非完全不同于其他的立場。目前文學研究的諸種立場都是以范式為學術話語來涵蓋其表述角度和表述方法的,這就導致表面上不同的范式表述最終卻不過是一群家族相似的語詞而已。也就是說,這些看起來多元性、互不相同的范式論,實質卻是相通乃至相同的:這些貌似不同的范式都有共同的原型,都試圖通過對自身的強調以便與以往的研究方法和學術立場相背離。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所談論的范式與傳統的是完全“隔”的,畢竟對于范式的過分強調可能會忽略新舊理論之間的承襲關系。我們現在所談的范式多被認為是文學研究方法或者對文學解釋的不同角度,那么傳統的文學研究模式,比如作者論、作品論乃至讀者論等等概念雖然是從文學的本質為根本切入點的,但這些角度也是解釋文學的角度。

第3篇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國學生常見的英語語言錯誤,認為大部分錯誤都是由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中英兩種文化在社會習慣、日常生活及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文化差異方面的教育對學生糾正語言錯誤,進一步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語言錯誤是指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在語音,詞匯和句法結構等方面偏離目的語正確表達方法的現象。如[v][w]不分,[ts] [t]相混,two chair或He go there every day等一類錯誤都是中國學生很常見的英語語言錯誤。

按照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學習語言是一個試驗——出錯——再實驗的過程,語言錯誤是語言習得過程中要經歷的必然階段或要出現的必然現象。學生從對一種外語毫無所知到最后學會使用,要經歷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學生使用的是一種過渡性的語言。這種過渡性語言既不像他們的母語,也不像他們將來要學會的目的語言,而是一種變化中的語言,因而常常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外語學習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許多因素,有語言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有社會習俗方面的,也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此,語言錯誤的形成與以下這些因素都有著直接關系。

一、 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差異

以英漢兩種語言為例,英語是一種字母語言,而漢語則是一種象形文字,兩者在語音詞匯和句法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忽視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無疑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1.語音錯誤。英語具有與漢語不同的音位系統和發音特點,易造成學生的語音錯誤,如有學生把life錯讀成knife,把vest錯讀成west,把work錯讀成walk等。

2.詞匯錯誤。英漢兩種語言出于兩個不同語系,因而在詞義的內涵和外延方面沒有完全的和必然的對應關系。如果缺乏對英語詞匯的概念含意及引伸意義的深刻領會,只看字面意義翻譯或用漢語方式翻譯英文詞匯,就會導致用詞錯誤。如有學生把“政治家”(statesman)誤譯為politician,而不知道politician在英語中含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容易引起人們的蔑視。如把a white elephant譯為“一頭白象”那就錯了,應該譯為“沉重的負擔”。

3.詞法錯誤。漢語屬于分析性語言,沒有詞尾和詞形變化;而英語則是結構性語言,要靠詞尾和詞形變化表現不同的結構意義。中國學生因受漢語影響往往忽視這一點,而出現各種詞形錯誤,如名詞單復數的詞形錯誤及不可數名詞的用法錯誤,代詞的主格賓格和所有格的用法錯誤,動詞的一般形式和過去形式的用法錯誤等等。

4.句法錯誤。中國學生常按照漢語的句法結構去理解使用英語,因而出現各種句法錯誤。如有學生混淆了漢英關于過去時和完成體的用法區別,因而把“你看過那部電影嗎?”誤譯為“Did you see that film?”, 把“昨天我看了一場電影”誤譯為“I have seen a film yesterday”。還有的學生不清楚漢英表達轉折和因果關系上的差異,把“雖然……但是……”錯譯成“Although…but…”,把“因為…… 所以……”錯譯“Because…so…”。

二、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各個民族不同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都會在其語言中表現出來。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及差異,那么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常會出現誤解或誤用。中英文化差異引起的常見語言錯誤有以下幾種:

1.問候用語錯誤。中國人見面常問:“你吃了嗎?”或“你上哪兒去?”,以示問候。但是,如果你用英語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會誤認為你是想請吃飯,或誤認為你是問個人私事而不高興。英語國家的人常用“Hello!” 或“Hi!” 表示問候,或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以及興趣愛好等為話題。

2.介紹用語錯誤。英語國家的人在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時,一般常說:”May I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按照漢語習慣用“What’s your name?” 問對方姓名,會使對方產生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3.答謝用語錯誤。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所有場合及所有人之間,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不例外。當別人問及是否再要點什么時,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若想要就說“Yes, please”;若不想要就說“No, thank 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說“No more” 或“No more trouble” 就會引起對方誤解。

4.贊美答語錯誤。英語國家對別人的贊美最常見的回答是“Thank 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對別人的贊美表示謙遜一番說“不好”,用英語說“Not so good”,會使對方感到不愉快或迷惑不解。

5.收禮答語錯誤。收到禮物,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而中國人常要先推辭一番,接受后并不當面打開。如果按漢語習慣推辭說“No need”或“We don’t need it”,那會讓對方誤認為是不喜歡所送禮物,甚至會感到尷尬。

6.涉及隱私錯誤。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情況以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些問題卻比較反感,不愿意回答。因此,用英語問對方“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What are you doing?”等一類話題會引起對方不高興或誤解。

7.顏色詞用法錯誤。表示顏色的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所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如green是綠色,而green-eyed則表示“嫉妒,紅眼病”;blue是藍色,而blue mood則表示“沮喪,憂郁”;red是紅色,而red-faced則表示“難為情,困窘”,in the red則表示“虧損”。如果把“紅眼病”譯成“red-eyed”,那就錯了。同樣,He looks blue.不能譯為“他臉色發藍”,其真正含義是“他情緒低落”。

8.比喻錯誤。英漢兩種語言由于其文化附加意義和歷史典故都不相同,因而有著不同的比喻用法。如果把“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a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日”譯成“Every man has a happy day”,那就錯了。其正確譯文應分別為“as strong as a horse”和“Every dog has its day”。

中英文化的其它差異還有很多,都會直接影響到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如果對這些文化差異及語言本身的差異了解不多或理解不透,無疑會導致各種語言錯誤的出現。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英文化差異和英漢語言差異的教育,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語言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將大大有助于使學生少出現語言錯誤,進一步提高自我糾錯和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抗日老电影400部| 爆操处女| 电影百度百科| 《幸福花园动漫双男主》| 爱欲1990未删减版播放| 你的名字豆瓣| 小头儿子大头爸爸|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技术规范gb50974-2014 | av网址大全| 能哥| 凤凰电视台| 荒笛子简谱| 杨梵| 我的公公电影| 87电影| 电影《皮囊》|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笔记| 秀人网周妍希| 欧美一级淫片007| 雪肌夜叉| http://www.douyin.com| 唐朝诡事录最大败笔是谁| 地铁女孩| 德国老太性视频播放| 魔女| 北京卫视今天全部节目表| 蛇花| 四川不锈钢水箱制造厂| 贝蒂的启蒙| 大学生国防论文2000字| 最新电影在线| 恐怖地带| 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表| 脚 vk| 张勇手演过的电影| 在人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美女拉屎| 永不瞑目演员表| 六年级上册英语书电子版翻译| 我妻子的一切 电影| 卢靖姗老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