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射-人人艹人人-人人操在线播放-人人操日日干-不卡av免费-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美章網 精品范文 通訊的概念和特點范文

通訊的概念和特點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通訊的概念和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通訊的概念和特點

第1篇

關鍵詞:互聯網即時通訊;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

英語學習的一個難點是培養口語能力,學生在英語應用上的一個薄弱環節也是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差。網絡時代,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互聯網即時通訊技術是改善英語口語教學的一條新途徑。國內尚無這方面的研究報道。筆者擬討論即時通訊環境下的“英語交談”特點、工作記憶和Levelt的言語輸出模式,然后分析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頭會話交流內在認知機制,據此提出假設,并初步設計驗證假設的實驗研究框架。這種探討將使我們有可能預測出在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下英語學習者采用什么樣的學習策略受益最大、英語口語水平提高最快,并對其中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釋。

即時通訊概念及即時通訊環境下的“英語交談”特點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簡稱IM)是一個實時通訊系統,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絡即時地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頻交流。常用的即時通訊有Gtalk, QQ, MSN, Skype, ICQ, AIM等。對利用計算機輔助實時交互學習第二語言的研究發現,在線溝通交流的環境下,學生參與交談互動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這些研究結果表明:(1)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比面對面交談的環境,學生第二語言表達的復雜性增加了。(2)學生參與交談的積極性提高了。平時比較沉默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在線交談,甚至比平時積極參與課堂交際和討論活動的學生還要活躍。(3)對目標語的學習態度改變了。

與傳統課堂相比,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下的“英語交談” 不受面對面討論必須輪流進行的限制。首先,在多人互聯網即時通訊中,不提交發言,對方是看不到的,這就好比在同一個討論小組中,所有的人都同時對你說話。這種情況在課堂上是不利的,但在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下卻是現實可行的。學生無需等待,這樣就比在課堂上有了更多的發言機會。在45~50分鐘輕松愉快的在線小組討論中,每個學生提交幾十個完整的英語句子并非罕見。其次,即時通訊課上,學生只有提交發言,才會被認為在線。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可以不必發言,只是被動地聽,也被認為參與了討論。在網絡環境下,不參與就等于不在線。如果有學生一連幾分鐘都沒有參與討論,同組同學通常會詢問他是否在線。再次,有趣的差別是對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要求不同。在課堂環境下,學生可以借助大量交際策略達到交流目的。即使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說英語,學生一旦理解對方的意圖,總會自然過渡到下一個話題,而不是幫助對方找到表達意圖的恰當語句。即時通訊卻可以促進學生使用英語達成交流,如驗證自己對生詞意義的猜測,運用還沒掌握的句式等等,而不用其他的輔助方式。又次,網絡聊天對語言使用的這種要求,勢必使學生更能注意談話時的語言錯誤,促使學生更加注重句法加工,并注意到自己語言知識的不足之處。最后,被放緩了的談話過程以及即時通訊的非暫時性確保了討論的順利進行。從工作記憶角度看,在線聊天的這幾大特點可以減輕面對面實時交談時通常所需承受的記憶負荷。對話各方可以反復閱讀對方的發言,除了減慢交談速度外,還可以加強記憶。記憶負荷減輕了,對記憶能力較弱的學生有利。交流速度放緩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在開口說話之前有短暫的考慮時間。學生有時間對英語口語表達的任務提前考慮,因此,表達起來就更加流暢,說出或寫出的英語句法更加復雜。

Levelt的言語產生模式與工作記憶

根據Levelt(1995)的言語產生模式,話語始于非語言的特定交流意圖,Levelt稱之為概念形成器。在言語產生過程中,概念形成器的作用是決定將要說出口的話語的語義內容。概念形成器在話語被說出口前生成與之對應的信息(意圖或概念)。這些信息被保持在工作記憶中,并被存入構成器。構成器挑選出最能精確代表每個語義模塊的語義內容(話語前語匯)。這些話語前語匯包括構成句法的必要信息,并通過所謂的語法編碼生成話語的表層結構。構成器的另一個作用是為選好的語匯挑選合適的語音語義并設計好要說的話語。然而,在這些信息進入發音器引起發音肌肉運動并說出話語之前,會被某種內部機制監控。在這種內部反饋環路中,發音方案會被儲存在工作記憶的發音緩存區。因此,言語產生是個分階段、模塊化、累加式運行的過程。

引入工作記憶理論的相關概念和測量技巧討論Levelt言語產生模型有兩大益處。首先,能更深入地了解話語加工能力的個體差異是如何影響英語口語水平發展的。其次,如果我們能提前知道哪些學生會從什么指導方式中獲益更多,就可以據此給課程制定者更好的建議。其次,語言即時通訊的兩大特點會影響工作記憶:(1)在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下,互動交談的速度比面對面交談時要慢。人們打字的速度不可能像說話那樣快,因此,加工言語所要求的速度降低了。更準確地說,在特定時間內,交談者需要描述、理解或回答的言語在數量上減少了。(2)互聯網即時通訊不像口語表達那樣稍縱即逝。在線交流時,交談者可以重新瀏覽談話記錄,以便理清思路。

即時通訊培養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口語能力的可行性

根據以上分析,在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下練習第二語言,有可能使一些言語產生過程自動化,從而減輕工作記憶的負擔。在口頭交談時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可以放慢討論速度,使學生有機會重復瀏覽先前論述過的內容,再現記憶中的痕跡,從而減輕工作記憶的負擔。在面對面口頭交談時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互聯網即時通訊的這一特點,意味著工作記憶能力較低的學生將會從中受益。因為此時雖然對言語加工的要求降低了,但交流的任務和相互作用與面對面交談并無不同。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假設:互聯網即時通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英語學習者的認知機制,從而間接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水平。這一假設涉及的問題主要有:(1)通過使用英語進行互聯網即時通訊,是否可以間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2)英語即時通訊與面對面英語交談相比,在聊天室環境下學習英語口語對工作記憶能力較低的學生是否更為有利?(3)在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下,是否可以根據工作記憶能力的個體差異,有效預測出不同類型的學生口語水平可能提高的程度?我們可以設計實驗來驗證以上假設的有效性。較為理想的情況是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英語口語達到同等發展水平,并且實驗組的英語口語水平會提高更快。可能的原因是,在互聯網即時通訊環境下學習英語口語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工作記憶負擔,從而促使學生尤其是工作記憶能力較弱的學生更好地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驗證性教學實驗框架設計

根據上述分析及朱毅恒(2009)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調查研究結果,筆者設計了驗證性教學實驗框架,主要包括實驗前測試和實驗后準測試,旨在驗證通過互聯網即時通訊能間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的真實性。在本設計中,由同一英語外教承擔兩個小組的教學任務。參與實驗的學生來自筆者所教的高職英語專業一年級的兩個自然班,每班各20人。實驗研究按照口語課課程表進行。實驗組在聯網微機室上課,每星期上3節即時通訊課。控制組在本班教室上課,每星期上3節傳統式課堂口語課。實驗持續一個學期(20周),兩個小組各上口語課60課時;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教學內容相同。也就是說,即時通訊課和課堂口語課的活動內容及討論的問題相同。學期第一周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進行實驗前口語測試;學期最后一周進行試驗后測試。

進行實驗研究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教師難以給予所有學生等同的指導,或者說教師很難對所有學生施加相同影響。為了確保給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等同的輔導,參與實驗的兩個小組在課程設計和課時安排上完全相同。實驗組即時通訊課和控制組課堂口語課的活動內容完全相同,且安排在同一天。實驗組使用的即時通訊工具使教師能同時閱讀并參與最多5個討論小組的活動。在小規模試驗階段,每個討論小組安排4~6名學生。如果小組成員過多,組內成員的積極參與會使屏幕窗口文字滾動過快,致使學生難以跟上速度,影響對話互動進程。控制組也采用相同的活動小組安排。在實際操作時,指導教師直接從即時通訊工具界面打印出活動任務要求,用于對控制組進行課堂口語課指導。實驗組在線時指定的任務包括角色扮演、文章或影片討論及其他交互活動。前兩次的即時通訊課在學校的聯網微機室進行。學生有機會充分熟悉即時通訊工具,并向教師提出問題。初始培訓階段過后,一部分學生可不必來學校聯網微機室。他們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或校園其他的聯網微機上參與即時通訊互動活動。事實上,教師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地點上網。這樣做,是為在指定的上課時間使互聯網即時通訊真正成為同學之間唯一的英語交流方式。在同一時間、同一微機室上課的學生每次最多不超過5個。在可容納30人的聯網微機室內,絕大部分時間在線上課的學生應保持在3人以下。這種在不同地點上課的安排對實驗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它體現出本研究與其他有關計算機輔助實時交互研究或二語習得研究有顯著的不同。

為了驗證假設,應進行實驗前測,將前測得分作為協變量,反映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在課程開始時的口語水平。前測成績分析將表明控制組和實驗組的前測英語口語水平的差異情況,如果不相上下則可以看作水平相等。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進行實驗后測。Levelt言語產生模式的言語產生過程表明,無論是語音還是文字形式的言語表達,都能促進并發展同樣的認知機制。僅憑Levelt的言語產生模型理論,符合邏輯的推理應是:控制組和實驗組口語水平提升的程度應該是等同的。檢驗也用來驗證這一假設。實驗結束后,教師對兩組學生實驗后測成績進行分析,以證明控制組和實驗組在前后測之間的訓練中英語口語水平是否有顯著提高,實驗組后測的平均得分是否高于控制組的后測平均得分。分析結果用于證明互聯網即時通訊能否為學生提供傳統式課堂口語課很難提供的某種特有的有利條件。

為了驗證假說,可進一步檢驗口語水平得分和非詞重復得分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口語水平得分和單項測試工作記憶題型的得分之間的相關性系數,將表明控制組二者的相關性是否比實驗組的相關性要高。這會進一步表明,在控制組中,較其他學生而言,工作記憶能力(在實驗測試中具體體現在對語言的短期記憶能力)較低的學生是否會處于不利地位,在實驗組中,這一情況有無明顯表現。這些研究結果將會顯示,對那些在語音回路中保持詞匯信息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即時通訊環境是否會更為有利。

筆者根據對即時通訊環境下的“英語交談”的特點、Levelt言語輸出模式、工作記憶、英語口頭會話交流活動內在認知機制的分析,認為應用即時通訊培養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具有可行性。據此提出假設,即互聯網即時通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習者的認知機制,從而間接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水平,并設計了驗證假設的實驗框架。應該指出,這絕非意味著完全脫離面對面的英語口頭交際就可以迅速提升英語口語水平。作為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如果把面對面的英語口頭交際假想成是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唯一的途徑,就很有可能把相當一部分學生置于不利之地。有些學生將把學習說英語視為巨大困難,存在逃避心理。對他們而言,互聯網即時通訊課程能幫助他們提升英語口語水平。

參考文獻:

[1]Warschauer M. Comparing face-to-face and electronic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CALICO Journal,1996,13(2):7-26.

[2]Kern R.Restruct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th networked computers:Effects 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produc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4):457-476.

[3] Chun D M. Using computer networking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active competence[J].System,1994,22(1):17-31.

第2篇

信息技術實驗的宗旨在于挖掘信息技術的核心概念和核心問題,至于哪些問題是信息技術的核心問題,制作一個全集,恐怕需要一個長時期的思考,不是本文的討論議題,但是至少在這一系列文章當中筆者期待著能夠保證信息技術實驗作為一個領域其核心概念的穩定性。在上期文章中介紹了首要的兩個核心概念:數據、穩定的對應關系的定義,接下來在本文中介紹編碼、通訊、效率和信息量這四個其余的核心概念的基本定義和典型案例,這些概念是經過長期的思考和教學實踐形成的,筆者期望這些概念在信息技術實驗的大框架之下是相對穩定和基本的,但信息技術實驗是一個新的領域,難免思考有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歡迎用電子郵件或者發表文章爭鳴討論,這也是筆者拋出這些觀點的初衷之一。

編碼

編碼是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就像聲音的波形原本是一條連續的曲線,但由于計算機采樣的關系,必須要確定采樣的時間間隔,以及振幅的變化范圍(Scaling),將這個變化范圍分成多少個小格(Leveling),真實的一個振幅如何找到它應該對應的那個小格(mapping),以及這個時間-數字化振幅的數據文件要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儲(Saving),將模擬轉化為數字過程稱之為編碼。換句話說,編碼的核心是一組對應規則,這組規則可能很自然,像十進制到二進制轉化一樣自然,也可以非常繁瑣,像一個密碼本一樣似乎毫無規律可言,但是只要對應的規則確定之后,編碼的大部分工作就完成了。

通訊

通訊與編碼是彼此獨立的兩個過程,每種通訊的需要就對應一種編碼的需求,如一開始一段歌曲在音樂廳里有歌手傳遞給聽眾,之后聽眾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歌曲的欣賞,于是歌曲被譜成歌譜,寫在文字上,聽眾如果不能請來歌手,就必須根據歌譜自己演唱。之后人們發明了唱片,振幅和時間的信息基本上被等比例的刻錄在唱片上,由制作唱片的人編碼,根據同一套編碼體系由播放唱片的機器解碼,這個解碼的過程是簡單而容易理解的。唱片在不同的人間直接傳遞,通訊方式是自然的、容易理解的,人們甚至難以感受到這個過程是在通訊,通訊更難以成為一個被人重視的重要領域。但是人們聽音樂始終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人們天然的就具有雙向傳遞信息的需求,而且期望這種體驗,在遠距離的前提下,就像面對面的談話一樣暢達,所以電話出現了。計算機的出現,使得編碼變得非常準確,一段音頻被數字化之后,不像唱片時代一樣傳輸和復制起來會有一定的制作誤差,被計算機數字化的音頻可以完全地拷貝給另外一個人,從一張軟盤到另外一張軟盤,這個過程當中通訊比原來方便了。直到網絡時代的出現,計算機通過網絡技術實時地和另外一臺電腦實現通訊,通訊的過程中涉及通訊協議、保密方式、傳輸方式、通訊信號的增強等新的領域,此時,通訊技術相對于編碼技術被凸顯出來。在信息技術實驗當中通訊類的實驗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凸顯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實驗。例如,將聲音的強弱作為信號的手段,以未加密的二進制協議,通過雙頭耳機線、一臺電腦將耳機輸出的音頻信號輸入到另外一臺電腦的麥克風端口上,另外一臺電腦將信息解碼后,用同樣的方式向第一臺電腦通訊,這樣的過程在現有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中是能夠實現的,使用Scratch等簡單的程序語言,學生是可以從原理層面上掌握通訊的技術特點和核心概念的。因此將通訊作為信息技術實驗的一個核心概念提出。

效率

效率問題一開始就出現在計算機和單片機的產生過程當中,計算機一開始的社會需求就源自于人們對于提高大數據的運算速度即效率的追求,同樣各種功能各異的單片機和機器人生產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效率,而在信息技術實驗這個領域中,效率同樣是一個需要重要提及和研究的主題。常見的效率比較的過程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算法效率比較。這類效率的比較常常出現在各種程序設計的競賽中,如在一定的代碼長度和一定的內存使用空間內,哪種算法執行的時間更短一些,這種過程常常是現在程序設計課程在高級階段的教學內容。②新軟件和舊軟件在效率上的比較。我們在使用應用軟件的過程中,總是認為新的軟件一定比舊的軟件好用,大公司的軟件一定比小軟件好用。事實上,基礎教育具有公益的性質,基礎教育并不是為壟斷的軟件企業提供消費者的一個渠道,而應該是培養理性的,具有充分自主性和選擇能力的適應未來軟件市場的合格消費者,因此讓學生比較不同軟件的使用效率、性價比,同一款軟件改進之后的工作效率,是我們講授應用軟件的一個重要的一直被忽視的教學內容。③是否要研發新技術的判斷力。學習了如何比較和選用軟件之后,作為一個初步掌握了一門編程語言、初步具備了編寫應用軟件的學生,在面臨真實的工程問題時,需要判斷工程項目使用舊的但是執行效率低的算法還是用新研發的執行效率高但是研發過程存在風險的新的算法來實現,這個過程無論是在編寫軟件還是在應用軟件的過程中都是常常出現的,需要許多個案例來幫助學生判斷和反思,提高學生的判斷力。④技術路徑的效率比較。軟件的編寫或者工程任務的完成,其技術路徑和研發方式有很多,如有一個人完成的、分小組完成的,將整個工程分成幾個部分、一環套一環完成的、也有將整個工程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相對完整、使用迭代過程完成的,這些都是不同的技術路徑,這些技術路徑的效率的比照,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因此,在信息技術實驗這個領域,效率的概念是需要用具體的過程,具體的數據來讓學生體會和研究的,遠勝于教師簡單地給出結論。

信息量

第3篇

“新媒體”概念

對新媒體概念,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作過這樣的解釋:“所謂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相對“舊”而言。從媒體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發生和發展在不斷變化。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是新媒體。今天我們所說的新媒體通常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這里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出現,是指以前沒有出現的;一個是影響,所謂影響就是受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而產生變化的,這兩種媒體形態是我們現在說的新媒體。當然新媒體并不是終結在數字媒體和網絡媒體這樣一個平臺上。”1

筆者認為,熊澄宇教授對新媒體的解釋是目前為止比較科學、全面的解釋。熊教授的解釋明確了三點:第一,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第二,新媒體是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媒體形態;第三,新媒體不會終結在數字媒體和網絡媒體平臺上。根據熊教授的解釋,可對新媒體概念作進一步的梳理,把新媒體界定得更清晰一些,從而推動新媒體研究的深入。

“新媒體”,除了熊教授指出的“‘新’相對‘舊’而言”,是在全球信息化這一時代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概念。信息全球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信息化,即全球信息化的實現途徑是以互聯網發展為標志的“信息網絡化”。所謂“信息網絡化”,就是在計算機網絡的環境下生產、傳播和分享信息。所以,新媒體應體現“信息網絡化”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新媒體”的“新”。

“新媒體”是指的什么性質的“媒體”呢?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在1964年提出:“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從廣義上講,儲存和傳播訊息的介質都是媒介。因此,把MP3當作新媒介沒有錯,把數碼相機當作新媒介也沒有錯。但是,“新媒體”不是指任何新的“媒介”,而是相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而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新的大眾媒體”,有其政治的和社會的屬性。

筆者認為,新媒體既要具有“信息網絡化”的特性,又要具有“大眾媒體”的屬性,亦即必須是“信息網絡化的大眾媒體”。一些“新媒介”,如MP3、數碼相機等等,不具備“信息網絡化”特點,也不具備“大眾媒體”屬性,不應該納入“新媒體”范疇。“新媒體”的定義可以是:新媒體是指基于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即時互動傳播信息的大眾媒體。簡言之,新媒體即網絡媒體,目前主要是指互聯網和以手機為用戶終端的無線通訊平臺。

“新媒體”特性

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爆炸的發生,基本原因是信息生產和傳播效率的極大提高,這才是要重視“新媒體”研究的根本原因。當今的信息生產是數字化的生產,其基本工具是計算機。以計算機為工具的信息生產具有兩大特點。一是信息儲存和加工的便捷性,二是信息復制和分享的無成本性。所謂信息儲存和優化的便捷性,是指在有價值信息的生產過程中,信息可以隨時以數字化的形式被保存起來并隨時進行再加工,并不影響信息生產的連續性,而是信息不斷豐富和完整的過程。信息復制和分享的無成本性,是指無論是什么來源的信息,只要是數字化的,就可以被計算機快速復制,從而避免同樣信息再進行重新生產的過程,并且可以在計算機網絡之間實現廣泛的信息分享。概括起來,信息網絡化傳播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信息是數字化的,二是在計算與計算機之間能夠對話的、經通訊線路連接的網絡中進行。一旦在計算機網絡中形成信息分享,從理論上講就形成難以切斷的信息傳播鏈,從而有可能形成幾何級的信息增量過程。

關于“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有很多的描述。筆者認為,盡管從各個角度概括“新媒體”的傳播特性都有可能是正確的,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較,從三個方面作概括就可以比較全面。在時空上,“新媒體”能夠即時跨地域傳播信息,不僅使信息傳播更加快捷,而且從技術上打破了地域和國界的限制,大大擴展信息傳播的范圍,大大擴展了人的認知范圍;在形態上,“新媒體”媒介形態的物理邊界變得模糊,無論動態、靜態信息,還是文字、聲音、圖像信息,都可以在計算機信息網絡上傳播,實現了在一個傳播載體上的多媒體傳播;在性質上,“新媒體”是互動傳播,人人可以平等地成為信息的獲取者,并同時可以成為信息者,由單向傳播變成交互傳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化傳播,之所以能為人類傳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都是基于上述三大基本特點而發生的,其中最大的變化是“縮短了信息流動的時間”(collaps-ing the information float)。

約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趨勢》中寫道:“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傳遞時間的縮短,變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信息時代的生命線是通訊。簡單來說,通訊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即發訊者、接受者和通訊電路。日益復雜、先進的信息技術,使這個過程發生了革命。總的效果是通過信息渠道的信息流加快了,使發訊者和接收者更加接近。”2

約翰•奈斯比特的這一論斷盡管是在1983年提出來的,仍不失為一個偉大的論斷,他既強調了“通訊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傳遞時間的縮短”,又強調了“日益復雜、先進的信息技術”,內涵十分深刻,對于我們認識“新媒體”仍具有指導意義。(作者是國務院新聞辦網絡局副局長、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博士)

【注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蜘蛛侠在线观看| 保坂尚辉|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钢琴谱| 《水中花》日本电影| 啊嗯啊嗯| 阿尔西| 电影《神盾局特工》| 康熙微服私访记1| 哈基米| 金马电影网| free hd xxxx moms movie777| 鬼迷心窍1994|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原文 | 《沉默的证人》电影| 任港秀| 乔治桑| 风筝 电影| 变形金刚6免费完整版在线观看| 尹雪喜演的全部电影| 抗日最新电影| 红海行动2| 美女上厕所| 羞羞的视频| 王晓男演员个人资料 | 小学毕业老师解散班级群寄语| 快播王欣| 乔军| 莫比乌斯电影在线观看全集高清|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简谱| 冷血惊魂| 女同性恋中文字幕| 我和我的祖国 五线谱| 女公安毛片免费观看| 正发生电影| 欧布奥特曼普通版普通话中文版 | 吉泽明步电影| 澳门风云3演员表| 日本午夜电影| 汤唯和梁朝伟拍戏原版视频| 黎明诗| 求佛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