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歷史優秀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現階段文言文教學存在問題
1. 教學目標不明確
時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普遍依賴于課本,教學內容泛泛,而并不具備一套具體而明確的教學目標。完全依賴于課本,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長期進行下去會迷失語文本身的特性。語文教學其實是思想與感情的熏陶。思想來源于文化,古典文集是文化的載體,它傳承中華的古老文化與思想。《出師表》中“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是一種文化。所以明確利用文言文,傳承華夏文化應該是我們的教學目標,可是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文言文的實際教學目標與我們所期望的有所背離。
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授課無側重點,所有教學內容以同樣的節奏平鋪直敘下來,致使課堂乏味無趣,從而間接地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摸不清學習內容的主次,無法進行有效的、循序漸進的學習。
2. 教師授課形式陳舊,對課文利用率較低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普遍由以下幾個環節循環而成。① 學生課前自行預習,具體內容為查找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學會讀音及基本意義;② 課上教師按課文內容逐句翻譯句義,講解課文大意,矯正部分難懂易錯的字形、字音、詞義;③ 課后學生自行背誦、默寫課文,教師定期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測試。
一套程序下來,學生雖然能夠學會課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詞,能夠背誦默寫課文,卻往往連文章的主旨都說不清楚,自然也就不能夠從前人的名篇當中學習到優秀的思想主張,這些好的思想,好的文化如同《馬說》中千里馬一樣,“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除此之外,初中學生普遍年紀尚小,還處于活潑好動、重興趣、輕內涵的性格階段,因此很難達到憑借自身能力對經史古籍產生熱愛之情,并自發地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一旦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主觀上對所學知識內容產生冷淡,甚至排斥態度,無疑為這一教學內容帶來空前的阻力。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方向
(1)明確教學重點,課堂教學主次分明。初中學生年紀尚小,性格多以活潑為主,因而很難達到在課堂45分鐘內全部聽懂、理解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習效果。因而,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該首先將教學重點、難點為學生講解清楚。
例如,教師在講解《孟子二章》時,首先應將課文涉及到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主旨介紹給學生。其次,對于生字、生詞這類利用各類工具書憑借學生自己能力能夠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只需做簡略點拔、糾正即可。最后,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文化精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及“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并讓學生針對這一主題,結合現實生活,各抒己見,探討對主題的認識。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提高課堂有效時間利用率,一方面也使學生分清學習內容的主次關系,從而能夠循序漸進地真正完成語文文言文部分的學習內容。
(2)改善教學風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初中學生普遍對文言文部分學習內容持排斥態度,學習興趣冷淡,教師可以通過改變自身教學風格的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各種感官,將文言文以一種藝術性的形式呈現在其面前。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優秀名篇朗誦MP3文件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使其達到親聆先代文豪暢言博論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當代各種先進教學設備,將文言文更為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與投影儀,將課文所涉及到的相關史料、影響介紹給學生,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習熱情。
(3)拓展教學,提高課文利用率。這里所談到的拓展教學又要被分為文學性、語言學性與哲學思想性三個類別。首先,就文學性而言,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原文為學生講解文章的敘事脈絡、抒情手法,以及文章當中能夠被很好地化用到現代文寫作當中的一些美詞佳句,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間接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其次,在語言學方面,教師在指導學生將課文翻譯成白話文的過程中應擴展講解一些古文當中常用的語法規則,這樣一來,學生以后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篇章,也能夠利用工具書自主進行準確的翻譯學習,是治標治本的語言學學習策略。最后,教師還可以借鑒課文中先賢的思想主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綜合三項拓展教學,一方面提高了課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更有利于將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德智雙優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人物賞析 賞析策略
一、引言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人物賞析和歷史事件介紹是最為主要的兩個部分。歷史教師一方面需要給學生介紹不同朝代和特定歷史事件,另一方面需要為學生介紹歷史上的著名歷史人物。然而,對于歷史課程而言,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個領域內容,初中生很難在短期內對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正因為如此,初中歷史教學才存在一定難度。許多一線歷史教師都認為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教學存在顯著問題就是講得太深,而學生不理解,講得太淺又達不到教學效果。面對這樣的艱難抉擇,我們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決。
按照教學基本規律及初中學生心理特點,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時候,往往對具體歷史事件不太感興趣,多數學生卻對歷史書上出現的歷史人物比較感興趣。因此,為了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切實解決好初中歷史教學難題,最好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抓住歷史人物這樣一條歷史主線,重點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賞析。當學生對眾多歷史人物都有了了解之后,他們就容易思考這些人物在特定歷史時期做出的政治決策或軍事戰略,這有利于幫助他們學好歷史課程。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主要人物賞析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人物賞析策略。
(一)真實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
在眾多歷史人物當中,有君王、丞相、將軍、大臣等政治人士,也有思想家、文學家等知名人士。此外,有民族英雄、民族漢奸等。這些風格各異、性格特長各不相同的人,給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果初中歷史教師能抓住這些優勢,對課堂進行設計,那么歷史課程就能非常生動形象,極富趣味性,讓學生以聽故事、玩游戲等方式學到知識。只不過,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力求客觀真實。并且,分析的時候要從多方面正確評價,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的錯誤否定歷史人物對國家和民族所作的貢獻,也不能因為某一個人做過一件對的事情就掩蓋他的缺點和不足。相反,我們需要將每一個歷史人物當成活生生的人,然后從人性角度出發,思考他們在歷史抉擇時所處的具體歷史環境,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歷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歷史教師介紹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會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對他們進行評判,例如,一些喜歡諸葛亮的人會把他評價為神一樣的存在,而一些討厭的人則會將他視為魔鬼一般的壞蛋。這樣的評價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難免存在極端思想,容易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夠理性化,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誤導。
(二)歷史人物評價與歷史事件相結合
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需要將特定歷史人物與具體歷史事件相結合,讓歷史事件成為人物評價的論據。例如,當我們高度評價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時,有必要對他做出的政治決策進行分析,這就必然提到“貞觀之治”相關的一系列歷史事件,這樣的人物評價才有說服力,能夠讓學生信服。如果一個教師僅憑借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夸夸其談,那么就實現不了歷史教師的目標。相反,我們應該借助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一方面將二者結合起來討論有利于歷史教學課程全面開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歷史。另一方面歷史人物評價與歷史事件相結合,能夠增強歷史課程的趣味性,讓歷史課程更生動活潑,以帶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盡管對于初中生而言,太多歷史事件講解也許會讓他們覺得很亂,短期內不可能記住諸多歷史事件。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并對歷史人物有充分了解,這對歷史教學課程發展有很大幫助。
(三)引導學生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
通常,歷史教科書中出現的人物多數都對歷史發展產生過或多或少、或正確或錯誤的影響。例如,政治家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文學家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學作品,歷史學家為我們的歷史記錄作出了一定貢獻。當然,一些品德敗壞的歷史人物,如秦檜、等,他們給歷史發展造成了阻礙,同時傷害了許多人,成為民族恥辱。因此,教師在引導初中生進行歷史人物賞析的時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正確分析歷史人物的功勞與過失,然后對優秀歷史人物的情懷、智慧、才華進行了解,進而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由于優秀歷史人物眾多,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學到智慧、勇敢、刻苦鉆研、剛正不阿等優秀品質,因此是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而通過歷史人物學習,初中生的人生價值觀念受到積極影響,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有利于他們成長。據了解,許多初中生在閱讀了名著《三國演義》之后,開始對其中眾多歷史人物,如劉備、諸葛亮、關羽等產生濃厚興趣,并視他們為偶像,這也是優秀歷史人物具有的魅力。因此,開展歷史課程的同時,不要忘了引導學生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結語
初中課程當中,歷史課程是一門學習難度較低,但多數學生并不感興趣的學科。為了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讓更多學生對歷史課程感興趣,我們可以適度強化歷史人物賞析教學環節,讓初中學生在了解歷史人物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歷史,以實現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文章認為真實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評價與歷史事件相結合、引導學生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是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人物賞析的主要策略。如果我們能夠以歷史人物賞析為主線,再穿插一定的歷史事件,那么初中歷史教學效果有望獲得進一步增強。
參考文獻:
[1]陳振江.初中歷史教材改革的幾點建議[J].歷史教學,2012(12):26-30.
[2]唐秀英.中學歷史問題教學法的實施[J].教育評論,2013(02):38-42.
[3]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2-35.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師;勝任特征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教師敬業奉獻,孜孜不倦地傳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動了社會進步與文明傳承。作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課程標準對我國初中歷史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師勝任特征的探究,歸納總結出優秀初中歷史教師應具備的個體特征,為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師資培訓提供若干有益借鑒。
一、初中歷史教師勝任特征的研究現狀
現代勝任特征理論發軔于二十世紀初的“管理勝任特征運動”,哈佛大學教授麥克里蘭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崗位勝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對于勝任特征概念的詮釋,不同的時段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國內研究者多在斯賓塞1993年定義①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觀點。
目前國內直接針對初中歷史教師勝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見,對于中學教師勝任特征的研究也多從教師素質結構與能力結構兩個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討的初中歷史教師勝任特征,即能區分初中歷史教師崗位上優秀者與普通者的個體特征,該特征應具有可測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蓋了知識素養、教學技能、職業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動機五個方面具體內容。
二、初中歷史教師的勝任特征
1.知識素養
廣闊的知識視野、完善的知識結構、豐富的知識儲備是初中歷史教師應有的知識素養,也是勝任教學崗位的基礎。歷史學科涵蓋的知識體系非常之龐雜,包羅萬象,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軍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諸學科內容相互交叉。初中歷史教師應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貫通古今,涉獵中外,系統掌握中外通史知識,夯實專業基礎;熟悉歷史學科的發展脈絡,把握結構框架,了解史學研究的成果動向,具備一定的歷史理論涵養。
學習是一個人獲取知識、提高素質的不二法門,終身學習的理念早已為公眾認可;積極、主動、可持續的學習過程,是初中歷史教師提升知識素養,促進專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初中歷史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精準把握課程知識體系,通過不斷地學習(如斷代史、國別史、專業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識儲備信息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與知識涵養。教師是專門培養人才的職業,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具備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結合學生特點與學科特點,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因科制宜講授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有助于提高其教學技能與育人能力,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一位歷史教師如果真正想把歷史教的生動有趣,就要不斷地讀書,通過否則可能會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對史學原著的閱讀與學習,是初中歷史教師擴大史學知識面的捷徑之一,不僅能拓寬知識視野,還能增強史料分析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2.教學技能
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統整合統籌教材資源,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與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進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原貌,同時注意結合熱點講授歷史,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對待歷史事件更加客觀。初中歷史教師應該預設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根據歷史知識的自身特點優化設計,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知識生成,活化課堂管理,課后進一步深化教學反思,結合出現的問題與不足細化知識儲備。一名歷史教師如果想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在上課前把教學的每個環節都仔細推演一遍,在上課之前就將自己的備課打磨一遍;上完一節課后馬上進行反思與總結,刪掉沒有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冗余環節,積極嘗試增加學生合作探究的環節。在高效課堂的諸多環節中,教學反思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才能最終實現我們課堂的高效教學。
初中階段歷史屬于考查科目,難以得到學校與社會的足夠關注。在這樣一個現實狀況下,一些歷史教師就產生了消極懈怠心理,反映在課程教學方面,即無法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在很多情況下,歷史課變成了“念書課”,老師在講臺上面無表情的照本宣科,講臺下面的學生要么埋頭睡覺,要么應付其他科目的作業,學生們逐漸形成了厭惡歷史課的心理,這樣的一堂歷史課不但談不上高效,就是起碼的教學目標達成都是問題。在教育改革創新實踐中,初中歷史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創造有利于個性發展的學習氛圍。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通過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歷史課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歷史教師還應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人格培養,依托豐富多樣的歷史課程資源,以學生未來發展為出發點與落腳點,關注學生能力培養與思想發展的全過程。
3.道德素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能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歷史使命。時展與社會進步對初中歷史教師的道德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熱愛教育事業,兢兢業業,踏踏實實;關愛學生,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關心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為人師表,嚴以律己,做學生最直觀的榜樣;嚴謹篤學,敬業進取,立足本職崗位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我國社會現在正處于快速轉型期,個人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設領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教師隊伍。加之現今的教育評價標準尚不夠完善,學校過分注重考試成績與升學率,各科教師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學生成績上,部分教師對于自身道德素質的認識與提升還有所欠缺。初中歷史作為考查科目,在校內校外都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容易導致某些初中歷史教師基本職業道德的缺失,只是將教師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君子慎獨”,當學校、學生、家長、社會都疏于對初中歷史教學的監督時,教師自己的自查與自省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為了教好書,更是為了學生成長進步與自身未來發展。歷史是一種責任,教師肩負使命,如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同時兼顧學生個性發展,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需要更多的良心與道德。春蠶到死絲方盡,教育是一種高尚與奉獻,教師更需要一種奉獻的意識。
4.育人能力
赫爾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學》中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認同。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學校教育中所謂“教書育人”,即教師的育人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上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書的過程中踐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傳授知識和培養“人”并不是一回事,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僅僅是讓學生完成知識的積累,對于把他們培養成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單純的知識積累只會豐富他們的大腦,真正想把學生培養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引導。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由于其學科特點本身也擔當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初中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具體歷史事件的解讀、對相關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把自己的思維想法、看待事物的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對可塑性極強的初中學生,為人師表的自覺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師育人能力的關鍵,能給學生最直觀的榜樣力量。對初中歷史教師而言,“育人”不同于“教書”,大多數時候育人都不需要像傳授書本知識一樣直接講給學生,而是需要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沐浴“潤物細無聲”的教化。
5.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個體激勵自我成就感與上進心的心理機制,是個人追求實現一定目標的內在推動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現上是一個人的事業使命感、事業責任感、事業進取心等。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成就動機對個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都有很大的推進作用,是影響一個人成事業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就初中歷史教師而言,其成就動機就是在完成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的一種內在心理傾向,努力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或者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環節中獲得一定成就并力求達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歷史教師就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成就動機水平:擺脫初中歷史教學是“副科教學”的功利性偏見,對教學崗位與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負,進而樹立對初中歷史課程的信心;不斷學習進步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促進自我效能感處于較高水平,科學對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標以激發自我成就欲望;還應在適度的競爭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機會,增強成功體驗,提升工作認同感,促進自我發展意識的激發,培養自己的上進心與進取心,保持對教育成就感的持續的熱度。
此外,初中歷史教師對教師崗位應該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與文明的傳承者,歷史教學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學實踐與思考探索中不斷領悟。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歷史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教育功能有機結合,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這樣才能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能體驗工作帶來的快樂,體驗到實現自我價值帶來的成就感,進而提高自己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三、結語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歷史學科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歷史教師應具備廣闊的知識視野與豐富的知識儲備,游刃有余的教學技能可大大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質為可塑性極強的初中學生帶來了最直觀的榜樣力量,春風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與美好心靈,高水平的成就動機是教師事業成功的關鍵。作為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師,立足本職崗位不斷學習實踐,豐富知識素養,提高教學技能;反思總結,提升道德素質,強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動機;進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為學生喜愛的良師益友,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歷史教育的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傳遞給未來。
注釋:
① 1993年斯賓塞提出,勝任特征是“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表現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表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任何可以被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普通績效的個體特征”。參見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參考文獻
[1] 付秀娜.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 魏傳紅.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師的素質再探究――結合泉城中學實際[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楊曉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素質漫談[J].考試周刊,2009(20).
[4] 趙向琴.淺談創新教育時期歷史教師的素質[J].課改論壇,2012(1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 孫遠剛、楊文軍.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創建構想[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7] 徐建平、譚小月等.優秀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分析[J].教育學報2011(2).
[8] 馬紅宇、唐漢瑛等.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及其績效預測力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3).
[9] 何進軍、齊力.中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襄樊學院學報2008(4).
[10] 羅三瓊.教師的成就動機與最佳素質組合[J].重慶師專學報,1998(2).
[11] 高小麗、趙清明.優秀教師的素質結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12] 宮火良、楊易.中學教師成就動機現狀的研究與測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