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高中地理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延續,與初中地理課程相比,它的難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在初中階段學生們初步接觸了一些地理基本知識,了解中國和世界地理的一些基本內容,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們將要學習更多與地理有關的知識內容。總的來說,高中地理注重向學生們傳授地理學習的方法,要求學生們掌握人類活動和地理的相互關系,同時還要求學生們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區域間的地理文化差異。許多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時會遇到一些看起來很復雜的難題,如果高中地理老師不能夠及時的幫助學生們克服這些難題,那么他們的地理學習效率勢必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既不利于增強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也不利于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高中地理老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想有效的提高學生們的地理學習水平,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一、注重興趣教學
地理這門課程既包含了一些人文性比較強的知識,也包含了一些需要邏輯推理能力的知識,因此盡管地理屬于文科綜合的科目,但是實際上它也要求學生們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這種兼容并包的學科特性使地理課程顯得更加多元化,學生們在學習地理時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是非常大的。然而,由于進入高中階段后地理課程的必修內容變得更加復雜,學生們學起來常常感到吃力,一些學生的心理素質比較差,遇到地理上的學習問題后,不能夠積極地尋找解決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學習上的問題如同滾雪球一般變得越來越多,最終他們對地理課程就會喪失興趣。
一旦學生們對地理課程提不起興趣,在地理課堂上教師的課講得再精彩,學生們也無法參與進來,這種狀況使得高中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變得十分低下,同一個問題教師講了再多遍,學生們要么依舊搞不明白,要么半懂不懂,在做地理練習題的時候錯誤連篇。為了改善這種情況,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注重興趣教學,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化的吸收和消化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們的地理學習水平得到提高。
第一,高中地理教師需要進行問題教學。問題教學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能夠為學生們創設一個積極地問題情境,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夠集中精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學習效率。前文已經提到過,高中地理課程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們在課堂上總是走神,那么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再清楚明白學生們也聽不進去,要想讓學生們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高中地理教師就需要在課堂上順應學生們的心理需求,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去為學生們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問題教學的方式來展開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讓學生們對地理課堂產生一定的好感,而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會得到增強。學生們為了尋求問題的答案,在課堂上就會全神貫注的聽取地理教師的講解,這對于培養學生們的地理素養和提高地理課堂的學習效率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講解宇宙與地球這部分的內容時,就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學習心理來為他們設置課堂問題,要求學生們能夠尋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話在課堂上學生們的注意力就會顯得格外的集中,地理教師上起課來也就會顯得更加輕松。在課堂開始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們是否知道地球的起源,然后讓學生們各自提出自己的假想,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通過課堂學習來驗證自己的假設。采用這種方式授課的話,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在地理 課堂上,他們的表現也會變得更加出色,而這種問題教學的方式還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們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地理課程充滿好奇心。因而,高中地理教師想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問題教學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們的地理學習能力得到增強。
第二,高中地理教師還可以進行游戲教學。高中階段學生們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心理發展特點為學生們創設輕松活潑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們能夠在游戲的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這樣的話學生們的學習壓力就會得到減輕,在地理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一些教師常常認為學生們到了高中階段,就不應當用游戲的方式來活躍課堂,他們覺得游戲教學是低年齡階段應當采用的教學方式,這種看法實際上是非常片面的,游戲教學實際上是非常適合高中階段的學生的。
眾所周知,高中學生的課業任務非常的繁重,因此學生們常常被各科輪軸轉的教學模式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高中地理教師能夠另辟蹊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擁有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那么他們對高中地理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就會變得更大,在上地理課時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講解與城鄉規劃有關的知識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們分成兩個小組來進行辯論,要求學生們辯論城市和鄉村誰更好。在辯論會的形式中,高中地理教師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踴躍的參與課堂發言,在這樣的有效情境中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高,最終學生們的地理學習水平也能得到增強。
二、加強情感體驗
關鍵詞:高中地理;低效現象;自主學習
由于長期以來地理學科的“邊緣化”地位,導致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一些低效現象仍未能有效避免。這些低效的現象削弱地理學科整體教學效果,制約高效地理課堂的構建。以下,筆者針對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低效現象進行歸納,并提出解決的對策。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低效現象
(一)課堂提問的低效現象。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互動的主要環節。適當且必要的教學提問,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情感交流,并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作為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形式,在當前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提問這一形式被運用得不可謂不頻繁。然而,過于放大提問的效用,將課堂教學由“問題”堆砌起來的課堂,則明顯過猶不及。部分教師片面追求提問的效果,刻意地營造所謂“和諧、熱烈”的課堂氛圍,而毫不顧及課堂教學的實際進展和情況,這種舍本逐末、華而不實的問題式課堂不僅違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更與有效性教學背道而馳。除此之外,提問方式簡單粗暴,提問內容零碎不堪,所提問題可有可無,這些都是目前高中地理課堂常常出現的低效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拖累教學進度,造成教學有效時間的浪費,另一方面喪失提問的意義,其實際收效甚微。
(二)自主學習的低效現象。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等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一些新的教學低效行為不斷暴露出來。比如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解讀“只學其形、不知其意”,在實際教學中,開始冒著稀釋課堂知識灌輸密度的風險,過于追求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并且將形式上的探究式教學和自主學習奉為“至理名言”。這一行為表面上看是順應了教學改革,以實際行動踐行新課程改革,然而實則是“舊瓶裝新酒”,換皮不還芯,對教學效果毫無促進作用,只不過學生從過去的不大積極的聽眾,變成了積極的聽眾而已。當然,除了“換湯不換藥”的自主學習形式外,還有一種“聽之任之”的自主學習形式。后者完全以學生為主,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僅僅對提綱挈領的知識點進行簡單的梳理,對所謂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進行簡單的講解,然后就開始以旁觀者的身份,在一旁觀看學生如何討論和爭辯。處在“放養”狀態下的學生,自主性和討論自由的權利是保障了,在課堂上爭辯得面紅耳赤,然而在“轟轟烈烈”的課堂氛圍之下,真正能學到的知識和成果寥寥無幾。整節課就為一個或者幾個簡單的知識點爭辯不休這類現象成為常態,耽誤教學實踐不說,而且稀釋每節課知識的濃度,造成課堂教學“淺入淺出”,自主學習淪為一種形式。
(三)教學設計的低效現象。教學設計是構建高中地理有效課堂的保障。教師進行課程設計時,應當結合課堂教學主題、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時動向,設計和調整教學順序和教學重點。目前,低效的教學設計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中處處可見,比如有的教師設計教學僅僅是通過將高中地理教材簡單地進行組合、拼湊、拓展和加深,處理方式簡單化、形式化,內容縱深度不夠,橫向延展度不足,教學設計還是拘泥于教材本身,未能有效跳脫出來。
二、造成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低效現象產生的原因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產生以上幾類低效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于教師未能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在教學中不自覺地便充當起課堂“主宰者”的身份,占據絕對的主導權,這與新課標理念格格不入。其次,教學實施不夠科學,針對高中地理這門集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于一體的課程,教師應當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實施教學,不能將教學目標窄化而產生主次不明、層級不清的問題。
三、對策
(一)提高教師創設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針對課堂提問的低效現象,應當從教師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教師開展課堂提問活動的關鍵在于所創設的問題要合理,且難度適中,教師在創設問題時,不能隨意抓取,而應當費心思量,所創設的問題應盡可能地滿足具有價值性、趣味性和思考性。還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掌握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并以此為突破口,積極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等能力。
(二)更新教師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自主學習的低效現象,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將目光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同時積極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和學生開展對話,為學生創造平等、輕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勇于暢所欲言,勇于自主創新,勇于自我思索。
(三)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幫助學生學習吸收。針對教學設計低效的現象,應當著眼于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通過增加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提升專業化水平,開展引導式教學。引導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導”,這就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熟練掌握教材的重難點,能理清教材的體系與層次。在提升地理專業水平的同時,教師還要廣泛地了解與地理學生相關的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能夠做到兼容并蓄、融會貫通,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
參考文獻:
[1]王建梅.淺談走出高中地理低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2(33).
高中地理 貼近生活 探究能力 實踐能力
一、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確如此,以前,很多教學現狀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學生總感覺到學習地理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能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加地理學習的興趣。
二、讓教師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種良好的措施。美國當代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這話極深刻地揭示了教學觀的一個重大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變“結果學習”為“過程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合作的過程。
[情景1]:.我在上《月相》這一節課的課堂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看到過月球的陰晴圓缺,可是你們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圓的一面朝向的方向,出現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時間上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學生從來沒有注意過這樣的情形,感到很迷惑,都瞪大眼睛,好象正在等待老師給出答案。
這時候,我及時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要求學生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每天記錄早、晚自修時的月亮,月面圓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然后通過這些數據找出月相變化的規律,可以幾個人合作。然后試著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通過實踐的觀察,發現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即“上上西西,下下東東”也就是農歷上半個月的月球上半夜可見,在西邊天空,月面朝西,農歷下半個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見,在東邊的天空,月面朝東。然后再搜集一些古人描寫月亮的詩詞,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等。請學生根據詩詞所描述的情景,判斷詩人當時是在農歷什么時候描寫的,推斷大概的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比較順利把問題回答出來。
[反思]:如果老師沒有創設情景,沒有讓學生進行記錄月相變化的實踐,直接由老師來講述的話,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真正掌握月相變化的知識。通過這樣一段時間的實踐觀察,再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出了其中規律性的東西,這個收獲比單純的老師講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記憶。中科院心理所的張梅玲教授曾說過:“再完美的模仿畢竟是模仿,有缺損的創造畢竟是創造,要創造要發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畢竟是在前進在發展,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在這兒提到的是教師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實際上,在探究教學中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
[啟示]: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探究,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不要急于得到圓滿的答案;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學的宗旨。“施教之功,貴在誘導;妙在轉化,要在開竅”是教的宗旨。
其實,不論是學還是教,都應注重探究。學生自我發現知識并獨立地掌握知識,正是當前新課標理念下的地理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需要。
三、讓研究性學習貼近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實踐探究能力;能夠獨立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要實現這一目標,培養學生地理學科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的實踐能力呢?
[情景2]:.有幾位學生選擇了《玉蒼山旅游資源現狀及開發前景》這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他們對如何開展研究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該怎樣制定方案。他們找到我,想讓我提些建議。我經過思考后,向他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你們為什么要選這個課題?對玉蒼山旅游資源開發現狀準備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前景又是想根據什么數據分析的?最后課題報告的呈現形式是什么呢?學生根據這幾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后,終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見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