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智能醫療市場規模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互聯網金融市場——小額信貸P2P遇寒冬 第三方支付發展穩定
2014年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風生水起,其中小額信貸P2P市場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尤為明顯。
(速途研究院制圖)
國內P2P市場整體交易規模在2010年僅有13.7億元,而到了2014年整體市場交易規模已達2514.7億元,增長了183倍!而僅 2014年一年較2013年交易規模上漲了157.8%。雖然表面上國內互聯網小額信貸P2P市場發展速度驚人,但國內項目也有超過1600家之多,但不少項目最后都不能健康發展,老板跑路現象屢見不鮮,不斷地透支著投資者對于這一行業的信任。未來隨著參與者的增長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場將會逐漸走向一個成熟穩定的狀態。
(速途研究院制圖)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現出支付寶一家獨大的局面,交易額占據了整個交易市場的半壁江山。財付通以19.4%的份額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銀商,交易市場占比11.6%。此外快錢、匯付天下、易寶支付、環迅支付分別占到市場的6.9%、5.3%、3.2%、2.7%。支付寶作為阿里巴巴未來生態系統布局的核心環節之一,表現出了較為強勢的一面。
2. 醫療健康市場——市場潛力巨大 前期問題明顯
(速途研究院制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國內的移動醫療市場這座“金礦”也逐漸被人們發現、發掘。2014年移動醫療市場規模是30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 89.9%,增勢在過去四年表現較為平緩,而隨著“挖掘”的深入和移動醫療市場的逐漸成熟,未來幾年市場將迎來大跨步的發展,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元。
但移動醫療市場就目前狀況來看,存在的問題依然明顯,主要表現在核心醫療服務“移不動”,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動醫療市場的前途也會逐漸明朗起來。
3. 在線教育——已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
(速途研究院制圖)
國內的在線教育市場發展可以到目前為止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在線教育的萌芽階段,不少企業開始對在線教育市場進行探索,大量資本進入市場,但由于制度的不夠完善,不少企業最終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階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較于同一時期的其他互聯網行業,在線教育發展緩慢。第三階段可以說是技術帶動下的一次突飛猛進,隨著其他互聯網行業的逐漸成熟,在線教育作為一座待挖掘的“金礦”再一次回到巨頭們的視野中來。
4. O2O——BAT巨頭紛紛布局 市場趨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4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56381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85.5%,漲勢較為平緩,究其原因是國內O2O市場目前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諸多行業仍在探索,BAT巨頭在O2O行業布局也逐步啟動。2015年將有望迎來一次爆發式的發展,預計2015年國內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會突破59873億元。
(速途研究院制圖)
目前國內O2O市場表現來看,餐飲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個市場的43%,其次是休閑娛樂,市場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親子、美容美發、婚慶等也有涉及。但隨著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對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車服務、醫療健康等也將逐漸在O2O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5. 電子商務——天貓一家獨大 網民購買潛力驚人
(速途研究院制圖)
雙十一無疑是國內電子商務的一次狂歡,也是國內網民購買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檢驗。淘寶天貓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2014年雙十一僅一天的交易量達到了571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63.1%。這是國內電子商務發展和網民購買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結果。
(速途研究院制圖)
雙十一期間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貓商城的流量占到總流量的53.3%,以絕對的優勢奪得榜首。其次是亞馬遜,流量占到了22.6%。京東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國美在線,流量占2.8%,蘇寧占2.2%,一號店占2.0%,當當網占1.4%,聚美優品占到0.3%,唯品會和易迅分別占0.2%和0.1%。天貓商城在國內電子商務市場仍舊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場發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0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僅有0.9億元,到了2014年這一規模已達到66.2億元,增長了72.6倍!而目前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的這一市場規模增長勢頭仍將持續。預計201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9.4億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將達 284.6億元。國內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大部分集中于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幾乎處于真空,可見正在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潛在用戶群十分龐大,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圖)
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智能手環力壓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設備產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為 23.7%,智能臂環設備占比僅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鏡和智能紐扣分別占2.6%和0.8%。智能手環由于攜帶方便,并且相對技術要求比同類產品要略低,成本相對低廉,所以手環設備的市場占有量相對較高。可見國內智能設備市場尤其是高端智能設備還有待發展。
7. 互聯網視頻——廣告、終端設備齊頭并進 電商將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4年國內網絡視頻市場規模是191.2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205.0%。由于在線視頻行業的媒體性,廣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隨著智能家居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拓寬,智能終端設備包括網絡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的銷售也將成為網絡視頻行業的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前不久剛剛提出的通過在線視頻和電商合作的手段,隨著這一想法的普及,在線視頻將被帶入到新的境界。
8. 車聯網行業——市場規模達百億 汽車搭載智能設備成趨勢
(速途研究院制圖)
車聯網是物聯網在汽車領域的重要實踐,通過車載智能設備實現汽車電商、對汽車的遠程控制以及傳統導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頭們生態布局的重要一環。2014年中國車聯網滲透率已達7.5%,而這一數據在2010年僅有4%。結合我國2014年民用汽車近1.27億的擁有量,可估算車聯網市場擁有近100億的規模,可見車載智能設備擁有相當巨大的空間。從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外車展和智能家居展來看,搭載有智能設備的“智能汽車”都是展覽的重頭戲,隨著人們對智能汽車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網絡和快速發展的技術的保駕護航,車聯網已經成為未來的大勢所趨。
9. 地產/家居——線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還需在線下
(速途研究院制圖)
和傳統的地產家居相比,互聯網技術在地產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線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第一輪篩選,從而節省下一大部分時間和資源,進一步縮短了產品的購買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產/家居行業的發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講,互聯網在這一領域所發揮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動、家居不好移,且價值相對較高等原因,使得其無法完全脫離線下渠道。而且線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夠達成的主導因素,而線上只起到了一個引導的輔助作用。相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與商家的線上交互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產品的真實情況,從而讓線上交易成為可能。
10. 手游市場——市場規模超過180億 ARPG將成手游新趨勢
(速途研究院制圖)
各路諸侯狼煙四起,將這個行業襯托得格外熱鬧與繁榮。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成為元老級選手,VR設備、智能家居、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正在成長為新的王者。然而這新老同臺演繹的時代里,真正左右戰役進程的已經不單單是產品的比拼了。
智能硬件走出蠻荒時代
2016年上半年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是智能硬件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的大爆發,但是這種大爆發不同于往年如原始人一樣的茹毛飲血,而是走向了精耕細作,摒除沒有發展前景,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項目,開始有目的地涉足和布局。
據賽迪顧問預計,2016年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將達到639.8億元,增長率將從去年的289.5%下降到48.7%;2017年和2018年市場增長率也都將維持在40%-50%之間。賽迪顧問副總裁呂萍就此認為,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從爆發式增長轉向穩步增長。
當前智能硬件廠商已經開始從產品、生態兩方面著手,意欲從研發單一產品到掌控產業鏈和生態系統轉變的思路愈加明確。
首先在單一產品上,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成為從蠻荒時代優勝劣汰而留下來的少有的幾種初級可穿戴設備。不過按照賽迪顧問的預測,相比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更頑強,投資價值也更大一些。因為智能手表至少可以將智能手機的某些功能繼承下來,比如語音交互、健康管理、娛樂生活等等,這些功能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一部分需求,所以未來仍占據較大市場份額。
據IDC預測,智能手表占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份額將從2016年41.0%上升至2020年的52.1%。
在可穿戴設備中,VR/AR設備正在崛起,儼然繼承了智能眼鏡的衣缽,且功能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娛樂性和實用性更勝一籌。當然在現階段,VR/AR設備也有自己的瓶頸,比如產品質量魚目混珠、廠商技術實力參差不齊、內容和應用場景匱乏等等,導致用戶體驗不佳,使用戶對該類型產品的印象分不高,為以后推廣類似產品與服務設置了障礙。
智能家居和智慧醫療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和產品正在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沖進了智能硬件的戰場。智能家居是物聯網應用之一,通過一張物聯網可以連接起家庭任何一件家用電器,方便用戶遠程控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智慧醫療的目的是解決從預約、掛號、看病、愈后回訪等一系列醫療流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用戶看病難的問題。不過,物聯網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醫療問題涉及到多個部門聯動,因此上述兩項業務還都處于探索階段。
其次,很多巨頭開始布局智能硬件產業鏈,意圖打造一個智能硬件生態系統。呂萍認為,目前企業分布產業鏈主要分為網絡層、終端層、接入層和感知層,其中微軟、騰訊、京東、Google、阿里巴巴、百度等巨頭主要涉獵網絡層、終端層和接入層,而感知層主要是芯片廠商的天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智能硬件生態系統的建設,現階段只有Google、微軟、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少數科技巨頭有所涉獵,尤其是對于開放平臺的建設,畢竟這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這無形中抬高了準入門檻。
事實上,對于巨頭們而言,在自建智能硬件生態系統的同時,還通過對外投資與并購來進行戰略性產業布局,進一步掌控智能硬件產業鏈。據了解,阿里巴巴今年領投了AR創業公司Magic Leap,這輪融資總額高達7.935億美元,不過Magic Leap至今尚未推出過正式產品;樂視網耗資20億美元收購美國智能電視生產商Vizio,打通海外市場;日本軟銀更是以243億英鎊收購智能手機芯片廠商ARM,從而控制了智能硬件產業鏈的上游。顯然,巨頭們對產業鏈企業的并購各有側重,但目的殊途同歸,意在強化自身在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
硬件五霸逐鹿中原
與往年相比,當前智能硬件產業的發展要更快速,這主要得益于大數據及其背后的支撐技術,還有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其中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能交通、智能機器人將是智能硬件產業未來最主要的發展方向。
據賽迪顧問預測,到2018年,智能家居將占智能硬件市場35.7%的份額,智能穿戴占20.8%,智能交通占15.7%,智能健康占5.5%,其他占22.3%。
智能穿戴產品種類繁多,不過從當前市場發展前景來看,智能手表和VR/AR設備是兩個重要的產品門類。據IDC預計,到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1.019億臺。到2020年之前,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為20.3%,將達到2.136億臺。
另據Business Insider預測,2016年全球VR頭顯設備出貨量將達到358萬臺;到2020年全球出貨量達到2572萬臺,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3.7%。其中,輕量級的手機VR眼鏡未來會成為最重要的頭顯設備,到2020年出貨量將達到1000萬臺的量級;其次為主機端VR頭盔以及VR一體機。
“短期內手機VR頭盔和頭顯設備市場規模將快速增長,但是長期來看VR一體機的發展潛力更大。”中國可穿戴計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陳雪濤表示。
智能家居產業未來五年將保持50%以上的增速。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520億美元,同比增長55.69%。另據《2012-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發展趨勢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預測,我國智能家居市場在2016年將達到605.7億元,同比增長50.15%。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294億元,年均增速將保持在50%左右。
智能機器人正在從噱頭向實用性階段發展,目前無人機和服務型機器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無人機方面,2016-2017年,伴隨民用無人機產業鏈逐步完善,實現規模化生產,大量專業級無人機整機產品推向市場,中國民用無人機產品銷售市場規模將有大幅增長。陳雪濤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0.9億元。
BAT開啟機器人競速模式
2015年我國進入人工智能元年,自此以后,BAT等互聯網公司紛紛踏足機器人領域。截至目前,BAT已相繼建立與機器人基礎科學和技術有關的研發機構。
2016年,騰訊成立AI Lab,肩負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研究及應用探索。目前,騰訊AI Lab擁有70多位科學家和300多位應用工程師,研發成果已應用在微信、QQ及天天快報等上百個產品。而此次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的誕生,則意味著騰訊要在人工智能領域開辟一塊新的戰場。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達摩院”,來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據悉,達摩院將包括亞洲達摩院、美洲達摩院、歐洲達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馬特奧、貝爾維尤、莫斯科等地設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
就在2018年1月份,百度研究院宣布設立“商業智能實驗室”和“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同時,三位世界級人工智能領域科學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軍、熊輝也加盟百度研究院。目前,百度研究院擁有超過2000名科學家及工程師,并建立起包括七位世界級科學家、五大實驗室的陣容。
圖表1:BAT在機器人領域布局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年來市場高速增長 發展潛力巨大
當前,我國機器人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2017年市場規模約62.8億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8%。
圖表2:2012-2017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情況(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其中,工業機器人連續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服務機器人需求潛力巨大,特種機器人應用場景顯著擴展,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不斷加快,創新型企業大量涌現,部分技術已可形成規模化產品,并在某些領域具有明顯優勢。2017年,工業機器人是機器人市場主要產品,所占整體比重高達67.2%,市場規模為42.2億美元。此外,得益于互聯網巨頭對機器人在服務場景應用的投入,服務機器人所占比重也超過20%,市場規模達到13.2億美元。
圖表3:2017年我國機器人市場結構(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一)工業機器人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較快,約占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持高速增長,銷量同比增長31.3%。按照應用類型分,目前國內市場的搬運上下料機器人占比最高,達到61%;其次是裝配機器人,占比15%,高于焊接機器人占比6個百分點。當前,我國生產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據估算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首次超過11萬臺,市場規模達到42.2億美元。
圖表4:2012-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及增長率(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5: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應用結構(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需求端,未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迫在眉睫,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呈現大幅增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預測,到2023年,國內市場規模將翻一番,進一步擴大到接近80億美元。
圖表6:2018-202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及增長率預測(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供給端,根據三部委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工業機器人速度、載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達到8萬小時。
(二)服務機器人
我國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成為機器人市場應用中頗具亮點的領域。2016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10.3億美元;據估算2017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3.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8%,高于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年均增速。其中,我國家用服務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分別為5.3億美元、4.1億美元和3.8億美元,家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增速相對領先。
圖表7: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應用結構(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老齡化社會服務、醫療康復、救災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娛樂、重大科學研究等領域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根據《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將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因此,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增長至66億美元。
圖表8:2012-2023年我國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及增長率(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特種機器人
當前,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保持較快發展,各種類型不斷出現,在應對地震、洪澇和極端天氣,以及礦難、火災、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對特種機器人有著突出的需求。2016年,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6.3億美元,增速達到16.7%,略高于全球特種機器人增速。其中,軍事應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和應急救援機器人市場規模分別為4.8億美元、1.1億美元和0.4億美元,其中極限作業機器人是增速最快的領域。
圖表9: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應用結構(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7年,據估算,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為7.4億美元。隨著我國企業對安全生產意識的進一步提升,將逐步使用特種機器人替代人在高危場所和復雜環境中進行作業。到2023年,特種機器人的國內市場需求有望達到18.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