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生培養目標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無數事實證明,人要發展,人生目標,人生理想尤為重要,高中生現階段以學習目標最為重要。針對我們學校的實際,如何幫助我們這些學習基礎薄弱,習慣較差的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并有效執行,值得我們探索。
一、目標的重要性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這里的理想、方向我們可以理解成就是目標。
另外,哈佛大學也做過調查,對象是一群環境、智力、學歷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結果:3%的人有目標且長期清晰;10%的人有清晰目標,但比較短期;60%的人有目標但比較模糊;27%的人基本沒有目標。然后哈佛對這群人進行了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又如何呢?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大都成了社會頂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但短期目標的人,大都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60%目標模糊者,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沒有特別成績;27%沒有目標的人,基本上是經常失業,靠社會救濟。由此可見,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啟動、激勵、凝聚、調控、制約等心理作用,對整個人生更是非常重要。
二、如何樹立學習目標
1.切實地審視自己,制定切合自己發展的目標,要切實能達到。樹立學習目標正確的方法是要切實地審視自己,制定切合自己發展的目標,要既能揚長避短,又能促進自身發展。我們普通高中的學生,多年的學習習慣及實際的知識狀況,大部分學生再走高考的獨木橋不太現實,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們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學校分層教學的實際,選擇自己的發展的方向,如向體育、健美操、民族舞、美術、音樂等專業去發展。
2.建立有效目標,核心是量化和時限性。目標就是量化后的夢想,即一個有效的目標,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目標要具體的;能量化的必須量化;目標要能夠實現的;目標要有時間期限的。如果把上述要求再作簡化,有效目標的核心條件只有兩個:第一,量化;第二,時間限制。量化包括數字具體化和形態指標化。如果某一目標能用數字來描述,則一定用精確的數字來描述。時間限制是指任何目標都必須限定什么時候完成,可具體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時某分。
任何目標無法量化及不設定時限時都是無效目標,因為它是模糊目標。模糊的目標就像打靶時,若靶子都看不清,命中是偶然的,打不中是必然的。
3.建立目標要有階段性。要根據不同時段制定階段性目標。
三、如何實現目標
1.分解目標。分解目標就好像切香腸,一個大香腸吃起來不方便,但如果我們把香腸切成一片一片地入口,也就極其方便了,如果把目標分年、分月、分周、分天、甚至是分時來層層分解,按時間和計劃來執行自己的每一步目標,那么無論多大的目標,其達成都能舉重若輕。
例如,日本馬拉松選手山田本一,多次獲得世界冠軍,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寫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過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標定在40公里外的終點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每個人與自己制定的目標都有一段很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常常使我們感到壓力大、信心不足,甚至是心煩氣躁,以至于有時會在奔向目標的路途上半途而廢。這時,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把這一段距離劃分成幾段或若干段,化整為零,逐一跨越,以此增強自己的信心。最終,讓自己的目標成功達成。大多數人之所以半途而廢,其實往往并不是因為目標過高、難度太大,而是覺得成功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缺乏前進的動力。確切地說,他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循序漸進,在達成無數的小目標之后,才實現他們偉大的夢想的。
2.反復強化。第一,反復拷問自己,為什么要設置這個目標。一般人在設置好目標之后,都是去想如何實現,卻沒有想為何要制定這個目標。當你能找出設定目標的六大理由時,你就會產生迫切要實現這個目標的欲望。第二,設置的目標要具體,最好有明確的數字。如果某一目標能用數字來描述,則一定用精確的數字來描述。第三,目標期限。時間限制是指任何目標都必須限定什么時候完成,可具體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時某分。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求快,太快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欲速則不達。第四,制定實現目標的行動計劃,也就是哪個階段完成什么,如何完成。
3.積極的心理暗示。心理學證明,積極的自我暗示可能會對我們的身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消極的自我暗示可能會對我們的身心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告訴學生時刻給予自我積極的心理暗示: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能做好!同時把自己的目標張貼在明顯之處,每天反復地提醒自己,反復地強化。
4.抵御誘惑。當今社會,科技發達,文化多樣,很多都會對我們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誘惑。包括:電玩、網絡、漫畫、小說,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早到的愛情等等。
5.實現目標要持之以恒。例如,我校2011屆高考的張揚同學,當年中考300多分考入我校,英語成績幾乎為零,高二分班后他每天堅持早起學英語,不會的單詞查詞典,堅持兩年如一日,最后取得高考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績。事實證明只要堅持肯定會有收獲。
一、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目標
1.生物知識目標。生物知識素養內容包含與人類現代生活與生產密切相關的最基本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基礎性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知識,還有生物學方法論知識等等。這些知識都是學生今后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生活和繼續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
2.生物能力目標。生物能力素養中既有進行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觀察能力、實驗研究能力、實踐活動能力,更有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或自主學習能力。
(1)觀察能力。觀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手段,也是獲得生物學知識的首要步驟。科學研究中問題的提出和假設是通過仔細觀察產生的,結論也是從實驗過程中精細、系統的觀察獲得的,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各種生物學實踐活動需要大量的觀察與分析。觀察為各種思維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正確客觀而敏銳的觀察力的培養。
(2)實驗研究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生物學實驗是驗證和獲取生物學知識、技能,發展思維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學實驗能力包括:從實驗中獲取知識的能力,實驗技能整體化運用的能力,具有運用實驗尋求解答的能力。
(3)實踐活動能力。實踐活動能力主要是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即與自然界生活、工農業生產、醫學及各種社會實踐聯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確地把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知識運用于現代生產生活、實驗中去,特別關注傳統知識的現代拓展。如分析解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中的應用;更強的實踐能力還表現在能將中學的生物學及其他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到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如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物理、化學、地理與數學等多學科的簡單綜合性知識,共同解決環境治理、能量開發利用、生物種群分布等問題。
(4)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生物學的各種觀察、實驗、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分析、比較、判斷與綜合概括等思維能力也得到長足的發展,這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基礎。探究式學習的過程離不開大量的觀察、實驗、調查研究及各種思維活動,是知識與科學方法相結合的訓練,是多種能力整體性運用的創新活動。在培養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實踐活動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這是當今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3.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在生物科學的知識素養與能力素養的培養過程中,經常滲透思想情感及價值觀的教育,這是學生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識與能力培養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培養熱愛生物科學、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創新精神、與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具有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等。
二、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原則
現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因而特別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所以,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中心,精心設計能引起每個學生思索的問題,學生有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才能主動探索,才能在問題探索中培養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全面性原則。生物科學素養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生物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傳統的生物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授受,輕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構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科學教育體系。
2.全體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現在高中生物課程的設計也使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多樣化需求成為可能。高中生物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模塊。必修模塊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選修模塊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3.基礎性原則。知識是發展能力的載體。知識性內容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時效性就越長久,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大。生物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特點,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關的教學內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
4.時代性原則。生物學教學要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的思想,反映當今社會、經濟和生物科技的關系。植物組織細胞離體培養、試管嬰兒、克隆、基因工程技術合成胰島素、干擾素、酶工程的應用、分子探針的應用、轉基因食品、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已經或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生物教學應引入這些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關心又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結合教材的基本原理,組織學生討論、學習,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教學目標的教學功能
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學目標對于學生而言是這個章節、這節課學習活動的預期目標,同時也是調控學習方向的準繩,對課堂教學活動具有監控和宏觀調節作用,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內容設定教學目標,一旦設定,教學目標反過來對教學活動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在教學實踐中,一節課教學目標科學合理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強,創造性思維被有效激發,有利于知識生成和物理科學素養的提升.具體而言教學目標有如下幾個功能.
1.1導向功能
將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疊加起來就構成了整個高中物理學科的學科目標體系,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是物理學科實施教學最為可靠的依據,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起著導向性作用.
那么這個目標的導向功能是怎么實現的呢?
我們教師在設置了教學目標后,學生一旦明確了學習目標,必然是對目標的達成度有一個有意注意,導向功能就是通過師生對的注意來實現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目標上來,而且還會盡量去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擾.
(1)教學目標明確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有序的,學生知道要做什么,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
(2)教學目標將師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中來,有利于物理知識、規律的強化和記憶.
(3)量化的教學目標達成后,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在知識學習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指引功能
教學目標的教育功能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備課的項目而存在,他對教學方案的選擇具有指引性.
(1)某節課教學目標如果是側重于結果性評價,如某一個物理知識的掌握或這節課學習的結果,那么,這節課在實施方案上可以選擇接受學習和講授教學,借此提高課堂容量和教學的效率.
(2)某節課教學目標如果是側重于過程性評價,如學生學習的過程或獲得探索某一類物理知識的經驗和方法,那么,這節課的實施方案上可以選擇發現式學習和探究式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參與、去發現、去感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性.
當然,高中物理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采用探究式教學的方式,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和教學內容的重要性進行科學的選擇.
1.3標準功能
(1)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學的怎么樣,如何自我評價和檢測,教學目標就是個評價標準,預期的目標有沒有達到,達成度為多少,都是相對于教學目標而言的.
(2)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性作用,教學目標達成度反映了教師的授課質量和教學水平,是對教師教學基本功進行評價的標準之一.
1.4激勵功能
(1)當我們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內在的需要趨于一致時,學生達成目標的過程也是滿足自身內在需要的過程,此類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要學”,學習內在動機水平一般很高,有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2)當我們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興趣趨于一致時,此類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樂學”,明顯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正情緒,學生會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
(3)當我們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的難度與學生能夠完成的難度相符合時,學生在經過努力獲得成功,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成就動機,“成功”的感覺更能容易推動學生的物理學習進程,而且學生的學習動力維持時間更為持久.
2制訂教學目標的意義
(1)有利于教學的規范化.
(2)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學目標規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行為,使學生明確地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
(3)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目的與歸宿,使教師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4)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5)有利于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
(6)有利于成為教和學的評價依據.
3設計案例――《平拋運動》教學目標設計
3.1三維目標
3.1.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拋體運動,什么是平拋運動,知道拋體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
②知道拋體運動的受力特點,會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
③理解平拋運動的規律,知道平拋運動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④會確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
⑤能夠利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1.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經猜想、設計實驗方案、探究規律,實例分析等環節,掌握科學探究一般方法
②利用已知的直線運動的規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等效思想
3.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形成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