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阿波羅登月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為了應付在登月前后可能遇到的風險,美國宇航局曾經對宇航員進行了各種“魔鬼訓練”。下面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其中的一些科目。
征服低重力環境
月球和地球有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不論是宇航員的行走方式,還是他們的工作方式,都會與在地球上大不相同。如何在地球上模擬月球上的低重力環境呢?
美國宇航局想到了利用飛機。他們找來了一架飛機,讓飛機沿著向下或者向上的拋物線軌道飛行。飛機在空中由上俯沖向下飛行的時候,機內的宇航員就會體會到失重的滋味。此外,美國宇航局還專門制造了一種“浮力模擬器”,這個模擬器內部可以充滿水,然后讓宇航員穿著宇航服,在里面完成各種動作。由于水的浮力能抵消一部分地球引力,因此宇航員在模擬器里也能體會低重力環境。美國宇航局甚至還把宇航員橫著懸掛起來,然后讓他們在一堵墻上行走,這種與墻輕度接觸的感覺,和低重力條件下在月球行走有相似之處。
這些方式不僅訓練了宇航員,還讓科學家有機會研究宇航員在低重力環境下的行走方式、肌肉疲勞情況、體力消耗情況,這些研究可以給阿波羅登月計劃和未來登陸其他星球提供科學依據。
該死的返程降落
千萬別以為危險只存在于遙遠的月球,阿波羅宇航員從月球回到地球的時候,同樣充滿了未知數,其中的一個大麻煩就是降落地點。
原本按照計劃,阿波羅宇宙飛船載著宇航員回到地球時,太空艙會降落到海面。于是,阿波羅宇航員將面對海水的考驗,他們要在迎接船只和救援直升機趕來前照顧好自己。早在1966年,執行阿波羅1號登月任務的宇航員就被趕入游泳池中,練習降落到水面后如何從太空艙里爬出來,如何展開救生筏。后來,為了更真實地模擬降落環境,美國宇航局把訓練地點改在了墨西哥灣的海洋中。
由于登月任務充滿了未知,因此美國宇航局不能確定宇航員返程的時候是否真的就會如愿落在海面,萬一落在雨林或沙漠中怎么辦?為此,美國還曾把阿波羅宇航員送到巴拿馬運河區的叢林生存學校里,在那里的的雨林中練習如何用樹枝和樹葉搭建簡易住所,和用隨身攜帶的刀具砍伐樹木和采集食物。此外,阿波羅宇航員還曾在美國內華達州和華盛頓州的沙漠地帶接受沙漠生存訓練,除了在沙漠中露營外,他們還要學習如何把一條沙漠無毒蛇變成美味。
采集樣品不簡單
雖然美蘇登月計劃只是冷戰中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的產物,但科學家還是希望充分利用登月計劃,來實現他們的科學夢想。因此,阿波羅宇航員登陸月球后的重要任務,就是采集月球上的巖石、土壤樣品,帶回地球進行科學研究。
最簡單的采集樣品訓練可以在室內進行,宇航員們穿上厚厚的宇航服,用專用的鏟子、鉗子一類的工具采集地面上的“月球碎石和土壤”。
一說到月球和登月,大家一定會想到至今仍然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吧!可是你們知道嗎?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科幻作家凡爾納就在他的書中演出過精彩的“登月計劃”呢!這個登月計劃幾乎正好比“阿波羅計劃”早了一百年!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凡爾納的登月計劃中一探究竟吧!
《從地球到月球》講述了天真幽默的阿爾當、知錯就改的尼切爾船長、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三人組成的探月隊,在地球以及太空中發生的種種歷險和趣事。這本書情節幽默有趣,許多情節還令人感到驚心動魄、出人意料!在這本出版于一百五十多年前寫的書中,我看到了許許多多先進的現代元素!我真是有點懷疑作者是不是先穿越到現在才回到以前寫書的。
我認為,在這本書中,作者有一點非常值得我們稱贊----文中的“炮彈車廂”并沒有登上過月球,而是陰陽差錯地落回地球,作者并沒有給他們完美登上月球的機會。我認為,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并不是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人生并不完美。我們要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樂觀地面對生活,不怕困難,執著自己的夢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你以后就不會再有人生的遺憾了!你看,書中的主人公面對突發的意外——當得知自己成為月球的衛星后,并沒有沮喪,還樂觀地做起實驗來。
《從地球到月球》這本書的結局更是如此,當他們鬼使神差地落入太平洋后,主人公們并沒有感到沮喪絕望,在救援隊緊張到來準備救援他們時,他們竟然在一起打著撲克,還樂在其中,一點都沒有絕望。
“玉兔”在月亮之上的沉睡與喚醒,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熱議的時髦話題,此前很少有科技新聞能像娛樂消息那樣在普通百姓中間大面積傳播。這歸功于“玉兔”的情商過人,用超萌的表演吸引了眾多眼球,把一出本該是正襟危坐觀看的主旋律大戲變成了喜羊羊式的卡通片,竟然讓收視率一路飚升,達到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
45年前,另一部美國好萊塢式的英雄史詩大片在月球上演,觀看直播的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6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那句“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成為人類向浩瀚宇宙發出的最經典的臺詞。美國在向全世界彰顯其國力的同時,也贏得了與前蘇聯太空競賽的重大勝利,最有意義的是為后來美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難怪中國探月工程高級顧問、“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稱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探測計劃”。
中國人雖然是探月的后來者,時隔幾十年后才開始自己的登月表演,但對于一個貧窮落后了上百年的國家來說畢竟是邁出了一大步,有此國力者在全球來說還屈指可數。對于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來說,我們從來不缺乏對月球的渴望與想象?!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隨手翻翻中國古典詩歌、散文、戲曲、小說、傳說,月亮幾乎是中國文化中被描述最多的對象,以月亮為主角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重要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