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本科翻譯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文本理論范疇 翻譯方法 翻譯研究 翻譯教學
一、引言
紐馬克(Peter Newmark)是英國薩里大學的現代語言學教授,主要從事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教學,是西方譯界頗具影響的翻譯理論家。他的著作《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典范,視廣泛采納視為翻譯教材。本文作者將分析與紐馬克的翻譯方法相關的兩個方面:(1)文本理論范疇;(2)以作者為導向的語義翻譯和以讀者為導向的交際翻譯;并且將這兩個方面的內容用具體的例子加以闡述,以期更好的指導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
二、紐馬克文本范疇理論概述
紐馬克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為表達型(即主觀型或者‘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即‘它’型)”、呼喚或指示或勸導型(即‘你’型),而語言的寒暄功能、元語言功能和美感功能是次要功能。”根據語言的主要功能,紐馬克將文本劃分為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三大類。
三、紐馬克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紐馬克對翻譯理論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語義翻譯要求譯文在形式、結構及詞匯排序上語原文文本接近,在此基礎上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交際翻譯注重譯文讀者的理解和反應,力求達到與原文文本接近的效應,這就要求譯者重新組織語言結構。力求達到譯文通順、流暢、地道。沒有哪種方法適合所有文本類型,在實際翻譯中要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來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兩張翻譯方法只有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指導翻譯實踐活動。
四、紐馬克文本范疇理論和翻譯方法在翻譯研究和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紐馬克指出,表達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個性成分及個人的習語或者個人方言構成了這類文本的表達要素,他指出這類文本適合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及“在目標語句法和語義結構許可的范圍內,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語境意義”紐馬克贊同本雅明從來不是為讀者而寫的觀點,認為在表達型為主的文本中“譯者應該忠實于藝術家,必須盡可能地再現原作”因此,針對典型的文學語篇,他提出語義翻譯的方法。那么,在表達型文本中,怎么樣運用語義翻譯的方法呢?紐馬克指出“在表達型文本的翻譯中,譯者應該能夠識別文本中的個性成分:即不平常的搭配;新穎的比喻;‘不可譯’的詞匯,特別是獨特的形容詞;超出常規的句法;新造詞;奇異的詞匯(古體詞,方言,生僻的術語),這些常常是作者個人習語的標志……這些個人成分是表達型文本的‘表達要素’的一部分,譯者不應該在譯文中將他們進行規范化處理”,從而使譯文語言符合目的語常規。請看下例:
例 1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上述例文選自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西方經典的文學名著,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書中援引了不少關于基督受難的細節,作者有意識把老人比作成基督的化身,來強調老人的英雄主義精神以及對命運不屈服的抗爭精神。綜上所述,該例文以表達功能為主,屬于紐馬克分類中的表達型文本。根據紐馬克的建議應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即譯者應努力再現作者在語篇各層面所創造的意蘊,不僅應盡量保留原文的各種傳情達意的手段,而且要調動各種文學詞匯來營造類似的審美效果,給目的語讀者傳達同樣的意蘊,給他們帶來同樣的感動和美的感受。
張愛玲譯文:
“耶穌知道它不會走的。”
“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沒有往下邊去―感謝上帝。”
在翻譯老人對上帝的禱告時,張愛玲傾向于原語文化,如實彰顯《老人與海》中體現的基督教精神,原汁原味地再現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張愛玲將“Christ”翻譯成“耶穌”體現了海明威的深層用意,即老人與受難耶穌的相似之處。由于耶穌,上帝已經為廣大中國人所了解,所以此處采取忠實原文的直譯,語義翻譯并不會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上帝”即“耶穌基督”,是西方基督教崇信的神,是至高無上和崇高的。
在紐馬克翻譯原則和方法的指導下,該譯文成為同樣具有表達功能的文本,實現了原文的表達功能,給譯文讀者帶來同樣的美和感動。紐馬克文本分類和針對表達型文本采用以語義翻譯為主的翻譯方法對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的指導作用可見一斑。
結語:紐馬克的文本范疇理論和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給我們的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雖然他的理論并非完美,必須在權威性言論和非權威性言論的界定等問題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對于指導我們的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下,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致力于打破文化、語言及思維上的壁壘,在經濟、貿易、技術領域加強合作交流。這一發展趨勢也對各種類型的翻譯(文獻編譯、合同翻譯、陪同口譯、同聲傳譯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數量及質量上的要求。因此,合格譯員的培養日漸成為大學外語系及各類培訓機構教學工作的要點。對于德漢譯者的培訓而言,科技文獻的翻譯訓練又應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為我國在機械、電器、汽車制造等行業可借鑒德國經驗之處尤多。作為一名主講“科技翻譯”的德語教師,筆者認為“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的理論十分適合德漢科技翻譯教學,值得介紹推廣。
一、“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應用于德漢科技翻譯教學的可能
德國“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發端于上世紀70年代德國女學者萊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類型學的翻譯策略甄選法,經萊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學翻譯學教授弗米爾(H.J. Vermeer)的“翻譯目的論”及女學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譯行為論”發展為比較成熟的體系,又通過譯員培訓專家諾德(C. Nord)以英語撰寫的理論總結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強烈反響。顧名思義,“功能主義”翻譯學派格外重視對翻譯文本在目的語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認為這一功能的順利實現比孤立地忠實反映源文本意圖或形式更為重要。在這一流派看來,譯文雖需與源文本關聯協調,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具備獨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神圣原文”的束縛。據此,“功能主義”翻譯學派將確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譯工作的首位,把與客戶(翻譯任務委托者)的溝通視為譯者工作的基礎及出發點。
“功能主義”理論因其倡導者皆有長期譯者培訓經驗而與翻譯教學結合緊密,操作性較強
。西方研究者普遍認為,該理論對文本功能及類型的劃分有過分簡化之嫌,因此在文學翻譯領域適用性有限。但是對于各類功能較為單一、文體特征顯著的應用文,“功能主義”卻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譯指導,所以尤其適合成為特定專業領域譯者培訓的理論依據。
“德漢科技翻譯”在我國應用技術類本科院校德語系中主要被定為高年級學生的限制類選修課,其授課目標通常為提升學生的技術翻譯水平,培養服務于特定行業的譯員。但這門課的其實際授課效果卻往往與預設目標相去甚遠,個中原因較為復雜。除了新編教材相對匱乏、學生語言能力及科普常識都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學模式也對“德漢科技翻譯”的授課效果制約頗多。據筆者觀察,一部分翻譯教師沿襲了始于詞句講解,終于作業評價的傳統教學法,授課形式與“高級德語”或“德語閱讀”無異,只介紹微觀的詞類、句型翻譯策略,不推廣宏觀的語篇、讀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際視角,向學生傳授的翻譯法跟企事業單位中譯者的工作嚴重脫節,不利于學生畢業后融入職場。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采取實踐性極強的“功能主義”理論,除了培養單純的語言應用能力外,也將對文本分析、文本編輯、客戶溝通等實用能力的訓練整合進授課內容。
“功能主義”理論在大學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學術界十分認可功能主義對實用文本翻譯的指導,而常見的科技文獻基本全部屬于實用文本;二、功能主義強調翻譯目的的確定性及翻譯情境的真實性,而開設“德漢科技翻譯”課程的大學基本都具有一定行業背景,因此可以為課堂練習提供大量真實且新鮮的翻譯材料,還能一并附上翻譯委托人及譯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師在課堂內模擬譯者的實際工作環境。同時也可邀請校內“雙師型”技術人員(非語言教師)從可用性、合規范性等角度點評學生作業,使譯文的評判標準包含更多的語外因素。
以下,筆者將主要從文本分析角度介紹“功能主義”理論在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二、“功能主義”文本分析簡介
“功能主義”文本分析的主要提倡者克里斯蒂安娜·諾德是一位曾任教于歐洲多所大學翻譯系的德國女學者,她教學經驗豐富、理論著作等身,影響廣泛,是“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的重要旗手。諾德認為,“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能“給應用文本及文學作品的翻譯戴上一頂理論性—教學法的帽子”(Nord 1993: 8)理想的譯文應當同時符合兩項要求:“功能性”(Funktionsgerechtigkeit)與“忠實性”(Loyalitaet)。也就是說,相對于原文,譯文雖可以擁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譯者的翻譯行為也必須受到先定的、基于文化規范的譯文接受者期待的約束(Nord 1993: 17)。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以外的另外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雙語教學實現了專業知識和外語學習的有效結合,以專業知識為主、外語水平提高為輔,滿足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對學生外語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外語能力,是擺在應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經濟學課程作為起源于國外的專業基礎課程在進行雙語教學改革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一、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的必要性
(一)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國際化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化,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教育部高教司在相關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學論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課程必須進行雙語教學小論文。雙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而在雙語教學課程的選擇上應更多的體現課程的廣泛應用性。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基礎課,為學生學習和應用經管類專業知識做了良好的鋪墊。因而經濟學的雙語教學實踐是一種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開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多元、開放、融合,在教學方式上強調靈活,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外語水平和教學藝術要求較高,在教學目標上注重培養學生用不同語言進行思維和創新的能力。同時,通過使用學界較為認可的經濟學外文教材、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雙語教學會有力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向規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二)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發展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的產物,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培養大批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歷史重任。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獨立學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站穩腳跟,關鍵也在于能否培養出有別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演進,應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專業知識又能夠熟練掌握外語的技能越來越受到青睞。因而在對本科生的培養中運用雙語教學可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并使其更符合國際化人才的標準。
(三)經濟學課程本身的需要
經濟學本身源于國外成功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而國內高校本科教學中講授的經濟學原理幾乎都是從國外著作中翻譯修訂而來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譯與原文表達的意思不完全一致,這對學生掌握和應用經濟學原理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發展較快的學科教育教學論文,使用翻譯修改而來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教學內容無法體現經濟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借助經濟學雙語教學,一方面可使學生站在英語思維的角度,用英語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種經濟學原理,從而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過采用國外經濟學教材,可以增加學生的專業見識,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吸收到經濟學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增強教學的時效性。[2]
二、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改革模式
(一) 教學模式的選擇
根據授課時外語使用程度的不同,雙語教學可分三種不同模式:1、沉浸式雙語教學(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學生所學第二語言/外語進行教學,本族語/母語不用于教學之中,乃至校內也不使用本族語/母語,以便讓學生沉浸于弱勢語言之中。[3]2、過渡性雙語教學(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學生剛進校時,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語/母語教學;但一段時間之后,則使用所學外語/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因此,過渡性雙語教學即指開始前有―段非雙語教學作為過渡期,以避免學生剛進校因不適應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而產生許多困難,其目的仍是逐漸向沉浸式教學過渡。3、保留性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學生剛進校時用本族語教學,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語/第二語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語教學。
獨立學院的學生較普通高校的學生入學成績較低教育教學論文,英語水平相對較差,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因而我們在教學的第一階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小論文。在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一階段,為了不使學生在雙語教學模式下影響對經濟學知識的理解側重運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即在注重學習專業知識和運用英語的同時,以母語來維持理解與交流過程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經濟學專業英語詞匯的滲透,專業概念和理論模型公式的表達,以及部分英語釋義;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二階段,可啟用“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在第一階段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在經濟類課程中推行雙語教學模式,不斷擴大獨立學院雙語教學課程的范圍,靈活地互用漢語和英語兩種主體語言,努力促進學生逐漸通過專業英語理解關。
雙語教學推行的第三階段,在總結經濟學雙語教學前兩階段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出符合獨立學院自身情況的雙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在學生能夠基本通過英語關,掌握一定經濟學專業英語詞匯的基礎上,逐步推行英語沉浸式教學法,采用全英語授課或逐漸增加英語在經濟學課程中運用的比例。畢竟獨立學院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并不十分擅長因而具體模式還得視雙語教學實施前兩階段的效果和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當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學模式過程中,經濟學教師應注意運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教學教育教學論文,把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和案例等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發音標準且語速較慢,使學生能順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知識。
(二) 教材的選擇
選用合適的原版教材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基礎。雙語教學教材應當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內容上直接與國外院校接軌,避免因間接引用而產生歧義。要選擇既緊密結合實際又符合時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語言中了解另一種文化,掌握專業知識。目前多數進行經濟學雙語教學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編寫的《經濟學原理》(第三版)作為固定教材使用。該書被美國百余所大學用作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可見其全球影響力之大。此外,該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范、簡單、用詞準確,內容更新穎,作者能站在經濟學初學者的立場,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這也比較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學習知識的興奮點。但原版教材的選編思路和編寫形式與國內教材的風格完全不同。雖然國外教材知識較新,反映了學科前沿,但國外教材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與國內同類教材相比,內容相對較多而且比較零散。因此,教學中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篩選,抓住學生必須掌握并與國內教材主要內容相契合的部分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專業課程的學習。[4]而對于相關案例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
(三) 教學時間
根據教學計劃和各專業的實際情況教育教學論文,一般在大一下學期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但是獨立學院大一學生的英語相對比較薄弱,開展雙語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大學英語一般開設兩年,
大二上學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已達到了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學生普遍有著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從大學二年級上學期起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小論文。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
此外,國外的經濟學課程一般是從高中開始,到了大學每學期只學習教材內容的幾個章節,將整個經濟學課程分散到大學的各個學期,更有助于學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國經濟學課程一般是針對經管類學生開設的,時間為一年左右,如果進行雙語教學的話應該考慮適當延長學時,以便于教師更好的準備課堂內容教育教學論文,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
(四)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雙語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與學互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而高素質的師資是實施高質量雙語教學的保證。從近期實踐看,全國絕大多數的獨立學院是在母體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體高校的品牌、師資、管理和其他資源為依托而發展起來的,借助“母體”師資、外聘名校教師是獨立學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隨著獨立學院社會化的趨勢不斷發展,建設自己的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歸國經濟學研究生外,獨立學院也應重視本院經濟學雙語教師的培養,一方面大力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另一方面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特別注重青年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師自費及學院委培相結合的形式選派英語基礎良好、經濟學專業知識扎實的青年教師赴國內外相關院校培訓。
參考文獻:
[1]白世貞,沈欣.素質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模式研究.物流技術.2010
[2]梁燕紅.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探索.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
[3]李榕.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8
[4]喬虹.“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探索.教育與職業.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