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核酸檢測技術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檢測方法及判定規則305912份全血標本和單采血小板標本進行常規ELISA檢測。部分標本由于ELISA檢測項目不合格直接被淘汰而未進入到核酸檢測環節,有303616份標本分別進行混樣核酸檢測(191222人份)和單人份核酸檢測(112394人份)。⑴混樣核酸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要求,篩選ELISA檢測合格標本進行8個標本混樣核酸檢測,無反應性pooling的8個標本視為該項目核酸檢測合格,有反應性pooling進行標本的拆分單檢,拆分無反應性的標本判為合格,拆分亦有反應性的標本判為該項目核酸檢測不合格。⑵單人份核酸檢測:采用單個標本核酸檢測模式,按照試劑盒和全自動核酸檢測設備要求進行檢測,檢測無反應性的標本視為HBVDNA、HCVRNA、HIV-1RNA項目聯檢合格,檢測有反應性的標本則視為HBVDNA、HCVRNA、HIV-1RNA項目聯檢不合格。
1.2統計學處理采用x²檢驗,比較各項目不合格率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單檢模式及混檢模式下的NAT結果303616人份標本進行核酸檢測,其中112394人份采用單人份核酸檢測系統進行檢測,檢出單獨NAT不合格數148例,不合格率為1.32‰;191222人份標本采用另外的混樣核酸檢測系統進行檢測,檢出單獨NAT不合格數63例,不合格率為0.33‰.兩者不合格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全血標本和單采血小板標本ELISA檢測結果305912份全血標本和單采血小板標本中,采用ELISA方法檢測全血標本278214人份,HBsAg、抗-HCV、抗-HIV-1/2三項不合格數2536例,不合格率為9.1‰;采用ELISA方法檢測單采血小板標本27698人份,HBsAg、抗-HCV、抗-HIV-1/2三項不合格數78例,不合格率為2.8‰.兩者不合格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全血標本和單采血小板標本NAT檢測結果NAT不合格結果包括兩類,一類為NAT反應性而ELISA無反應性,即為單獨NAT不合格結果,此類不合格的檢出即為NAT在血液篩查中所發揮的檢測效能。另一類為NAT反應性ELISA亦為反應性。303616份標本中全血標本和單采血小板標本中,276018人份全血標本的單獨NAT不合格數186例,不合格率為0.67‰;27598人份單采血小板標本的單獨NAT不合格數為26例,不合格率為0.94‰.兩者不合格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確保臨床輸血的血液安全是血站工作的重心。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血站采用ELISA+NAT方法進行檢測的篩查策略。NAT技術具有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可以有效縮短ELISA檢測的“窗口期”,還可以避免因病毒變異、隱匿性感染等原因造成的ELISA方法的漏檢,在上世紀末,美歐日等國家血站已開展血液相關病毒核酸檢測。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0年6月開始對獻血者血液進行HIV、HBV和HCV病毒核酸檢測的試點,擬定2015年國內血站全面實施核酸檢測技術。由于NAT檢測技術對實驗操作的各個環節和實驗室環境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NAT實驗室質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如何根據自身實驗室的情況建立適宜的檢測模式,不斷改進以提高檢測效能,既防止漏檢,又最大限度降低由于NAT假陽性而導致的血液淘汰是今后我們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9]。本中心作為首批參評的試點單位,自2010年6月對獻血者血液常規開展NAT檢測,在此期間我們將全血標本和單采血小板標本的血液檢測模式進行了優化,將NAT檢測技術應用于不同獻血人群的血液篩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檢測效能。
本中心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間采用單檢模式進行標本的核酸檢測,NAT不合格率為1.32‰,明顯高于同期采用混樣核酸檢測系統所得到的0.33‰NAT不合格率。由于檢測系統不同、檢測模式的差異,導致其檢測靈敏度不同、檢出率也不同。對于混樣核酸檢測系統而言,pooling的方式勢必有稀釋標本的作用,其檢測靈敏度也一定低于試劑說明書所提供的檢測靈敏度。單人份核酸檢測系統的檢測靈敏度高于混樣核酸檢測系統,其檢出率也相對較高,因此,NAT檢測效能的影響因素與所采用的檢測模式、檢測靈敏度有關。在單采血小板的標本中,HBsAg、抗-HCV、抗-HIV1/2三項ELISA檢測不合格率為2.8‰(79/27698),明顯低于同期全血標本9.1‰(2536/278214)的不合格率。由于我中心單采血小板捐獻者85%以上來自于重復獻血者,受過更多的血液安全教育,每次獻血都進行體檢和檢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低危獻血人群”,傳播輸血傳染病的危險性最小。而捐獻全血的重復獻血者占獻血人群比例不足50%。全血和單采血小板標本均有單獨NAT不合格檢出,不合格率分別為0.67‰(186/276018)和0.94‰(26/27598)。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獻血,病毒變異,免疫靜默感染等原因,導致單純抗原或抗體血清學檢測不能有效保障血液安全。NAT直接檢測病毒核酸,能顯著縮短血液感染病毒的檢測“窗口期”,與ELISA方法形成互補,有效發揮其檢測效能。我國已將NAT血液篩查納入新的輸血技術操作規程。國內多家采供血機構將NAT技術應用于獻血者的血液篩查中,均有不同程度HBsAg陰性而HBVDNA的陽性檢出,從而發揮了NAT技術應有的檢測效能。
綜合相關文獻的報道,隨著核酸檢測技術在血液篩查檢測中越來越多的被廣泛應用,阻斷部分因ELISA檢測“窗口期”漏檢而導致的輸血傳染病發生。其檢出窗口期感染和隱匿性感染的能力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數據支持。本研究數據顯示:單采血小板捐獻者ELISA三項不合格率明顯低于全血捐獻者,而單獨NAT不合格率卻高于全血捐獻者,證實無論是否為低危的重復獻血者,ELISA檢測存在漏檢而NAT在不同血液成分捐獻者中進行血液篩查,可以發揮其不同程度的檢測效能。與此同時,NAT檢測效能的發揮與獻血間隔相關。獻血間隔越短,在“窗口期”內獻血的機率就加大[18],NAT檢出病毒窗口期的幾率越大。獻血者獻血間隔要求為兩周的單采血小板和獻血間隔為半年的全血相比較,在感染病毒窗口期獻血的幾率,前者要遠遠大于后者。NAT檢測效能與獻血者獻血間隔呈反比,對于獻血間隔要求較短的單采血小板捐獻者實施NAT,其檢測效能尤為突出。因此,NAT檢測效能的影響因素不僅與檢測靈敏度有關,還和獻血者獻血間隔有關。
作者:李莉華 馬印圖 單位:河北省血液中心檢驗科 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輸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