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微生態學醫學作用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抗生素的應用抗生素應用不當易造成微生態失調,故應在抗生素使用后,進行有效監測,及時采取生態調整治療,以防導致菌群失調。放射使用放射線進行疾病診斷及治療,會破壞微生態平衡。外科手術手術,特別是胃腸道手術,常會引起嚴重的微生態失調。許多術后所致的盲襻綜后征,憩室,小腸上段細菌過度生長綜合征等都會造成微生態失調,都應從微生態規律出發進行相應的治療。疾病各種急慢性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如腫瘤、慢性呼吸道與腸道感染等,除了其他原因外,正常微生物群的變化始終存在,有時是正常微生物群的變化引起疾病,有時是疾病導致正常微生物群的變化,而有時又是兩者間的相互轉化。各種藥物藥物在發揮其效應的同時,都可能通過直接對機體,或通過機體間接對微生物,或直接對微生物作用而導致微生態失調,并通過正常微生物群的結構如功能的變化而表現出來。因此,各種藥物應用后,都應考慮其對微生態系統的影響。
保健措施各種保健措施對微生態平衡都可以起到良性或惡性影響,從微生態學角度對各種保健措施進行監測,可為其提供科學的依據。中醫中藥中醫中藥可改變舌象。不同的舌象,有不同的菌群結構。研究顯示某些中藥確是理想的微生態調節劑,不僅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且具有扶植正常菌群生長繁殖的中藥與益生菌同用,效果更佳。此說明中醫中藥的研究,特別是一些名方、驗方的研究,完全可借助微生態學的研究。健康長壽國內外都有對長壽者腸道菌群的研究,結果發現長壽老人腸道內的雙歧桿菌較對照組明顯增高,因此研究微生態的規律,對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很大的貢獻。其他宇航員、潛水員及極地人員的腸菌群經研究發現有定性與定量的變化。在外環境發生極端變化時,人體的微生態平衡必將發生變化,對此如何看待又如何處置,將是重要的研究課題。總之,微生態學的研究在醫學領域中有獨特的重要性。有關胃腸道微生態學的理論與實踐正在不斷發展,同時利用微生態制劑調整人體的微生態平衡,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研究,也在國內外方興未艾。微生態制劑按成分的屬性分類: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1992年Fuller對益生菌(Probiotics)的定義再次做了補充,指出益生菌制劑是含生理活性細菌,能通過胃腸或定植于結腸或在腸道繁殖,調整腸道菌群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活的微生物。
益生元(Prebioties)在1982年首先由光罔指出,是指那些人體不消化或難消化的成分,這些成分可選擇性刺激結腸生理活性細菌的生長和活性,從而對宿主產生健康效應。益生菌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治多種疾病,并成為人們防治疾病重要的生物武器,其應用如下。防治多種腸道疾病益生菌制劑通過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改善生態環境而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腸炎、痢疾、結腸炎、小腸上段污染綜合征等具有良好預防和治療作用。防治抗生素相關性疾病、真菌感染因臨床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其念珠菌、腸球菌占優勢,厭氧菌減少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偽膜性腸炎。益生菌制劑能有效治療該疾病,并解除大量使用抗生素所造成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緩解各種便秘益生菌在體內代謝產生多種有機酸,使得腸內pH降低,因而調節腸道正常蠕動,有效緩解便秘。防治肝臟疾病用益生菌制劑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氨水平,有利于肝昏迷緩解,能使凝血酶原時間增加,肝功能指標有不同程度改善;能促使腸道菌群恢復正常,改善肝臟蛋白質代謝和肝臟的解毒功能。嬰幼兒保健服用益生菌制劑能最有效防治用牛奶喂養嬰兒引起的壞死性結腸炎及各種嬰幼兒腹瀉,增加嬰幼兒抵抗疾病的能力。
防治高膽固醇血癥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制劑可使膽固醇轉化為人體不吸收的糞固醇。食用含有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的酸奶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的5%~10%,并對治療和緩解膽固醇血癥具有一定的療效。抗創、燒傷感染國內研制的枯草芽胞桿菌制劑可治療和預防各種創、燒傷感染,使創面加速愈合。治療婦科疾病國內已研制出治療多種婦科疾病的益生菌制劑。防治骨質疏松癥老年患者因大量使用抗生素會干擾腸道內正常菌群,導致雌激素再吸收能力下降,引起骨質疏松癥。對此需在飲食療法中增加鈣、鎂離子治療的同時,輔助加服益生菌制劑,調節腸道菌群失調。對癌癥的防治益生菌可促進吞噬細胞的活力,增強機體免疫力,降解腸內亞硝胺等致癌物質,同時還對癌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自從人們認識到益生菌的重要性后,首先在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原蘇聯展開了益生菌研究應用熱潮。目前,各國益生菌制品研究應用的熱點是雙歧桿菌制品。其中又以日本為研究應用之首。在日本,雙歧桿菌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等領域。其產品形式主要有兩大類:①雙歧桿菌食品:包括雙歧桿菌酸奶,雙歧桿菌奶粉,雙歧桿菌面包及餅干食品,雙歧桿菌保健食品等。②雙歧桿菌藥品:該類藥品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用于臨床,根據這類藥品使用菌數的不同又可分為兩種,即單菌株制劑和聯菌株制劑。前者必須以食品形式出售,須同正常食品一樣供人們食用,而不得作成片劑、錠劑或膠囊,后者則需遵照醫囑。我國益生菌的研究開發相對較晚,目前我國活菌微生態制劑至少有十幾種。2001年3月26日衛生部文件規定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的名單:兩歧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bifidum)、嬰兒雙歧桿菌(B.infantis)、長雙歧桿菌(B.longum)、短雙歧桿菌(B.breve)、青春雙歧桿菌(B.adolescentis)、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acillus.bulgaricus)、嗜酸乳桿菌(L.acidophilus)、干酪乳桿菌干酪亞科(L.Caseisubsp.casei)、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
國內益生菌制劑發展迅猛,產品種類繁多(藥品、食品及保健品等),劑型多樣(膠囊、片劑、顆粒劑、口服液等)。菌種種類也多,以雙歧桿菌的應用居多。根據益生元的定義和必須具備的條件,目前只有不被宿主消化的功能性寡聚糖可作為益生元。在益生元中能選擇性地促進雙歧桿菌生長的功能性寡聚糖(雙歧因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重點。益生元的作用機制及其應用如下。能選擇性促進雙歧桿菌的增殖多數益生元可選擇性刺激雙歧桿菌的生長而不被其他細菌利用。主要原因是:①這些寡聚糖可作為雙歧桿菌的選擇性的生長底物被雙歧桿菌發酵。②雙歧桿菌通過發酵產酸及其代謝產物抑制其他細菌的生長。③雙歧桿菌產生的生物素又可促進其自身的生長。由于寡聚糖很難或不被消化吸收,其甜度為砂糖的30%,熱值僅為1.5kcal/g,能量很低,因此可應用于低能量食品,為糖尿病、肥胖患者提供糖源。對宿主代謝的影響益生元可增加鎂元素的吸收,減少其排出量。
此外,益生元還通過增加雙歧桿菌的數量而發揮雙歧桿菌的代謝調節作用,如對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作用。預防齲齒由于大多數功能性寡聚糖不能被口腔內細菌分解而減少了細菌發酵產酸的作用,因此可以預防齲齒。減低血氨作用益生元可增加雙歧桿菌的數量,減少分解尿素細菌的數量,能有效降低血氨及內毒素水平,對治療肝昏迷有幫助。由于功能性寡聚糖獨特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引起世界廣泛的關注,其開發和應用發展迅猛,特別在醫療保健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目前,日本在這方面的開發與應用位居前列,已形成工業化生產規模的品種就達十幾種,并已發展成為功能性食品的一大支柱。國內對功能性寡聚糖的開發應用的速度雖起步較晚但并不慢,自1996年以來,全國已形成5萬噸以上的生產能力,主要是異麥芽糖、低聚果糖以及大豆低聚糖、水芽糖、低聚木糖、低聚甘露糖、低聚殼糖等也已研制成功,及木糖醇、乳糖醇等糖醇。合生元又被稱為合生素(Synbiotics),它是將益生菌與益生元同時合并應用的一類制品。它即可發揮益生菌的生理性細菌活性,又可選擇性地增加這種菌的數量,使益生作用更顯著持久。
合生元的作用:①增進雙歧桿菌在食物中的存儲活率,增加雙歧桿菌到達結腸中的活菌數量,刺激內源性或外源性有益菌在結腸的定植和生長,激活有益菌的代謝活性,有益于宿主的健康。②增加腸內有益菌的數量不但可治療和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而且還可以調整機體的失調,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腸道感染、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回腸炎等。③在防治肝炎、肝硬化、陰道炎、消化道功能紊亂、高血脂、皮膚病、泌尿系統疾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由于合生元的顯著特點,它將是微生態制劑的又一發展方向。綜上所述,有益菌如雙歧桿菌、乳酸菌不腐敗蛋白質,通過產生抑菌素、有機酸、二乙酰、乙醛等物質可有效抑制腸道腐敗菌生長繁殖,減少內毒素,促進排便,改善腸功能,發揮其保健及其治療功能。不同菌株功能不同,相互配合恰當可發揮良好生理功能。由于國內基礎研究工作滯后,生產工藝較落后,新資源利用不夠,今后研究、開發工作尚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