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腦梗死搶救中優化急診護理效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間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擇取10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54例,其中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則接受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就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展開對比分析。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及靜脈采血時間,發現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8.15%,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81.48%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發現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30%,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79.63%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搶救中的應用能夠節省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且改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的護理方式。
【關鍵詞】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急性腦梗死;搶救效果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率較高,且起病急、致死致殘率高、預后效果較差,需要及時給予患者救治,把握患者的黃金救治時間。但臨床研究顯示,多數的治療方案僅能對病情進行控制,而不能針對并發癥進行有效的預防,需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促進患者的恢復,改善預后狀況[1]。本文就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進行分析,選取臨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簡單整理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間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擇取10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54例,患者均表現出呼吸困難、頭暈等癥狀,且經MRI、CT檢查確診,均在發病5h內送醫,本次研究已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參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56~82歲,平均年齡為(67.23±5.56)歲;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為(67.76±5.71)歲。為確定可比性,已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檢驗,組間差異提示有P>0.05,即組間可比性較高,可以開展隨機對照研究。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需要首先穩定患者的病情,之后再進行溶栓治療。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生活護理,接聽急診電話及準備急救器具等。研究組患者則接受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內容包括:①首先成立急性腦梗死護理小組,明確組員的分工及配合,優化急診搶救的流程,在接到急診電話5min內主動聯系患者家屬,詢問患者的具體情況,安撫患者的焦慮、不安等情緒。②到達現場后立刻實施常規治療,穩定患者的病情后建立血管通路,并立即組織轉運,在轉運前要與醫院相關的接收人員進行聯系,優化急診綠色通道,協助醫師與護理人員做好相關檢查工作。③護理人員應主動準備好治療儀器及治療藥物,調整治療環境,在此期間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干預,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做好術前的相關準備工作,使患者了解手術治療的相關事項,做好心理準備。④術中護理人員應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幫助患者調整舒適的體位,并且調整手術室內的溫度、濕度,增強患者的舒適度,并且協助醫師完成手術。⑤術后加強患者的營養干預,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補充患者體內的營養及能量。同時,營造病房的溫馨環境,盡量保持病房安靜,保證患者的休息時間,促進患者恢復,護理人員應加強巡查工作,一旦發現患者有任何異常情況,應及時與主治醫師取得聯系。⑥及時給予患者運動指導,逐漸增加患者的運動量,使患者由被動運動轉化為主動運動,避免患者出現肌肉萎縮或運動功能退化,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兩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及靜脈采血時間。②對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計算搶救成功率,其中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活基本能夠自理,運動、語言功能基本恢復為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生活及其他能力有所恢復為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③對兩組患者展開護理滿意度對比,滿分100分的調查問卷,得分在90分以上為滿意,得分在80~89分為尚可,得分在80分以下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為保證結果的客觀性與參考性,需以SPSS21.0系統對兩組患者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檢驗,其中(n,%)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值檢驗,而(x-±s)表示計量資料,行t值檢驗,若有檢驗值P<0.05,即統計學差異存在。
2結果
2.1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的搶救時間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及靜脈采血時間,發現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8.15%,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81.48%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發現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30%,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79.63%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χ2=7.083,P=0.008<0.05),其中參照組患者中有11例不滿意,而研究組僅出現2例。
3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大,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年齡也在逐漸年輕化,急性腦梗死的發病較為突然,且病程進展極快,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從而為患者爭取黃金生存期,同時,需要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對患者的預后有所改善[2-3]。臨床中治療急性腦梗死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常用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這類護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單一性與局限性,護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方式,其能夠從急診開始到術后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彌補常規護理的不足之處。全程優化急診護理通過組建小組,制定護理計劃并實施,使全程護理具有針對性、目的性、計劃性以及科學性[4]。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及靜脈采血時間,發現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8.15%,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81.48%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發現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30%,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79.63%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綜上所述,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搶救中的應用能夠節省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且改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馬丹,侯麗,蔡媛媛.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8):756-758.
[2]華潤.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7):1029-1030.
[3]羅燕玲.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29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3):299-300.
[4]辛巧穎.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搶救急性腦梗死患者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8):1289-1292.
作者:趙琳琳 單位:遼陽市中心醫院內科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