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探索。我們為你提供了8篇不同風格的高效養豬技術參考范文,希望這些范文能給你帶來寶貴的參考價值,敬請閱讀。
摘要
介紹傳統養豬行業存在的污染問題,闡述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概念及特點,重點分析其基本工藝流程,并對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優勢及前景進行了展望,希望對促進廣西地區高架網床節能減排生態養豬技術的推廣有所裨益。
關鍵詞
高架網床;節能減排;生態養豬技術
筆者所在的廣西博白縣歷來就有悠久的養豬傳統,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但伴隨著養豬業的發展,養殖污染及環境保護問題愈加突出,成了困擾養豬業發展的一大瓶頸[1]。在縣領導的推動及對歐美先進國家養豬技術發展考察基礎上,結合縣域氣候地理條件特點,通過技術攻關,積極探索節能環保、高效益的養殖新方法,創立出了高架網床節能減排生態養豬這一契合南方特點的新型養豬技術,為從源頭上降低養殖污染并最終實現零排放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1傳統養豬行業存在的污染問題
長期以來,“臟、臭、累”是我國生豬飼養行業所無法回避的一個嚴峻問題。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也是生豬飼養大國,年產豬肉量幾千萬噸,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據實地測算,飼養一頭生豬需要用水0.05t,需排廢水0.04t,碳排放量等同于19個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其氨氮排放量嚴重超過土地承載能力。按國家標準,廢水處理最低需20元/t,這對規模化養豬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特別是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的出臺,更是使廣大養殖企業雪上加霜。但生豬飼養不等同于其他污染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集中于不發達地區,事關廣大農民的經濟效益,且其污染特點不是急劇性的,不能簡單采取關閉就了事;同時,生豬飼養是關系民生工程的大事,必須慎重對待之。即使部分地區采用了水泡糞飼養模式可以節約部分用水量,但因為廣西地區氣候高溫濕熱,蟲蛆蚊蠅較多,各種有害氣體很難得以排除,加之生豬糞污量比較大和區內山區較多實際情況,配套設置難以大面積展開建設的實際情況很難得到克服,為此,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模式成為了必然的選擇[2]。
2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概念及特點
為進一步加強對全區生豬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加快生豬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生豬產業現代化進程,結合我區生豬產業發展的實際,特制定古冶區2009年至2011年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規劃。
指導思想
以做大、做強生態養豬業為工作重點,大力推進生態養豬場(小區)建設,實現養豬業朝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加強生豬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傳統養殖改革,努力實現我區養豬業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發展原則
1、市場導向原則。要根據市場的需要,培育發展優良生豬品種和龍頭企業,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速度。
2、科技創新原則。提高企業和養豬戶的科技素質,用先進實用技術充實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不斷提高整個產業鏈條的科技含量和最終產品檔次。
3、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把保護資源和環境作為發展養豬業的一條基本方針,貫穿到養豬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確保生豬產品質量安全,讓消費者吃上、用上放心的生豬產品;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和諧統一。
4、以人為本原則。要以服務“三農”為根本,以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落腳點;要不斷提升從事生豬養殖和生豬產品加工企業職工的技能和各項素質,以此推動和保證行業的生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各村委會、包戶干部、生豬養殖戶:
為進一步強化養殖業污染治理,提高規模豬場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減少污染排放,解決好我鎮存在的養殖業污染突出問題,確保全鎮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促進生豬產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辦法。
收集范圍
本鎮轄區存欄5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為必清對象,50頭以下為鼓勵收集對象。
收集要求
1、各生豬養殖場干撿的豬糞必須達到總排量的80%以上,即每頭豬日核定清糞量不少于2斤;
2、存欄5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務必于2012年9月1日前實施干清糞工作,2012年底全鎮養豬場干清糞覆蓋率達80%以上,2013年底全鎮所有養豬場均實行干清糞。
收集方式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有關單位:
生豬產業是我縣國民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在較長時期內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傳統優勢產業,在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城鄉就業、發展縣域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規范我縣生豬生產,促進生豬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省會城市“菜藍子”基地和畜牧強縣,結合我縣實際,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打造優質生豬基地目標,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生豬產業;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健康養殖,推動生豬產業化經營,加快生豬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逐步建立產業配套、科技水平高、競爭能力強的現代生豬產業體系,實現養豬大縣向畜牧強縣的轉變。
二、發展目標
到2013年,全縣生豬出欄120萬頭左右,規模化生產比重達70%,優質三元豬比重達80%,規模養殖場環保達標率100%,基本實現生豬產業“五化”(即產業布局區域化、豬場建設規模化、養殖技術科學化、環保處理標準化、疫病防控經常化)生產格局。
三、產業發展方向和措施
(一)規劃產業布局,實現區域化生產
一、生豬養殖技術的問題
1.小戶散養。農村中很少有大規模的養豬場,很多都呈小戶散養的模式;2.大規模養豬場污染問題較為嚴重;3.傳統的養殖模式,未利用和引進新的技術;4.對疫病防治缺乏足夠的技術。
二、提高生豬養殖技術
1.簡易技術措施
1.1對生豬實行保護性養殖。在養豬場周圍栽植蔬果、冬瓜、窩瓜、向日葵等植物可以遮蔭降溫,在夏秋季給豬場提供一個相對涼爽環境,在冬季推廣塑料暖棚飼養技術或者封閉式圈,這樣在一年四季豬場的環境溫度都比較恒定,會減少疫病的發生幾率,提高生豬質量。
1.2推行高密度養殖生豬。高密度飼養生豬,不僅可以節省場地費用,降低成本,而且生豬失去活動場地,就會吃飽則睡,導致長肉加快,增重快,降低飼養費用
1.3抓住合適時機出欄。各類豬達標體重:二元豬70公斤、內三元80~85公斤、外三元95公斤、英國PIC豬105公斤,在達標體重這段時間出欄比較合適。在此之后,生豬體重日增速度明顯減慢,且以脂肪沉積為主,所以越喂越不合算,而且肥肉增多,不好銷售;若不足體重出欄,雖飼料利用率高,但因體重小而出肉率低,此外,生豬市場價格高時,體重相對越重越好;價格低時以體重輕些為好,減少飼料消耗,降低成本。
1.4要根據市場需求來選擇品種。選擇品質優良的豬種,肉質好,出肉率高,推廣雜交豬種育豬。
養豬業是省農業區傳統的優勢養殖產業之一,是城鄉居民肉食品的重要來源,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精神,根據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下達省年第一批省級預算資金前期項目投資計劃的通知》(青發改投資[]177號)要求,結合《省畜禽品種區域規劃》和《省黃河、湟水流域特色農牧業發展規劃》總體思路,緊緊圍繞穩定生豬生產、提高養豬效益這一目標,進一步優化生豬品種區域布局,建立健全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提高規模養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養豬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特制訂本規劃。
一、基本情況
(一)規劃區域范圍
本規劃區域包括省東部農業區和綠洲農業區,位于省東部和盆地,包括市及市轄縣、縣、縣;地區縣、縣、縣、縣、縣;州市、市、縣、縣,共16個縣(市、區)108個鄉鎮。規劃區土地面積約23.0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2%。是全省生豬生產基礎設施較好、養殖水平較高、生產規模較大、商品率最高的地區。
(二)自然條件
1、東部農業區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習慣上劃分為腦山、淺山、川水三類地區。腦山一般分布在河湟流域支流源頭,地形復雜,為高山峽谷地帶,海拔在2800米以上;淺山地處河湟流域各支流中部,下段兩岸為丘嶺溝壑地帶,多為荒山禿嶺,溝壑縱橫,海拔1800~2800米;川水地區分布于河湟流域中、下段河谷階地,地形較平坦開闊,海拔1650~2650米。屬高原內陸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2~8.7℃,年降水量200~595毫米。東部農區屬黃河流域,水資源比較豐富,水質好,宜于灌溉和人畜飲用。
2、地區
同志們: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這里組織召開全市生豬產業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總結過去幾年全市生豬產業工作,明確今后生豬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
一、回顧過去,生豬產業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
過去幾年,是我市生豬產業快速發展的幾年,是我市農村農業結構調整起步的幾年,也是我市在畜牧業方面投入最多的幾年。幾年來,通過全市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我市生豬產業工作的預定目標,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總結過去的生豬產業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生豬改良成績顯著,質量、效益同步提高。我市以推廣PIC種豬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現已引進祖代PIC配套系種豬頭,發展父母代PIC豬場個。其中10000頭以上規模豬場個,推廣PIC父母代母豬多頭,占全市存欄母豬的35%,發展100頭以上PIC商品豬養殖場534個,已形成年出欄PIC優質瘦肉豬30萬頭的生產能力,加速了生豬產業提檔升級的步伐,生豬產業結構的布局更加合理。PIC豬價格優勢明顯,PIC仔豬及商品肥豬與本地二元雜交仔豬和商品豬相比每公斤分別高2-3元和0.8-1元。飼養PIC商品肥豬每頭可增加效益100元左右。目前,合川PIC豬已在西、廣東、福建等地具有一定影響,吸引不少客商來我市購買PIC仔豬和育肥豬,促進了合川PIC優質瘦肉豬外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二)規模養殖異軍突起,已成為發展的主流。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場,實行工業化養殖,提升我市生豬產業檔次,已成為我市生豬產業發展的主流。全市發展100頭以上PIC商品豬養殖場534個,其中,上1000頭以上規模的26個,已建成萬頭以上規模大型豬場8個,這在整個西南地區是絕無僅有的,表明我市養豬業正朝著集約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三)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推進速度加快。重慶大正公司已形成年產PIC父母代種豬2萬頭,PIC商品豬20萬頭生產能力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年產10萬噸PIC豬專用飼料廠正在興建;重慶金洲食品公司是重慶百萬頭優質瘦肉豬出口產業化工程的重點龍頭企業,年生產和出口肉類罐頭8000噸,出貨值近億元,其投資的年出欄10萬頭豬場、年屠宰生豬100萬頭的加工廠已動工興建;重慶永生食品公司在加大罐頭食品生產出口的基礎上,又大力開展凍中豬供港業務,年出貨值超6000萬元;合川五洋畜牧科技公司萬頭豬場等一大批萬頭豬場的投產,華西希望集團合川獸藥廠的動工興建,標志著我市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為我市產業化經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解決了制約我市生豬產業發展的瓶頸,成為我市生豬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并發揮著巨大的支撐帶動作用。
(四)技術推廣得到加強,生產水平顯著提高。主動加強了與西南農大食品學院聯姻,開展技術和項目的合作。創新和完善了基層畜牧技術推廣體系和技術服務隊伍的建設,加強了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從全市畜牧系統中抽調100余人組建了一支PIC豬專職技術服務隊伍。重點實施了科技推廣項目,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科學技術的推廣力度,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和“科技活動月”等活動,把先進實用的科學養殖技術送到廣大飼養戶手中。基本控制了規模養豬場重大疫病的發生流行,防疫密度達99%,死亡率控制在5%以內。
1有效規范使用飼料,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在動物飼養過程中,如何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是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減少有害物質排放、減少環境污染的關鍵措施。首先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利用本地區一切可以利用的飼料資源,利用科學的方法,根據動物生長的不同階段,配制相應的飼料日糧,充分提高飼料的有效利用率。同時,要合理的使用合格的飼料添加劑,用以補充飼料的全價性,預防動物疫病、保證動物健康、促進動物生長。二是采用科學的飼料加工方法,由于飼料在加工的過程中,不正確的加工方法會造成飼料的營養被破壞。因此,必須改進飼料的加工方法,對不同的原料要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進行加工,如谷類飼料加工的越細,動物的消化率越高。如果將粉碎的谷物飼料制成顆粒飼料喂飼動物,可提高23%左右的飼料利用率。三是加強科學管理,動物在飼養的過程中管理的好壞,是直接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和健康,同時也制約著飼料的利用率。因此,必須根據動物不同的生長時期和生理要求,創造適應動物生長的環境條件和科學合理的日糧,從而促進動物維持體溫平衡和減少動物體的熱能損失,實現減飼料、降成本、提效益。
2加強科學規范管理,提高飼養技術。
飼養過程中管理水平和飼養方法的高低,都直接影響著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養殖效益、減少污染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科學管理、提高飼養水平。一是要改變傳統的飼養方法,傳統的放牧飼養法。至今依然存在,雖然國家已經為了保護草原資源,提出了草原禁牧,但仍然有的地方的養殖者還是在放牧。動物通過放牧會消耗大量的熱能和一些營養物質,費工費時難管理,草原植被還受到破壞。因此,必須實行全部集中舍飼圈養。二是要因地制宜確定飼養方法。要根據所飼養的動物數量、本地的飼料特點,研究制定飼喂方法,可以節省飼料、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具有關試驗資料表明,商品蛋雞每日飼喂兩次飼料的浪費量是8%左右,每日飼喂三次的浪費量是4%左右,每日飼喂四次的浪費量是2%左右,每日飼喂五次的浪費量是1%左右;飼養商品豬的如果采取干料飼喂法浪費飼料1.5%,采用水浸法可提高飼料的消化率3%左右。三是實行科學管理。動物飼養管理的條件,不但直接影響動物的健康生長發育,還影響著飼料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因此,必須根據動物的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生理特點、不同的生產目的,給動物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合理安排和調整日糧、調整飼喂的時間和方法。從而使動物實現健康生長、不斷提高生產性能,全面提高經濟效益。
3強化畜牧生態研究,推廣畜牧廢棄物再利用。
進一步研究、開發畜牧業生態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無廢物、無污染物、無公害的畜牧業生產。要遵循現代化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規律和原理,研究、開發畜牧業生態工程建設,同時,應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組織畜牧業的生產,通過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實現畜牧業生產優質、高效、科學的畜產品。實現生態畜牧業生產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要變廢為寶,充分利用廢棄物,如在建設規模養豬場的同時,建立漁業養殖場,利用豬糞作為養魚的飼料,實現養豬養魚雙豐收。所有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都可以修建沼氣池,利用動物的糞便作為沼氣池的原料,利用沼氣來取暖和預溫。在農村建立庭院立體生態模式,以農戶為對象、庭院為依托、沼氣綜合利用為紐帶,可采用“雞-豬-沼”模式,“雞-豬-菜”模式,“牛-沼”模式,“牛-糧”模式,“糧-豬-沼-魚”模式等等。從而實現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生物技術、物質與能量多層循環利用技術,達到立體化、無污染物、無廢棄物、高能、高效生產的理想目標。
作者:李德強單位:黑龍江省富裕縣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