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老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針對農村小學德育現狀,結合本人這幾年來的德育工作經驗,對今后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有以下幾點思考:
學校要堅持“全面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徹底改變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的狀況。同時,學校要辦成精神文明的傳播陣地和窗口,用小環境影響大環境,用學校素質教學推動全民的素質教育。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要進行能展現校風的、學風的“校訓”;二要鑲嵌展現個人風貌的校鏡;三要在學校的顯眼處開辟一個黨報黨刊學習專欄,并將材料中的重點用紅線標出,讓學生了解,利用報欄或每周開設一至兩節讀報課,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世界、國家、社會的形勢,把祖國的興衰和個人的學習結合起來,激發為祖國而讀書的情感。四要有地圖和旗臺等設施——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的內驅力,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讓正氣壓倒邪氣,讓正義壓倒欲念,讓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成為主流。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的修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時時成為學生學習、效仿的楷模。教師必須重視自我形象的塑造。“舉止文明、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一,是對教師應有的基本道德要求。學生優秀品質主要靠教師的高尚德行來熏陶,“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正人先正己。缺乏自我修養,缺少人格榜樣力量,就很難憑課堂上的知識令學生敬佩和信服。教師的自身修養,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范性。教師的風度、儀表、情緒、氣度、胸懷,對學生是無言之教。修身必先修其心,外在的形象是內在道德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心靈道德的優良,才有教師的舉止文雅端莊,才具有誘人的魅力。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做到內在的道德建設與外在形象塑造的統一,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良好的個人生活作風而樹立榜樣。
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農村, 普遍存在學業較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示范、感情缺失等突出問題。關愛留守學生, 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推進社會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的幫助留守學生, 我校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對“留守兒童”實行個性化關愛, 展一卡、一網、一會制度。一卡即學校家長聯系卡,一網指完善學校網站, 一會指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 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 二是推進“四好少年”培養,開展專項教育和評比,即開展爭當“四好少年”,爭創“文明班級”活動。同時建立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結對制度, 定期研究、匯報制度, 創造“留守兒童”良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字:識字教學;低年級
識字,歷來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難點。許多專家學者多年來為之探索,希望找出一條多快好省的識字之路。就我國目前來看,各地探討的識字教學方法就有二三十種,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在識字教學中有了一點心得,下面談談我在識字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學方法靈活
我采取"直觀教學、對比教學和語言環境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使一年級新生較快地認識、掌握所學漢字,收到較好的效果。
1.直觀教學:在教學中采用直觀教學,并非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具體事物、物體強化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觀察事物的同時,認識并理解漢字。如我在教"上、中、下"三個表示方位的漢字時就采取此法,先選三個學生站在上、中、下三個位置,手舉漢字,以表字意,然后讓學生變換位置,交換漢字,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上、中、下的位置是相對的,"上、下"這對反義詞也就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了。
2.對比教學:由于漢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因此,在教學當中采取對比教學尤為重要。很多漢字字形是可以拆開,加以拼組的。學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筆畫和部首之后,經過對比,就可以較快掌握其它形狀相近的漢字。如"青"而至"清""睛""晴",由"巴"衍生"把""爬",由"鳥"至"雞""鴨""鵝"等。通過字義的講解,學生很容易把舊知識與新內容聯系起來,"讀、寫、義"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其形符表意,聲符表音。從形、音、義三者的統一上進行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馬"為例,在學生掌握了"馬"字后,再教"媽、嗎、碼、罵"等字就容易多了。字形中有"馬"這個部首,都讀ma,再進一步解釋字意。如講"媽"字,因為媽媽是女人,所以有個"女"字旁,"嗎"是說話時帶出的尾音,所以要加個"口"等。再通過引導學生多組詞,以強化記憶。
3.創造語言環境:學生容易寫錯別字,主要是因為少數漢字音、意相遠引起的。在教學中,完成了讀準音、辨清形之后,字義的教學可以在語言環境中完成。特別是一字多意,同音字等,在語言環境中教學,能取得較好效果。如學生對"手""首"混淆不清,常常用錯,在教這兩個字時,我讓學生口頭組詞,造句,請學生到黑板上寫上這兩個字,要求示范的學生抬起"首",舉起"手",在講解"和,合"時,做好一些獎勵卡片,要求學生用這兩個字造一些簡單的句子,做對的,獎一張"合格卡",用錯的,給一張"和不對"的卡片。如此反復幾次,學生對字義的理解就深了。
二、教學形式多樣
識字是閱讀和表達的基礎,人們一直在探索學生準確而牢固地識記字的音,形,義,形成一定識字能力的最佳途徑。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識字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1.游戲激趣: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除了認識字,還要讀準字音,為了學生能讀得準,記得牢,我在教學中多采用游戲的形式。
(1)找朋友:將生字卡片發給學生,請他們站在講臺一側,再請同等人數的學生上臺,認讀一個生字,持該生字卡片的同學馬上走到他身邊,舉起卡片,領讀全班。
(2)點將臺:將生字卡片發給一些學生,請他們站在講臺一側,老師問:王字旁的字在哪里?持相應生字卡片的同學站出來,領讀全班。
(3)小老師:在黑板上貼出所有生字卡片,學生自讀后想想自己學會了哪個字,并教給全班同學。
(4)帶帽子:將聲母、韻母、生字卡片貼在黑板上,請學生上臺選聲母和韻母合成本課生字的音節,并貼在該生字的上邊,領讀全班。
2.多媒體技術:新興的多媒體技術綜合了視聽與計算機的優勢,可以將圖文、聲音和視頻并用,產生活潑、生動的效果。經過證明,在識字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動畫導入: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態的變化著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位小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迷上了"動畫片"。針對這一現象,我采用多媒體聲像系統為先導,通過多采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誘發學生探尋知識的強烈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曾依據課文內容設計如下課件:
①春季動畫圖像,柳枝輕搖,花兒開放,布谷、蜜蜂、燕子在歡唱。
②配以《春之歌》的音樂。
③在實物旁打出生詞,生字用紅色顯示,一幅聲畫并茂的春季圖仿佛把學生帶入了誘人的春光中,使學生興趣盎然,引起了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2)字型演化:識字教學最初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兒童攻下字形關。培養他們辨析字形的能力,掌握書寫漢字的基本技能。多媒體技術可將死板的方塊字演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將兒童必須牢記的知識,變成了有趣的形象,提高了識字的效果。
①象形字漸變演化:在低年級識記的生字中,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如:舟、泉、川、竹等。看似簡單,但對于剛學橫、豎、撇、捺的小學生來說,難以將字形與表象同意。基于此,我采用多媒體技術,從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學生豐富的聯想,使簡單的筆畫結構和其生動鮮明的表象統一起來,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著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文字世界,增加了記憶的強度。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數學思維能力 培養
數學教學實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教師要適時地創設良好的思維環境,給學生創設自由思考的空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把發現問題的權力和機會交給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 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尤其是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個人認為在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因而數學教學就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數學結論,套用數學公式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會導致對知識不理解,掌握不牢固。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要從生活實際中取一些場景、畫面、實物或實物模型,讓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這便是創設問題情境。好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困惑或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和探求新知的教學活動中。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結合教學內容編了一個生動有趣的“猴王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有一天,猴王把3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4塊,分給猴甲1塊。猴乙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8塊,分給猴乙2塊。猴丙更貪,他搶著說:“我要3塊,我要3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12塊,分給猴丙3塊。故事講到這里,教師提問說:“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嗎?”學生們一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說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說3只猴子分得的一樣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教師拿出教具(3塊大小一樣的餅),演示猴子分餅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和驗證后,得出結論:3只猴子分得的餅一樣多。這時教師說:“聰明的猴子用什么辦法來滿足小猴子們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學們想知道嗎?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就清楚了。”揭示課題,導入新課。揭示“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教師又引導學生討論:猴王是運用了什么規律來分餅的?如果小猴子要4塊,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5塊呢?學生饒有興趣,踴躍地從情境中觀察、思考、發現并嘗試著解決問題,在愉悅的氛圍中,享受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巧妙設問質疑”,挖掘學生思維潛能: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才會有所發現。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開始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時時注意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如:講了運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值”后,我問:“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一位同學問:“11.395保留兩位小數,千分位滿5向前一位進1,9+1=10,這時百分位應該是0,根據小數的性質,0可以省略,等于11.4,為什么約等于11.40呢?”我及時肯定:“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非常好,你們誰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許多同學說出了各自的想法。這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敢于讓學生質疑,才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只有學生的質疑,才能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學習的興趣,進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再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展示梯形模型,再提問學生:“你們能用學過的知識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求知欲。他們聽到問題后,就自己動手操作,有的畫一畫,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學都能自己推導出計算公式,成績差的同學也在其他同學的操作、演說中學到了知識。小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數學學習興趣濃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會自覺地去學習,從而能夠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三)“靈活練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人的思維活動是由疑問引起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自己提問,尋找問題答案進行獨立思考,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對于一道題,可以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中得到啟示:一題可以多變,多變中有不變。例如:甲數是90,乙數是30,甲乙兩數的積是多少?教學中,提示學生把已知條件“乙數是30”隱蔽起來,利用它與甲數的間接關系告訴,這樣使學生積極動腦得出①乙數比甲數少60;②甲數比乙數多60;③甲乙兩數之和是120;④甲數是乙數的3倍;⑤乙數是甲數的1/3;⑥甲數比乙數多2倍等。這樣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積極性,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又從不同的方面說明問題的實質,使知識的前后聯系更加自然,也使學生思維適應多種變化,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還可以設計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個答案的練習題,對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有很大益處。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練習題時,不宜讓學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數量,而要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思路,或運用不同的知識去解決,并且要找出簡便的解法。
(四)“語言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